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專教育的特殊性,需要教師分析學情,因材施教。好的教育方法是教育成功的基礎。本文意在用心靈的引導和音樂靈動的美,幫助學生建立自信心和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關鍵詞】中等職業學校 音樂教育 德育
【中圖分類號】G7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16-0172-02
中等職業學校教育的對象具有特殊性,學生普遍存在著德育素質不高的現象。進入中等職業學校的學生文化基礎差,心理素質也相對脆弱,易出現一些心理和行為上的偏差。有相當一部分學生缺乏理想和信念;還有些學生審美觀念和審美情趣低下;部分學生對家庭、集體和社會缺乏責任感。個別學生紀律觀念淡薄,曠課、逃學、打架斗毆、頂撞甚至辱罵老師;面對這樣的學生,如何使他們重新建立信心,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以一個良好的姿態步入社會、邁上工作崗位是最重要的,也是家長們最關心的。
教育部《中等職業學校德育大綱》中也提到:中等職業學校德育是中等職業學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德育教育中,學校教育是最基本、最主要的教育形式,它對加強和改進青少年的德育工作起主導作用。所以在學校的教育中,教師除了認真上好思想品德課,更要在各科教學中加強德育的滲透。
古希臘人說:音樂是促進青年身心平衡、健康發展的重要手段。這足以證明音樂在德育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學校音樂教育課能讓學生在接受音樂熏陶的同時,逐漸掌握正確的道德觀念以及分辨是非的能力,它是學校教育中除思想品德課外又一塊德育教育的重要陣地。
音樂教育作為實施德育的基本手段之一,在學校教育中起著獨特的作用,它可以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意志品質。筆者在音樂教育中總結出以下幾點德育方法:
一 緊密結合教育教學制度改革,適時調整教學計劃與內容
針對我校學生音樂基礎較差這一現狀,在制訂教學計劃和內容時,依據國家頒布的同等教育水平選擇教學內容,再根據本校學生的領悟力和喜好將音樂課程適當地進行內容調整。
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說:“興趣是能量調節者。”中等職業學校的學生最缺乏的就是健康的興趣愛好。音樂就是一個好的引導者。讓學生享受音樂的美好,同時,要讓學生學會如何在享受中對美進行鑒賞和分辨。音樂是表達思想的主要手段,并且有著發人深省的背景和故事,這就需要教師在課堂上給學生講解以感動學生。這就是音樂贈予人們的禮物:有感悟,有智慧。
如,在欣賞海頓的《告別交響曲第四樂章》中,可以通過創作背景的介紹,讓學生懂得生活的智慧。該曲寫于1772年,該年正值禁令執行特別嚴格的時期,多數的團員全年大部分時間都得住在宮殿里,見不到家人。海頓在樂團里一直是最有威望的團長,所以團員們都把希望寄托在他身上,希望他能想辦法改善目前這種不便的生活。海頓終于想出了一個巧妙的辦法,他構思了一部交響曲,在樂曲的最后,請參加演奏的樂團團員在演奏完畢以后,一個個收拾樂器,吹熄譜架上的蠟燭退場,只留下幾個人,孤單地繼續演奏,借此表現出樂團團員們的心情。就這樣,海頓寫成了《告別交響曲》。據說,當本曲首次在公爵面前演奏時,尼古拉斯終于領悟了其中的寓意。翌日,他馬上傳令讓全體人員放假回家。
學生可以從這個作品中學習到生活是千變萬化的,沒有亙古不變的真理,更沒有一成不變的規矩。勇于打破常規,機智靈活地應對各種問題,才能化不利為有利,永遠立于不敗之地。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合理的處世手段,這就是音樂的德育教育目標。
二 組建學生音樂團體,給學生提供一定的展示空間,這是幫助學生建立自信,挖掘學生潛力的重要手段
充分利用形式多樣的校園文化活動,舉辦音樂賞析及音樂知識普及活動,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了解和接觸高雅的音樂藝術。學校可定期、不定期舉辦個人或團體歌曲演唱比賽、校園原創歌曲比賽等活動,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同時,更重要的是培養和諧的同學關系、師生關系,建立和諧美好的校園生活。
三 加強音樂課程教學管理,強化課堂教學
音樂教師深入分析教材,發掘德育資源,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使學生在接受音樂教育的同時,提高道德素質水平。
第一,進行政治思想教育、培養高尚道德品質,是音樂教育的德育功能。音樂教育素材里蘊含的政治思想內容、倫理道德內涵,均使中學生在提高音樂審美感受的同時,心靈得以凈化,道德情操得以升華,并完善人格。如,在澳門回歸之際,一首《七子之歌》喚起了學生對祖國的無限熱愛,對遠方同胞的牽掛。又如,《陽光體育之歌》的學習則讓同學們更加喜愛體育運動,在校園的傳唱中學生在活潑歡暢的良好情緒下健康地學習和生活,感受美、創造美!
第二,音樂審美體驗的積淀,使德育教育深入人心。從音樂審美體驗中獲得真善美。例如,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這是一首廣為流傳的中國優秀的音樂作品,以故事情節為線索,描述了梁、祝二人的真摯愛情,對封建禮教進行了憤怒的控訴與鞭笞,反映了人民反封建的思想感情及對這一愛情悲劇的深切同情。尤其是“樓臺會”一段時,
大提琴與小提琴動人的旋律讓學生為之傾倒;而“化蝶”則充滿了浪漫與幻想,“一雙彩蝶,翩翩起舞,飛向遠天……”,充滿了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注重情感的體驗,從而在音樂中獲得了真善美。“音樂是一種毫不虛偽地反映人和人民的道德品質的語言。”在音樂課上適當地滲透德育教育,我認為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與把握音樂作品的內涵。
綜上所述,音樂教育能培養人對真、善、美的熱愛,通過潛移默化的熏陶、感染,陶冶人的心靈。音樂是培養人豐富情感的藝術,是人們的精神營養品之一。它不僅能給人以智慧和豐富的聯想,也是人們愉悅身心的重要形式。音樂教育與學校的德育教育是相互影響、相互包容、相互滲透、密不可分的。社會在進步,教育也隨之不斷發展,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音樂教育在德育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會越來越重要。
參考文獻
[1]楊郁.音樂欣賞對學生素質的培養[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07(7)
[2]岳曉芹.淺議音樂教育在德育教育中的作用[N].中國教師報,2009.4.19
〔責任編輯:李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