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是思維的開端,是創造的基礎,教會學生質疑問難,是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重要手段,也是培養學生學習能力的有效途徑。一個有價值的問題,就像在平靜湖面上投入一粒石子,掀起學生思維的波瀾,叩開學生想象的大門,鼓起學生探索的風帆。所以,教師應力求培養學生質疑問難的能力,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新知的學習。
一 使學生勇于質疑問難
學生對于剛剛獲得的知識,往往會產生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但有些學生盡管心中存疑,也不敢當堂直述疑問,一怕被同學嘲笑,二怕被老師責怪,久而久之,當疑問越積越多,而學生自己又無法解疑時,就會產生畏難情緒,對學習數學缺乏信心。
羅杰斯認為:“只有在真實、接受和理解的師生關系中,學生對課堂教學才有一種安全感,才敢于和勇于發表見解。”所以,教師首先應努力地創設和諧、民主的教學氛圍,使學生以輕松愉快的心情投入到學習中去,在求知過程中,不懂就問。如在復習“數的整除”這一單元時我設計了這樣一道題:一個自然數不是奇數就是偶數。在班中絕大多數學生對此深信不疑時,一位學生卻提出這樣一個問題:老師,我認為這句話是錯的。一個自然數如果不是奇數并不一定只能是偶數,還可能是一些別的數。如自然數2不是奇數,但它卻是質數。這個問題涉及的知識正是本課教學內容之一,我順勢引導學生從自然數的分類上思考,問題很快得到解決。通過思考討論,學生一起總結出:自然數按能否被2整除,分為奇數和偶數;按約數個數,又可分為1、質數、合數。這樣既復習了上述幾個概念,且對自然數的分類等相關知識理解得更為透徹。
問題解決后,我表揚了這位學生勇于質疑的學習態度和面對壓力敢于提問的勇氣,同學們對他表達了敬佩之情,極大地提高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自信心。
二 使學生樂于質疑問難
布魯納說過:“教學過程是一種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持續不斷的活動。”問題的提出者不僅僅指教師,也包括學生。樂于質疑問難的學生說明了其正積極參與新知的學習,這樣的學生才真正是學習的主人、課堂的主人,他們是求知道路上的探索者和開拓者。
有的學生只滿足于會解題,卻不深究為什么這樣解,有沒有其他方法,學習知識淺嘗輒止、不求甚解,這樣學后而無疑,無疑也就無問。因此,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創設適當的問題情境,培養學生質疑問難的意識,喚起學生求知熱情,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去。
三 使學生善于質疑問難
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提出一個問題需要對已有知識進行整理分析、歸納等,是對原有知識的提煉與升華,需要創造力和想象力。所以,教師應使學生養成仔細觀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學習習慣,讓他們在分析、思考的基礎上提出對新知學習有意義的問題。
要使學生做到非“疑”不質,是“難”才問。要保證質疑問題的質量,既要拓寬內容、范圍,又要進行范圍控制。要做些思維方向的引導,讓學生的思考集中在要學的知識點上,這樣才能使學生提出有效的問題,這是培養學生質疑能力的重要措施。有時學生質疑涉及面廣,顯得多而雜。這時教師要組織學生討論:哪些問題問得好,哪些問題不著邊,引導學生逐步由多而雜變為少而精。只要引導得法,學生就能有所發現。逐漸學會質疑、善疑、善問。
如在教學“圓錐的體積計算”時,這節課的重難點是圓錐體積公式的推導,教師圍繞重難點做實驗,先拿出一個用厚紙做的圓錐,再拿出一個和它等底等高的空圓柱,在空圓錐里裝滿沙土,然后倒入空圓柱里,讓學生邊觀察邊數倒幾次正好倒滿。教師問:“看了這個實驗,你想提出哪些問題?”這時學生紛紛舉手回答“圓錐體積與圓柱的體積有什么關系?”“能不能把圓錐的體積轉化成圓柱的體積計算?”等有價值的問題。學生思維如此活躍,對知識理解和掌握也就水到渠成。這樣當學生有了一定的質疑能力時,教師要抓住契機,及時引導學生思考哪些該問,哪些不該問,并進而達到問得巧、問得精、問得有思考價值,還要讓學生明確質疑必須勤學善思、獨具創見、認真觀察、善于比較。
學貴有疑,但小疑不解,最終可能積為大疑,而成為學習道路上的絆腳石。所以,有疑定要及時釋疑。當堂質疑問題,不僅幫助了自己,也促進了別人,使疑問成為求知道路上的墊腳石。教師應培養學生質疑問題的意識,提高學生質疑問題的能力。學生通過不斷地質疑,不斷地釋疑,使得智力得到發展,能力得到培養,主體意識得到加強。
〔責任編輯: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