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語文新課改的時代背景
回顧基礎教育的發(fā)展史,過去的語文教學模式存在著過分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等缺陷,學生缺乏自主探索、合作學習、獨立獲取知識的機會,以導致學生成為考試的機器,造成高分低能的現(xiàn)象。而今國際競爭日趨激烈,世界已進入知識經濟時代,一個缺乏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國家,將難以應對知識經濟帶來的挑戰(zhàn),失去國際化帶來的發(fā)展機遇,失去在世界格局中的核心地位,只能站在世界分工的低端。因此教育必須適應時代的要求,擔負起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重任。語文課改也就應運而生了。不論遇到多大的阻力,作為一名有責任心的教師就應該投入到語文新課改中來,堅持用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育方法指導教學,為新課改添磚加瓦,出一份微薄之力。
二 語文新課改的幾點做法
語文教學過程是師生交流、共同探討的互動過程。語文課程改革的核心環(huán)節(jié)是實現(xiàn)教學內容的呈現(xiàn)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以及教學過程中師生互動方式的改革。而課程實施的基本途徑是課堂教學。課堂教學改革即是課程改革的核心內容。課堂教學改革要努力實現(xiàn)新的突破,才能實現(xiàn)新課程改革的目標。因此,新課改下的語文教學必須努力實現(xiàn)以下四個轉變。
1.教師角色的轉變
由傳統(tǒng)的教書匠向教育家轉變。教學就是教學生學,不是把現(xiàn)成的知識教給學生,而是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但在現(xiàn)實語文教學中,常常出現(xiàn)單純“老師教,學生學”的誤區(qū)。教師照本宣科,代替學生思考,把知識灌輸給學生,采取填鴨式教學。“滿堂灌”、“滿堂問”、“一言堂”,學生成了記憶的機器,毫無獨立思考可言,這嚴重束縛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教師成了為教而教的機器,學生成了接收知識的容器,對學生的身心和智力是極大的壓抑與摧殘,嚴重違背了教育的初衷。新課改形勢下的教師應努力成為科研型、專家型的教師。要積極鉆研新課程、新理念、新方法、新觀點,從“能教”到“會教”到“教會”,把課堂還給學生。從“統(tǒng)治者”到“平等的首席”轉變,實現(xiàn)教師從“主導者”到“輔導者”的角色定位。從“立足于教師的教”到“立足于學生的學”轉化,充分實現(xiàn)教師角色的轉變。新課改最大的變化就是教師從“善講”向“善導”的轉變,學生從“善記”向“善思”的轉變。
2.學習方式的轉變
傳統(tǒng)教學的學習方式過分強調接受和掌握,而忽視了發(fā)現(xiàn)和探究,學習成為了純粹被動地接受、記憶的過程。這種學習打壓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抑制了學生思維和智力、能力的發(fā)展。因此學習方式的轉變就是本次課改的顯著特點。轉變學習方式就是要改變原有的單純接受式的學習方式,把學習過程中的發(fā)現(xiàn)、探究、交流、小組合作等活動凸顯出來,使學習過程真正成為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強調發(fā)現(xiàn)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不是被動地機械復制,而是積極能動的反映客觀世界。學生的學習行為開始由被動轉向主動。學生學習應該是一種自主、積極探索的過程。學生開始嘗試自主合作與主動探究所帶來的快樂和成功感,積極開展自主學習、探究式學習、體驗式學習和實踐性學習,讓學生通過動手、動腦、動口的方式獲取知識。要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提高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學習方式的轉變是此次新課改的一大亮點。
3.課堂模式的轉變
站在學生終生發(fā)展的高度審視課堂教學,站在人文教育的高度審視教學。課堂教學的小目標服從育人的大目標,達到處處皆教育的最高育人境界。充分應用多媒體等先進的課堂呈現(xiàn)方式,創(chuàng)設情境,促進學生動眼看、動腦想、動手寫。做一個學生的出色策劃者和組織者,把語文教師的作用定位為一個“導”字,即是導學、導問、導思、導法、導行。從學生的階段認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出發(fā),精心設計選擇導學方法與課堂結構,創(chuàng)設有利于學生主動求知的最佳教學情境,使學生都能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堅決摒棄代替學生思考,教師“滿堂灌”的落后教學模式,還課堂給學生,給學生創(chuàng)造大量語言實踐的契機,并提高學習的效率,從而達到提高學生聽、說、讀、寫的語文能力的目的。
4.課堂內外的轉變
語文作為一門集思想性、藝術性和趣味性于一體的基礎學科。學生在課堂上所學的知識是非常有限的,應將學生的課內學習延展到課外學習。增加學生的知識、拓寬學生的視野、提高學生的語文水平,也是素質教育的要求。得法于課內,發(fā)展于課外,這樣不僅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還大力提高了學生的成績,促進了課堂教學更好地進行。許多學生由原來的不愛讀書變成喜歡讀書。因而從每周語文課中抽出一節(jié)課進行課外閱讀的學法指導是非常必要的。講解瀏覽法、泛讀法、略讀法、精讀法以及慢讀與速讀等方法,并設計一些閱讀訓練,教會學生摘抄、剪裁、編寫讀書卡、編寫閱讀提綱等方法,還鼓勵學生寫讀后感、讀后評、心得體會等,讓學生把零散的知識集中起來,融入自己的知識體系。教師還可利用課余時間向學生推薦好的課外讀物。利用學生自己的課外書建立班級“讀書角”,充分利用有限的資源,擴大學生的閱讀面,同時把學生帶出去參加各種語文比賽,借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達到課內外的積極交流。
〔責任編輯:肖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