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中等職業學校,計算機是一門很重要的學科,計算機教學有別于其他學科。在教學開始時學生都對計算機充滿了神秘感,有著濃厚的興趣,但隨著計算機教學內容的深入、難度的增大,且學習內容與社會上的計算機應用又有一定距離,學生的興趣就會降低。為此計算機教師要多動腦筋,不斷進行教學研究,采用多種教學方法,激發學生興趣,提高教學效率。
【關鍵詞】計算機 程序 思維 創造 探究能力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16-0167-03
由于職業學校學生畢業要參加對口高考,所以在教學中針對不同專業不同年級開設了相應的計算機專業課程,來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邏輯思維能力。計算機教學不但能調動學生全部感受器官參加活動,使學生的大腦處于興奮狀態,促使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而且根據教學的實際需要,靈活提供圖形來啟發學生的形象思維,迅速準確地運用語言文字來指導學生的抽象思維,使課堂教學在形、聲、光、色的作用下與視聽相結合,從而更好地激發學生去創造性學習。下面是筆者在計算機專業課教學時的幾點思考。
一 通過進制的學習,激發和調動學生學習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的積極性
由于計算機內部運算是使用二進制數碼操作,所以在課程開始就講解計算機的計數方法,講解二進制的運算規則。二進制的四則運算也像十進制的四則運算那樣來進行,只是要注意“逢二進一”“借一當二”的原則,比如在二進制中1+1=10,而不是像十進制中1+1=2。在二進制中,只有“0”和“1”兩個數字,沒有“2”這個數字,每逢二就要往前一位進一。由于在日常生活中,人們習慣于十進制位計數制,所以感到二進制位計數字并不方便。學生一方面感到這種計數字不方便,另一方面又感到它很有意思。我采用精講多練的方式,結合自制課件,這樣從一開始對二進制的學習,就激發和調動了學生學習這門課程的積極性。
輕松、良好的學習氣氛,可以減輕學生的心理壓力,消除他們的緊張感,并可改變學生消極、被動的學習狀態。比如,在講建立文件夾時,有人建立了好幾個文件夾,但都不存東西或又建立了子文件夾只存很少一點東西。我做了一個這樣的比喻:我們訂了幾個房間,但都不住人或訂了一個多人房間卻只住一個人一樣,對自己來說浪費了金錢,也讓其他人沒處可住。如此,就可以激發起與教學相一致的情感活動,活躍了課堂氣氛,有利于消除師生間的教學障礙,學生不僅易于接受,而且加深了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如學生已掌握一些基本操作方法后,對一些操作可讓學生獨立學習體會,通過多媒體系統的傳送會使學生在不斷的成功體驗中增強自信,并逐漸養成求知探索的習慣,才能在應用中有所創新,有所收獲。
二 通過《程序設計語言》的教學,培養學生的多種能力
程序設計語言是重要的專業課程之一,無論哪種計算機語言,都以極其豐富的內涵給學生提供了廣博的思維空間。一個程序看似簡單,但做起來往往要費不少周折,包括設想、畫框圖、寫程序、調試、修改、運行成功,常有“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會使學生的成就感油然而生,大大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他們的創造性也會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思維能力往往會得到跳躍式的提高。思維是能力的內核,能力是思維的外化和延伸,兩者相輔相成。如在學習程序設計語言教學的過程中可以培養學生不同的能力。
1.通過學習打印圖形,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運用知識的能力
在學習打?。≒rint)語句一節的內容時,其中有一段話:如果在Print語句中,Print后面什么內容也沒有,既可達到輸出一空行的目的。如果你讓學生說出Print語句有哪些功
能的話,他是不會忘記這一條的,但在實際應用中,學生往往會忘記Print語句這一作用。
例如:編寫一個程序,打印如下圖形: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程序段:
For I=1 TO 4
For J=1 TO 8
Print \"*\";
Next J
Next I
學生在編寫這個程序時,往往容易忘記Print語句。這樣輸出結果就不是原來我們想要的圖形,而是依次排在一行,直到排完32個“*”號為止。學生一看,怎么成這個樣子呢?經過教師指導和學生自我檢查,才發現忘了在內外循環結束語句中加一條如程序中的Print語句。
如此,讓學生多做幾道這樣的題,通過生動、形象的直觀教學,調動學生的視聽等各種感官參與認識,促使學生將這些形象與所學概念緊密聯系起來,獲得豐富的表象知識,進而達到更進一步理解、掌握和運用空行語句的作用。
