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是時代的要求和歷史的呼喚。黨的“十七大”明確指出,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這是國家發展戰略的核心,是提高綜合國力的關鍵。現在的中學生是國家未來的棟梁,是參與國際競爭的生力軍,因此,在中學素質教育中,應著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素質。
一 哲學教學對培養學生的創新素質的獨特作用和優勢
各學科之間具有互補性,應根據學科的特點,正確定位,發揮優勢,培養學生的創新素質。高中的哲學教學對學生創新素質的培養具有獨特的優勢和作用,主要表現在:
1.從哲學與具體科學的關系看,哲學教學更利于培養W型創新人才
哲學是對自然知識、社會和思維知識的概括和總結,具有把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聯系起來的優勢,而溝通人文科學與自然科學是培養創造性人才的重要條件。有學者把人才分為三類:即I型、T型、W型。I型人才:只具備某一領域的專業知識,知識面窄,缺乏社會經驗;T型人才:既具有某一專業的縱深知識,又具有知識面較廣的綜合知識,但缺乏社會經驗,不善于與人合作;W型人才:具有較高的聰明才智,掌握廣博的知識信息,能對知識信息和事物敏捷、靈活、正確、深刻地加以理解和處理,富有創造才能,善于與人溝通,合作共事。可見W型人才是最佳人才。高中哲學教學因對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歷史觀進行科學的教育,更有利于培養促進社會全面進步的W型人才。
2.從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形成和發展看,其本身就是創新的結晶,是學習怎樣創新的典范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形成過程,是在馬克思、恩格斯概括和總結自然科學成果的基礎上,批判地吸收黑格爾辯證法思想的合理內核和費爾巴哈唯物主義的基本內核,融進自己發現的過程,從而實現了哲學理論的突破和創新。
毛澤東哲學思想和鄧小平哲學思想的形成和發展,是創造性地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與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實踐相結合的產物,揭開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發展的新篇章。
哲學教學中,適當介紹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形成和發展,稍加點撥,學生不難理解:批判地接受繼承可創新,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亦可創新。
3.從教學看,馬克思主義哲學教學為創新素質的形成和發展奠定了正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基礎
具體來說,創新的唯物論基礎主要是堅持尊重客觀規律與發揮主觀能動性的統一,堅持實事求是與解放思想的統一。
創新的辯證法基礎主要是:把握對立統一規律,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堅持內因與外因相結合,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把握事物聯系的多樣性;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反對因循守舊,支持新事物;把握辯
證否定,既肯定又否定,既吸收又批判,取精華去糟粕,勇于推陳出新;把握量變、質變規律,在積累的基礎上勇于突破,促進事物的質變。
創新的認識論基礎是實踐。實踐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首要的基本觀點,實踐是認識的來源、目的、動力和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準,不僅僅“實踐出真知”,而且隨著實踐的發展,認識應不斷發展。
二 轉變教學觀念,構建合理的教學模式
由此看來,在推進素質教育的過程中,哲學教學理所當然成為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思維的過程。要使這種潛在的優勢發揮出來,最關鍵的是要轉變教育觀念,并在正確的教育觀指導下,構建合理的教學模式。
1.確立創新的哲學教學觀
知識經濟時代,更新教育觀念是每個教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職責。哲學教學中,教師更應確立正確的哲學教學觀,具體講來,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要堅持方向性。必須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緊緊圍繞我國新世紀的宏偉戰略目標,緊緊圍繞培養高質量創新型的社會主義接班人這一根本任務,遵循教育規律,結合時事熱點和國情進行哲學教學和教學改革,突出創新素質和創新型人才的培養。
