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合作學習是一種重要的學習方式,更是一種意識,低段數學教學中如何開展合作學習是一個值得研究的現實問題。通過實踐,筆者認為在教學中首先要從意識上培養學生愿意合作,再從技術上做到能夠合作,從而達到主動合作的目的。
【關鍵詞】合作學習 低段教學 主動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16-0130-02
合作學習是新課程改革大力倡導的一種重要的學習方式。在小學數學中,開展有效的合作學習,是以小組合作為切入點,改變以教師講解為主的傳統數學模式,落實學生主動參與、動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新的學習方式,從而實現教學過程的優化。
在合作中,學生不僅自己要努力學習,還要有關心幫助他人的責任心,以小組成員都學好為目標。這樣不僅滿足了學生自身的心理需要,更促進了學生的情感發展,增進了同學之間的友誼和集體榮譽感。這對目前學生中大多數獨生子女的自私、孤僻等性格特征的改變有著積極的意義。那么,如何在低段數學中開展合作學習,下面就談談低段數學開展合作學習的三部曲。
一 序曲——培養學生愿意合作
現在的小學生大多數是獨生子女,在家里是小太陽,以自我為中心的心理十分嚴重,當老師要他們合作學習時,他們只圖好玩,卻不肯為小組做一點貢獻;也有的學生不能從合作中體驗到學習的歡樂,嘗不到合作學習的“甜頭”,因此可能導致學生不愿合作。再說剛入學的孩子并不知道什么是合作,因此,我們認為要讓學生合作,主要是培養學生愿意合作的意識。
1.開展不平等競賽,感悟合作學習的魅力
競賽的方式可以采取多種形式:有個人與個人、組與組、個人與組、老師與學生等。而我們主要采取的是個人與小組的競賽:出示幾組由易到難的題目,分別讓一個人與一個小組(三個人)去比賽誰算得快。結果一個人計算的學生輸了,很不服氣地說:“如果也有人幫我的話,我就不會輸”。俗話說:“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三個學生為一組,通過合作分工取得了勝利,使剛入學的孩子感悟到合作學習的魅力,從而產生合作的意愿。
2.開展小游戲活動,體驗合作學習的力量
根據低段學生的年齡特點,結合不同的教學內容開展課前、課中或課尾的游戲活動,使每個學生體驗合作學習的力量。游戲活動有做試驗、講故事等。
第一,做實驗。教師出示一大堆廢紙,請一個學生上來撕廢紙。
步驟一:把一張紙一次撕成兩半,該生很麻利,下面學生大笑。
步驟二:把10張紙一次撕成兩半,該生也比較麻利,下面學生也大笑,不過聲音比剛才小了一半。
步驟三:把50張紙一次撕成兩半,該生感到很費力,
面紅耳赤,其他學生也沒有了笑聲。通過這個實驗使學生深刻體驗到團結力量大,讓學生在實驗中體驗合作的必要性。
第二,講故事。這個故事不是隨便亂講,而是有選擇性的。在聽故事的過程中讓學生潛移默化,從內心產生當有困難時想與人合作的欲望。
通過競賽、實驗、故事等形式激發學生興趣,增強學生團結、協作精神,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競賽意識,同時,使學生懂得為什么要合作,從而產生愿意合作的欲望。
二 進行曲——培養學生能夠合作
課堂上我們常常可以發現這樣的情境:教師讓學生進行合作學習,可學生還是自己做自己的,一點看不到合作的跡象,其原因是低段學生沒有合作的經驗,教師又沒有教給學生合作的方法,所以合作學習的效果可想而知。為此培養學生能夠合作,顯得尤為重要。
1.養成合作習慣
無規矩不成方圓,同樣,合作學習也要有一定的規矩,因此就有必要讓學生養成一些合作學習的習慣。通過實踐,我們覺得在低段要初步養成:學會收集、學會分工、學會表達、學會討論、學會傾聽這些習慣。特別要指出的是:傾聽是合作學習的重要環節,也是一種學習。要學會傾聽老師提問、同學發言、操作要點、分工要求等,它是學生最難養成的習慣。通過討論、實驗,我們制訂出小組合作學習時各組員應遵守的常規:(1)會獨立思考。(2)能積極參與、踴躍發言。(3)初步學會傾聽,并懂得交流。(4)遵守課堂紀律,避免爭論和爭吵。
養成一個好的習慣,開展合作學習就會事半功倍。它的培養要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有必要在一個階段對其中一個習慣做專項訓練,使學生形成技能。
2.合作學習的方式