2.對標點符號的運用,培養學生嚴謹的學風
在Visual Basic程序設計這門課程中,對標點符號的運用十分嚴格。如稍有不同,則會導致與結果截然相反的結果。
例如,在X=1:Y=2:Z=3這條語句中,中間只有使用“:”才正確,否則計算機會給出出錯信息。
例如,執行下面的程序段:
For I=1 TO 5
For J=1 TO I
Print \"*\";
Next J
Next I
運行程序,輸出結果是排列有序的直角三角形,如下:
*
**
***
****
*****
如把Print語句后面的分號改為逗號,輸出結果為松散的直角三角形,如下:
*
* *
* * *
* * * *
* * * * *
如把Print后面的分號去掉,輸出結果為一豎列,與原題要求截然不同。為什么會導致這三種不同的結果呢?只因為這個程序的循環語句Print句末的標點符號不同。
標點符號的運用,自始至終地貫穿于這門課程的整個學習過程,在我們教會學生對標點符號應用的同時,也培養了學生嚴謹的學風。
3.學習條件語句,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在現實生活中,往往會遇到需要選擇的情況多于兩種,對于此類問題如何利用計算機來處理和解決?本人在教學中調整了教學思路,在事例的導入上,結合教學實踐,本人引入當前學生較為關注的“購物打折”素材,充分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這種良好態勢下,引出程序設計思路,引導學生分析算法、寫出優惠付款公式,建立應用程序用戶界面與設置對象屬性,可視化的程序使學生親歷“所見即所得”的用戶界面,對程序設計已產生一定興趣,如何根據算法來編寫程序,已成為他們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人機交互的友好圖形用戶界面,能使學生在品味喜悅的同時,從感官上豐富和激發其進行程序設計的學習興趣。程序界面的合理布局使學生較容易用自然語言來描述算法,選擇結構的學習自然是易如反掌。由于選取的事例均是當代學生非常感興趣的,從而證明了這樣一個事實:教學中選取好素材,就等于成功了一半。由學生已掌握的If語句入手,到順理成章引入Select Case語句的使用,一氣呵成,通過If語句和Select Case兩種條件語句的比較,進一步使學生明確了運用條件語句的關鍵是條件的表示,如果能正確地表達條件,就可以簡化程序,在多重選擇的情況下,使用Select Case語句,可使程序更直觀、更準確地描述出分支的流向。本課貫穿始終的一條主線是:使學生經歷獲取并收集信息、篩選整理信息,最終如何將信息“為我所用”,從中自然而然滲透利用計算機解決問題的思想,使學生水到渠成地經歷分析問題、確定算法、編程求解等用計算機解決問題的基本過程,全面、綜合地體現了程序解決的過程及其對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
4.鼓勵學生尋求一題多解,培養他們的創造能力
程序教學不應以問題的解決為最終目標,還應鼓勵學生進行多角度的問題思考,尋找多形式的解題方法。
學生在找到新的解法時,會為自己的發現而驚喜,不僅充分領略知識的奧妙,而且因解決了疑難問題,使整個身心都處在一個充滿創造的欲望中,感覺、想象、思維等心理活動異常活躍,從而在腦海中留下較深的興奮點,這無疑有益于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接受。課后,這些興奮點仍在擴散,促使學生思考,進一步領會和鞏固所學知識,通過緊張的思維活動,最終獲得精神上的享受。并能自覺地、創造性地運用所學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
例如:編程求1~100間自然數的和。
方法一:利用For-Next循環語句。
Private Sub Command1_Click()
S=0
For I =1 TO 100
S=S+I
Next I
Print \"S=\";S
End Sub
方法二:利用While-Wend循環語句。
Private Sub Command1_Click()
S=0:I=1
While I<=100
S=S+I
I=I+1
Wend
Print \"S=\";S
End Sub
方法三:利用IF分支語句。
Private Sub Command1_Click()
S=0:X=0
10 X=X+1 : S=S+X
IF S<5050 Then Goto 10
Print \"S=\";S
End Sub
方法四:利用Do-Loop語句。
Private Sub Command1_Click()
s = 0
i = 1
Do
s = s + i
i = i + 1
Loop While i <= 100
Print \"s=\"; s
End Sub
要求學生用For-Next、While-Wend、If、Do-Loop語句編寫并比較四種語句的優劣和使用規則,尤其Do-Loop語句還以演變為其他格式,如當型前測試,直到型前測試和后測試。使用一題多解法,可以訓練學生解決問題的多樣性,也有助于區別各種不同類型的語句。使學生在掌握一個語句如何使用的同時,又掌握了該例題的多種編程方法。