第二,要確立綜合觀。哲學是以各門具體學科為基礎建立和發展而來的,在哲學教學上,須打破學科界限,確立綜合觀和整體觀,這里的綜合,不僅是哲學學科內綜合,也不僅是政治學科內綜合或是文科內綜合,而是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思維科學各門學科的大綜合,博覽群書對我們來說尤為重要,否則,僅以傳統的、相對封閉、比較狹窄的專業知識是教不好哲學的,更不能培養出創新型人才。
第三,注意學法指導。現在的教學,要求教師從知識的傳授者變為學生學習知識的引導者。哲學教學亦如此,教師的主導作用應是導思路、導方法、導規律、導創新,要使學生得到創新的金鑰匙,就必須變“學會了哲學原理和方法”為“會學、會用哲學原理和方法”,因而應把學法指導貫穿于哲學教學的全過程。
第四,重視個性發展。教育的大趨勢是從注重共性教育向重視個性發展、因材施教轉變,這正是適應了創新型人才培養的需要,創新的根本在于尊重個性,培養學生創新素質,就必須承認每個學生是不同的,是具有個別差異的,在哲學教學中要鼓勵學生敢說、敢做、標新立異。如“哲學對話”、“時事述評”給了外向型學生施展的空間;“哲學小論文”則更傾向于為內向的學生創造條件,讓他們享受成功的喜悅。
只有在正確的教育觀指導下,教師才能正確處理和利用好教材,獨具匠心地利用看似平常的材料,化“平常為神奇”,發揮教材的優勢,把哲學課上成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營養豐富的課,發揮它在創新素質培養中的優勢。
2.構建民主開放型的教學模式
只有構建民主開放型的教學模式,為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營造良好的氛圍,才能使課堂成為啟蒙和培養創新素質的場所,哲學道理才能內化為學生的思想覺悟,才能為創新素質的形成和發展提供世界觀基礎和人文精神的支持,才能引導學生盡快形成有利于創新素質提高的認識行為模式。
這里所說的民主開放的教學模式,并非一種模式,固定化、程式化的教學,本身就缺乏創新,談不上培養創新素質的人才;它應是諸多“模式”,如引導發現式、情境陶冶式、主體活動式等有機構成的模式群,具有民主、開放的特點。“民主”指既有利于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更有利于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開放”則是指從教學內容形式到問題答案的多層次、多渠道、全方位的不封閉、不單調。具體說來,民主開放式的哲學教學有以下特征:
第一,要營造民主開放的教學環境。新技術使人類進入信息傳播全球化時代,它們消除了距離的障礙,正十分有效地參與塑造明日的社會,面對這種全球知識共享的時代,教師應“把教學過程延伸到校外”,“在內容方面建立所學課程與學生日常生活之間的某種聯系,讓學生自由選擇和學習”,為此,應鼓勵學生接觸社會、接觸網絡、媒體,初步辨別真、善、美與假、惡、丑,再定時、定點讓他們交流心得體會,并從哲學的高度進行分析評價。如:在高三復習階段,我們開設了一個“網絡時代”的專題,其中涉及的哲學問題有:(1)互聯網的出現包含哪些哲學道理?(2)互聯網是新事物嗎?為什么?(3)如何辯證地看待互聯網上的信息?(4)信息時代我們該怎么辦?
第二,創設智力上有挑戰性的問題情境。既然創新都源于問題的解決,不是教而得之的,那么,教師就應注意給學生營造不同的問題情境,讓學生通過一系列的思維加工發展自己的創新思維和能力,如,我國宏觀調控政策的調整體現了唯物辯證法的哪些道理?既然意識是物質的反映,為什么還要求主觀必須符合客觀?……引導學生多進行發散性思維,從問題的解決中領悟創新的技巧和樂趣。
第三,給學生創建心理安全的課堂氣氛。心理學研究表明,一個人如果在思想上和行動上都有獨創和革新的精神,那他還須承擔犯錯誤的風險,無論是對問題提出可供選擇的解決方法,還是保持一種松弛的沉思態度,都要求不必過多地考慮錯誤的危險性。因此,教師對于學生的“錯誤”(錯誤的回答或沉思不答)一定要有高度的容忍精神,應注意遵循以下原則:(1)尊重學生提出的怪問題;(2)尊重學生的想象或別出心裁的想法;(3)讓學生知道他們的選擇是有價值的;(4)氣氛要輕松活潑;(5)鼓勵猜測,特別是猜測具有一定道理的時候。只有在輕松的氛圍中,深奧的哲學道理才能如涓涓細流,滋潤學生的心田,也才有利于學生獨創精神的培養。
4.引導學生知行結合、學以致用
哲學教學的目的不在于教,也不在于學,而在于用;只有通過實踐、運用,學生才能將知識內化,養成創新品質和習慣。因此,引導學生用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中的創新“金眼睛”和“金鑰匙”去觀察世界、分析問題乃至解決問題顯得尤為重要。為此,可開展豐富多彩的“用哲學”活動,如哲學小論文、社會調查研究、時事述評(用哲學原理評述時事熱點)、哲學對話(就某一哲學原理或方法論進行討論、辯論)……既能鞏固所學知識,又能培養學生思維的批判性、流暢性、變通性和獨特性,這些是創新的必備素質。
哲學是時代精神的精華,在知識經濟時代,馬克思主義哲學教學在培養創新人才上必定大有作為,值得我們上下而求索!
〔責任編輯:肖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