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歌唱教學,是一種最為簡便、最易普及,且符合學生心理需求的活動。在歌唱教學中,它以一個個鮮明、生動、完美的藝術形象,以其歌唱過程中聲音的獨特表現力和情感的無窮魅力,寓教于情、以情動人;用聲傳情、以情帶聲,潛移默化地滌蕩著學生的美好心靈,豐富著學生的思想感情、陶冶著學生的藝術情操。
【關鍵詞】創作背景 聲音 情感
【中圖分類號】J6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16-0154-02
一 歌曲的創作背景和特征是有“聲”有“情”的基礎
歌曲《鐵蹄下的歌女》是電影《風云兒女》中的插曲,創作于1935年,由聶耳作曲,許幸之作詞。歌曲《鐵蹄下的歌女》是作曲家聶耳的抒情歌曲代表作,聶耳以其獨特的音樂創作風格,以歌曲中被壓迫、被迫害的最底層婦女的人物形象,以強烈深厚的階級情感,對當時人們所藐視的女性寄予了同情與希望,同時,也揭示了這種女性內心所蘊藏的崇高的愛國熱情,富有強烈的藝術情感和戲劇色彩。
《鐵蹄下的歌女》以富有大調式色彩的民族五聲宮調式為基礎,單三部曲式結構,每個樂段由四個樂句構成,語言藝術形象生動。作品本身充滿著濃郁的悲劇色彩,演唱時要深刻體會其中的悲痛情感,用準確自然的聲音來感染聽眾。同時,通過歌唱來表達歌曲的主題思想和悲痛情緒,從而引起情感上的共鳴。聲音和情感齊頭并進、缺一不可。
二 用“聲”傳“情”——聲音是情感輸出的媒介
古人云:“絲不如竹,竹不如肉。”充分說明人的聲音是世界上最獨特、最具有感染力的“樂器”,也是其他樂器所不能比擬的。一首聲樂作品的演唱,第一要義是“先聲奪人”,也就是演唱時聲音要有松有弛,音高音準把握準確,音量要控制有度。
歌曲《鐵蹄下的歌女》一開頭就低緩地吟唱出:
演唱這兩句時音量不宜過大,要特別強調“到處”二字,由于其中的兩個“到”字分別在“la”和“sol”兩個高音上,又在強拍上,因此,這個字要唱得飽滿有力,而“處”字運用了富有民族色彩的裝飾音,又落在次強拍上,因此,演唱時不宜過快,速度要平穩,聲音要凄楚委婉,用聲音傳情,以凄涼的聲音營造出濃厚的悲劇情感色彩。
第一段的第四樂句:
由于這句歌詞用的是反問句,因此,結尾的“女”字不應唱得過長過重,演唱時要用控制有度的聲音歌唱出歌女對黑暗生活的質問以及對現實生活的不滿情緒。
歌曲第二樂段中的第三樂句:
這句同樣是以弱拍的后半拍起拍,節奏拉長,演唱“盡”字時要用較弱的聲音,在氣息的支撐下慢慢加大音量,從而進一步推動音樂的情感升華。
歌曲第三樂段中的第三樂句:
由于整首歌曲的最高音和最低音都集中在這一樂句上,音域跨度較大,因此,演唱時需用極富張力的聲音使音樂的情感對比更加鮮明,更加富有藝術感染力。
三 以“情”帶“聲”——情感是聲音的最高升華
“演唱沒有感情,不僅不能獲得優美自然松弛的歌聲,而且也不能產生深情的藝術感染力。從某種意義上講,歌唱者如果不理解曲情曲意,不遵循聲情的辨證規律,那么必然會導致依調尋聲,依生尋情,依聲尋形,結果就將如孩童背書僧人念經。”①
《鐵蹄下的歌女》整首歌曲的音樂情感基調是悲痛、深情的,歌曲的旋律整體較為緩慢,歌曲第一樂段一開始就以兩句沉痛有力的下行旋律導出悲傷的音樂情緒,演唱者要迅速地進入該音樂情境,有感而歌。緊接著的第三樂句:
其音樂情緒較前兩句有了一些明顯的變化,節奏也更加緊湊,演唱時要懷著歌女對國家前途命運的堪憂之情,以情帶聲,爆發出堅定、鏗鏘有力的聲音。歌曲第二樂段的音樂情緒比第一段更加哀怨、深沉。開頭兩個富有朗誦性質的樂句:由歌女對現實生活的敘述而展開,以弱拍的后半拍起拍,演唱時要用悲痛辛酸的情緒發出堅強有力的聲音,力求做到字正腔圓。歌曲第三樂段與第二樂段的節奏相似,但歌曲的情緒更加激動,這兩句節奏的短促使得音樂的情緒更加緊迫,充分表現了歌女內心深處崇高的愛國熱情,從而演唱時的聲音要求更加清晰、堅定、富有彈性。四 結束語
歌唱中,聲音的訓練固然重要,但培養學生學會從內心歌唱也同樣重要,就像教育家陳鶴琴所說:“從內心起歌的精神活動才是第一要義”②。要完整地演唱好一首聲樂作品,首先要讓學生了解歌曲的創作背景,在理解音樂情感的基礎上,把握歌曲的主題情緒,控制聲音的收放自如,把歌曲的情感化作自己的心聲。歌曲《鐵蹄下的歌女》雖然篇幅不長,但如果能用準確生動的聲音刻畫出舊中國被迫害苦難婦女的深刻內心情感,能從聲與情兩個方面共同著手,真正做到有聲有情、聲情并茂,那么,其所蘊含的悲劇力量和戲劇色彩將是無法估量的。
注 釋
①郭建民.聲樂文化學[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7
②陳秀云、陳一飛.陳鶴琴文集[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7
〔責任編輯: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