程序教學要善于思變,教師可以將已知條件和問題進行多角度地轉化、變換,使學生通過一個例題的學習,做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如在實例教學“1+2+…+100”之后,
我們可以嘗試讓學生求100以內的奇數和、偶數和,求 +
+ +…+ 等等,使學生在不斷變化的題目中熟練掌
握累加器及循環語句的運用。
三 通過《Flash動畫教程》的教學,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問題式教學法,強調設置認知沖突,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并提出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案;讓學生親身經歷處理信息、開展交流和相互合作解決問題的過程;教師指導學生學會選擇與確立主題,分析需求并規劃和設計內容,根據需要與創意獲取并加工信息,準確表達意圖或主題思想;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交流,對問題解決的各環節及效果進行評價和反思,在“做中學”“學中做”的過程中提升信息素養。
學生在小組合作活動中,相互交流、相互幫助,共同提高,學會了如何表達自己的觀點,學會了傾聽他人的意見,學到了良好的人際交流合作技能。這樣的思考討論方式對學生進行合作技能的培養也是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認知沖突,是人的已有知識和經驗與所面臨的問題之間的沖突或差異。這種認知沖突會引起學生的好奇,并引起學生的注意,從而激發學生思考。如何按照中職生學習的規律,在學科教學中巧設認知沖突,激發學生思考呢?我是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的。
第一,抓新舊知識的聯結點,巧設認知沖突,激發學生思考。如教學“補間動畫”一課時,我首先從復習逐幀動畫開始,問學生在學逐幀動畫時都了解哪些技巧,學生說出逐幀動畫是由多個連續的關鍵幀構成的,只要做好每一個關鍵幀就可以了。我繼續問:“如果我讓大家制作一個從左至右運動2秒鐘的小球動畫效果,讓你們用逐幀動畫形式制作,按照你們所學的在默認幀頻率的情況下需要多少幀?”學生說:“那得多少幀啊”“太多了!”“20多幀吧?”“有沒有好的辦法?”……這時候學生就已經產生了認知沖突,因為用他們所學的舊知識來解決此問題有一定困難,此時我趕忙進行鼓勵并調動其積極性。老師:“好方法當然有,那得看你們愿不愿意嘗試,好方法在電子教案中?!睂W生通過探究與思考,小組討論,得出好的操作技巧,生1:“用形狀補間動畫形式完成了小球的平移?!鄙?:“用動作補間動畫形式完成了小球的平移?!睅煟骸巴瑢W們做得都很好,在補間動畫方法中,有兩種類型:形狀補間和動作補間,我發現大家兩者都用上了,那它們各自的特點與優勢何在?今天我們來學習兩種補間動畫的制作方法與應用技巧。”這時候學生學起來興趣較高,并為自己的聰明才智感到自豪,對本課知識也就印象深刻。
第二,剖析新舊知識的分化點,巧設認知沖突,激發學生思考。如教學“引導層動畫”時,我以太陽升落為例,太陽沿著拋物線運動導入,在演示時,讓學生觀察運動效果,如何制作曲線運動呢?此時,學生就產生了認知沖突,產生了爭議,進行充分地思考與討論,知識在學生原有認知結構中開始分化,學生的思維開始由具體的“沿拋物線運動”轉向主動探究,如何用恰當的動畫制作方法描述曲線運動。這樣激發了學生學習動畫的欲望,提高了主動探究能力,從而給動畫的學習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總之,在整個計算機專業課教學中,教學方法是主要的,培養學生勤于思考、勇于實踐、動手操作、聯系實際的能力更是主要的。教學有法,教無定法。在達到教學目標的前提下,按照學生的認知規律組織教學,針對學生個體的能力,學習水平和程度,給予不斷地鼓勵和提供必要的幫助。調節學生的學習進度、難度,真正做到因材施教,達到優化教學的目的,這樣一切可行的教學方法都可以在教學過程中加以運用。
參考文獻
[1]張萬松.計算機應用基礎[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6
[2]丁愛萍.Visual Basic程序設計[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08
[3]趙瑞建、李芳.Flash 8.0動漫設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4]李永.多媒體課件制作入門與提高[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1
〔責任編輯: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