直觀教學法是指教師借助圖片、模型、標本、動作、語言和電化教學設備等進行教學的方法。直觀教學,對于初中學生獲得地理知識、提高學習興趣,具有相當重要的作用。能直接揭示對地理事物的感性認識,達到對事物或現象的理性認識,可以使抽象化為具體,比較容易就能掌握地理知識。地理教學中的直觀教學可以化文為圖、化靜為動、化抽象為具體,從而大大降低教學難度,增加教學的趣味性,也使課堂教學更有效。
一 直觀教學,化文為圖
1.利用課本插圖,培養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
在初中地理教學中通過對地圖的觀察和分析,還可以培養學生的思維和想象能力。各種地理事物是用各種地圖呈現出來的。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和想象把各種地圖形象化。同時,通過觀察和分析還要注意把各種地理事物和現象聯系起來,找出其相互關系,查明其地理規律。
例如,在講“中國氣候”一節時,本節的主要內容是總結中國的氣候特征。在教學中沒有像以往先總結出幾個特征,然后進行分析。而是,第一步,指導學生讀課本中的“中國一月氣溫分布圖”、“中國七月氣溫分布圖”,總結我國冬夏氣溫特點,進而說明我國有多個不同的溫度帶,并指導讀我國溫度帶圖;第二步,讀“中國降水分布圖”明確我國由于各地降水不同,從而形成了四個干濕地區,并讀我國干濕地區分布圖;第三步,讓學生根據組成氣候的兩大要素分析我國氣候類型并指導讀“中國氣候類型分布圖”,讓學生注意以哪種氣候類型為主。經過以上三步,學生能綜合分析出我國氣候的兩大特征:氣候復雜多樣、季風氣候顯著。這樣學生能從這些圖中獲取大量的地理信息,并將信息進行綜合分析處理得出結論,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
2.有意補充圖像進行直觀教學
地理教學,僅憑插圖遠不能滿足教學的需要,我們還要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特點適時補充一些景觀圖、結構圖、示意圖、漫畫等進行教學。初中地理新教材中的景觀圖,包括攝影圖片和描繪圖畫兩類,前者具有真實性和可靠性,后者則能重點突出,兩者都易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例如,生活在亞熱帶季風氣候區的學生,難以直接感知熱帶沙漠戈壁的景觀,因而不易理解風沙地貌的特點和成因;內陸地區的學生難以直接感知大海的景象,因而不易理解潮汐、洋流等海洋方面的知識。面對以上情況若借用課本景觀圖,觀察以圖像形式表達出來的地理事物的外貌,可增強學生的直觀感,便于學生掌握知識。同時,通過對這些感性材料的積累,能在學生大腦中逐步形成不同氣候區景觀特征的地理概念,這又為進一步提高學生讀圖、析圖能力打下了基礎。
二 直觀教學,化靜為動
地理教材中,有些內容是介紹地理事物的演化過程和形成過程。教材的相關插圖大多只是對形成過程某一瞬間的靜態展現。通過多媒體教學可以變靜態為動態,讓學生對地理事物的形成過程有清晰的認識,從而起到化繁為簡、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講“地球的運動”時,在理解公轉和自轉的同時,要知道產生的過程及結果是什么,這既是重點,又是這一課的難點,更是本知識點的基礎。用多媒體展示地球運動的變化過程,配以動態演示,使地球的運動直觀形象、簡單明了地展現在同學們的眼前,形象具體生動、清楚易懂,使教學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利用板圖化靜為動,即教師根據教材內容,把課本上的略圖或自己設計的略圖,一邊講一邊重新畫出來,學生一邊聽一邊記筆記,做到手腦并用、視聽結合、思維集中、印象深刻,有利于學生樹立地理空間概念,把抽象的概念和原理從直觀的地理略圖中襯托出來,使學生獲得生動而深刻的地理知識。
例如,在講長江的內容時,我在黑板上繪制長江干流略圖,讓學生用彩色筆在課本的長江水系圖從長江的發源地繪起,一直畫到入海口處,先畫干流,給學生講干流像英文字母W,然后講到哪里就畫到哪里。這樣有形有意,展現在學生面前的地理插圖不是靜而是動的感覺,可以特別體現事物的特征,發展學生的觀察力、注意力和思維力,也能有效地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增強了學生學習地理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三 直觀教學,化抽象為具體