為養成良好的合作習慣,合作學習的方式顯得尤為重要。在低段開展合作學習,主要采用同桌合作、四人小組合作、自愿結合合作三種方式。
第一,同桌合作。由于剛入學的學生在自主學習中往往不知所措、無從下手。同桌合作一起學習,有了傾訴對象,學生往往都愿意說一說。因此,對于剛入學的學生來說,同桌合作是一種有效的形式。不僅可以交流匯報學習成果,而且可以相互檢查學習情況。如“比一比”一課,在讓學生觀察圖中畫了什么時,學生只是看一看而已。教師讓同桌兩人相互說一說自己看到了什么,學生有了表達的愿望,思維就活躍了起來。
第二,前后桌四人合作。如果說同桌合作是低段合作學習的基本形式,那么小組合作是在同桌合作形式的發展和延伸。它以前后桌四人為單位,根據教學內容靈活運用的一種簡單形式。該形式不僅符合兒童學習數學的特點,而且能滿足不同個體的學習需要。如學習“統計”時,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統計本組同學喜歡吃哪些水果,以便決定元旦茶話會該買哪些水果。小組長請同學準備好水果圖片就可以發問:“誰喜歡吃西瓜?”喜歡吃西瓜的同學馬上把西瓜圖片擺到桌子中央。小組同學立即統計出喜歡吃西瓜的同學的人數。這樣,全組同學齊心合力,可以迅速、有序地統計出本組同學喜歡吃的水果,從而做出決定。值得注意的是,在低段小組合作學習中,小組長不能只由一人擔任。
第三,自愿結合合作。自愿結合也就是學生自由結合成臨時學習小組,一般是2~6人為一組。在這樣的小組里,學生自由學習的空間更大,由于學生大都選擇同自己的好朋友一起交流,所以這種合作方式也最受學生的歡迎和喜愛,是上面兩種合作形式的有效補充和拓展,適合于復習整理或綜合學習階段。
三 尾聲——培養學生主動合作
主動合作是一種無意識合作,是指學生在學習中遇到一定的困難,自己一個解決不了時,就自發地產生要與別人合作學習的一種意愿。尾聲不是合作學習的真正結束,而是走向合作學習的另一種新境界。為此,我們做了以下嘗試:
1.合理選擇合作內容和時機
學生是主動參與還是被動參與,其中最主要是看他們的內心需求是否被激發。如教學數學“統計的初步知識”一課時,當學生初步學會了搜集、整理數據的方法后,教師播放了一段路口來往車輛的錄像,要求學生統計。幾分鐘后,師問:“完成任務的舉手”,沒人響應;又放了一遍,幾分鐘后,又問:“完成任務的舉手”,寥寥無幾。多數學生著急了,說:“老師太快了,記不下來”。于是有人提出:“要是幾個人一起數就好辦了。”一語驚醒夢中人,同學們就開始自發的組成小組,以車的種類來數,一分鐘后就順利完成了任務。
2.積極建立評價機制
根據低段學生的心理特征,我們專門設置了合作學習評價表,具體如下:
認真傾聽積極發言虛心求助主動幫助服從安排
自主評
同學評
通過這個評價方式,使學生進一步明確自己該怎么做,并且在與他人的比較中反思自己哪些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能客觀地認識、評價自己,體驗成功的快樂,從而更加有效地開展合作學習。需要特別強調的是這并不是合作學習的結束,而是更高層次合作學習的開始。這三部曲是隨著學生年級、內容的不同而螺旋上升的。
華羅庚曾說:“學習數學最好到數學家的紙簍里找材料,不要只看書本上的結論。”合作學習,能將教材及教師的思維過程轉化為學生的思維過程,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使學生的思維再現出來。經過三年的實踐,我們發現在低段教學中開展合作學習,有利于建立新型的師生、同學關系,有利于打開多向信息交流渠道,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
參考文獻
[1]〔美〕雅各布著.合作學習的教師指南(楊寧、盧楊譯)[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5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訂.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3]王坦.論合作學習的基本理念[J].教育研究,2002(2)
[4]彭賢智.以學生為主——當代教育改革新思潮[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1
〔責任編輯: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