具體的學習對象要比抽象的學習對象更容易讓學生接受。語言、文字、圖像、模型、事物被接受的過程度依次逐漸增強。我們平時上課時總感覺到課堂氣氛不夠活躍,學生參與熱情不夠,不能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最主要的原因是不能把抽象的知識運用通俗易懂的方法呈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直觀地去理解。
1.通過實驗,化解一些難以理解的概念和現象
達·芬奇說:“實驗是科學知識的來源,智慧是實驗的女兒。”依據教材設計地理實驗活動,讓學生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有利于轉變教學方法和學習方式。為學生提供了操作的機會,能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有效地掌握地理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
例如,在講“黃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時,設計了如下實驗:A組:用光滑斜面代表山坡,斜面上敷以一薄層粘土(約4厘米厚)代表植被不良的山坡;B組:在粘土上覆蓋一層草皮。請兩位同學同時用霧化噴頭向上述A、B組灑水模擬大氣降水,指導學生觀察哪一組的水會先流出,哪一組
的粘土會先被沖刷干凈。從而得出實驗結果,實現教學目標。學生參與式實驗是地理實驗教學最理想的方式,它對學生能力的培養更是多方面的。如果有專用的地理教室供學生做實驗就更好了,如不具備這個條件,教師可將一些簡單的實驗設備放在普通教室就行。
這類實驗要求教師精心設計演示內容,課堂演示前要多次實驗,必須在實驗成功、效果明顯、操作規范、嫻熟的條件下在課堂上向學生演示。
2.用直觀教具,模擬一些地理事物或現象
許多地理概念、原理抽象、難理解,若能借助一些形象、直觀的簡易模型來進行教學,不僅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啟迪想象力空間思維能力和邏輯能力,還可有效地突破教學難點。
例如,在講“地球運動”時,課后讓每組學生帶一個小地球儀,并準備一個小手電作光源,在課堂中分組進行演示:(1)用手撥動地球儀,正確演示地球自轉;(2)從北極、南極上空看,觀察地球自轉方向;(3)用手電作光源,照射在地球儀上,觀察地球自轉時晝夜半球的更替。學生在演示過程中從各種角度觀察到了地球自轉方向,并理解了地球自轉給人們生活帶來的影響。
學生學習新的地理知識時,如果能讓他們動手制作出與其相關的實物學具,讓學生在做中學,這樣既鞏固了知識,豐富了學生的課余生活,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地圖三要素中,學生對地圖上方向的辨別,尤其是指向標定向法成為了教學難點,“上北下南左西右東”的口訣已深入人心,視覺慣性導致學生普遍認為“上即北下即南”,而對地圖上的方向標視而不見。針對這種情況,我采取了讓學生自己設計一個實物方向標的策略。用材簡單,操作性強,一雙筷子,一條細線,將筷子十字交叉用細線捆綁,扎牢后留出一段,再在四個端點上標上東西南北,這樣一個簡單的學具就做好了。比如,問甲在乙的什么方位?只要首先按照地圖上的方向標把做好的學具的交叉點擺放到中心點乙上,方向一一對應,再用留下的小尾巴細線連接到甲點,該問題就解決了。這一學具簡易可行,行之有效,是地圖相關練習題的“克星”,是學生手中的又一件“法寶”。
總之,我們在使用直觀教學時要注意其實效性和適切性。要根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學生特點來考慮是否用、用什么、何時用、怎樣用的問題。避免現代直觀手段使用過多過濫,而忽視傳統教學的直觀手段。濫用直觀教學,會弱化對學生抽象思維能力和空間想象力的培養,降低學生學習的內趨力,最終達不到應有的教學效果。
〔責任編輯:肖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