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提高學生的語文感悟能力是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質的根本途徑,也是語文教學的精髓。中職語文十分重視語文感悟能力的培養。本文提出通過著力文本品讀、重視語言積累、強化語文操練這幾方面的教學策略來培養中職生語文感悟能力,旨在指導教師運用合理的教學策略,促進學生語文語感的形成,從而幫助學生獲取更豐富的語文知識和語文素養。
【關鍵詞】語文感悟能力 文本品讀 語言積累 語文操練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16-0175-02
語文感悟能力是一切語文能力中最重要也是最隱性的能力,是人們在長期感受典范的言語并進行言語活動中形成的對語言及語言中蘊含的意義、形象、意境等的直接感受和領悟能力。提高學生的語文感悟能力是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質的根本途徑,也是語文教學的精髓。《中等職業學校語文教學大綱》明確指出:“引導學生重視語言的積累和感悟,接受優秀文化的熏陶,提高思想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形成良好的個性、健全的人格,促進職業生涯的發展。”新編的中職語文教材亦是根據大綱思想,把重視語文感悟作為教材最突出的亮點,提出了“感悟文本——生成能力——指向應用”的教學理念,這三者的關系是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感悟”是首要的基礎條件,可見,培養中職生語文感悟能力十分重要。那么,作為中職語文老師,應從哪些途徑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語文感悟能力呢?
一 著力文本品讀
現行的中職語文教材中的選文,文體風格多樣,篇幅短小精悍,文化內涵豐富。尤其是一些詩文精品,文質兼美、意蘊深遠。這些好的文章必須仔細地讀,反復地讀,讀中品,品中讀,邊讀邊品,反復咀嚼,方能究其真諦。
在具體的教學引導中,教師可以按“聽(教師范讀或錄音范讀)、看(默讀)、讀(出聲朗讀)、品(品味語言)、悟(感受和領悟)”五個步驟進行。前四步是基礎,只要教師把這幾步工作做扎實了,學生自然就能對作品有所悟,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主動積極參與到作品中,形成自己獨到的理解和領悟。例如中職語文基礎模塊上冊《向芨芨草道歉》一文,我是這樣進行教學的:首先我利用多媒體展示芨芨草的畫面,并播放錄音范讀,配以輕松愉悅的音樂,創設最佳的閱讀情境,如此讓學生對芨芨草有直觀的感知;第二步初讀(默讀)課文,掌握字詞,完成知識目標,圈點勾畫字、詞、句,畫出文章中自己喜歡的句子或語段;第三步,再讀課文,這一步要求學生一定要出聲朗讀,因為朗讀是把躺著的書面文字用聲音立起來,出口的聲音載著思想感情,增強了語言文字的可感性,加深學生對語言的印象,進一步感知課文內容,提高語言感悟能力。為了提高學生朗讀的積極性,我采用競賽朗讀法,即把學生分成幾個小組,分組朗讀。事先列出朗讀的幾個評比標準,比如整齊度、全組學生投入認真的程度、字音準確度、把握感情的準確度等幾個方面。通過比賽,大大提高學生對朗讀的熱情;第四步是品味語言,這一環節采用“美讀感染”的方法,主要是讓學生對語言美的發現和熏陶。挑選了幾位學生朗讀自己剛才劃出的喜歡的語句或段落,與同學一起分享。學生喜歡的句子或語段,一定是覺得它們很美,比如“沒有這一切就沒有你——你是世界一個愛的結果”,“尊敬任何一種生命,尊敬每一件充滿柔情的事物,就是尊重你自己,尊重自己純潔的心靈”這些句子有感情地朗讀出來,傳達給全班同學,讓大家都能一起感受文章優美的語言,從感受美中得到美的熏陶。在這四個步驟中,學生從聽讀文本到朗讀文本,從感知文本再到喜歡文本,這個過程中,他們的內心可以得到語言文字和感情的熏陶。語文課的重要性就在于要先讓學生喜歡上課文,感受到課文的美,有了一定的感悟,才能有進一步想了解課文思想感情和主旨的意圖,老師才能更好地引導學生進入到下一個教學環節中來。最后在品讀的基礎上,指導學生運用“比較揣摩”的方法,引導學生質疑“同樣是一株草,一棵樹,一叢花,為什么有的人視而不見,有的人浮想聯翩?同樣是游覽名勝古跡,為什么有人只感到好玩,有人卻看到了文化、歷史?你想過這樣的問題嗎?你能給自己一個滿意的回答嗎?”通過比較揣摩,從環保角度引發思考:如果人人都亂扔垃圾、廢棄物品,那將會對環境造成極大的影響和破壞,會產生怎樣嚴重的后果?學生極易從中得到反省,由此感悟到環保的重要性。整個教學環節,通過品讀,由感到悟,由語言到內涵,這個過程不僅是學生準確客觀地再現作者的創作本意,而且是通過自己積極的思維活動,創造性地發現作品中的種種意義,并結合自己的思想、感悟、生活閱歷、文化素養,吐故納新,形成新的價值取向,從而完成在文本閱讀過程中對感悟能力的訓練和培養。
二 重視語言積累
積累,是形成語文能力的基礎,是學生提高語文語感不可缺少的一環。語文教學擔負著語言積累的任務。那么,積累什么?積累應包括語言材料、語言范例、語言知識三方面的積累。語言材料主要是指漢字和詞語;語言范例是指好詞佳句、名段名篇名作;語言知識是指同語言材料、語言范例的掌握密切相關的字詞句篇、多種修辭手法和表達方式等知識。如何幫助學生積累語言呢?我認為主要從以下幾方面入手:首先是加強誦讀訓練。重視誦讀,是傳統語文教育的寶貴經驗。實踐證明,傳統語文教學方法的“讀”和“背”,不僅能增強學生的記憶力,更能讓學生吸收和積累語言材料。背誦可以使學生積累大量的妙詞、精句、名篇,同時也促使學生的理解與感悟能力逐漸增強,從而達到“讀書百遍其意
自見”的境界。其次是豐富學生生活。“生活處處皆語文”,生活中蘊含無窮無盡的教育資源,利用身邊的景或物作為教學手段“找”語文、“學”語文,學生在耳濡目染中學習語言、積累語言、感悟語言。中職生對課堂學習的興趣不高,而對課堂外的新鮮事物充滿好奇,容易接受新事物,教師可利用這些特點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語言。如教師組織學生認真收聽、收看美文欣賞、童話故事、新聞報道等,久而久之,學生耳熟能詳,就會從中積累一定的語言文字。最后是鼓勵學生博覽群書。博覽群書能快捷有效地積累知識,因為在閱讀的過程中,能再次強化大腦皮層已有的語言信息,使大腦中已形成的知識系統更完整、更嚴密。也只有通過大量閱讀,才能不斷增強語感,提高語言學習水平,增強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和領悟能力,感悟語言文字在表情達意方面的奧妙,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語言的綜合能力。
三 強化語文操練
中等職業學校為社會輸送的是技術實用型人才,更多強調的是應用能力的培養。以就業為導向是中職語文同普高語文的最大區別,它肩負著培養學生一般語文能力和從業應用語文能力的雙重任務。語文能力培養的關鍵是通過有意識的強化訓練引導或促進學生的內部感悟能力,從而將其轉化為語文應用能力。中職語文教學中的強化訓練實際就是實用語文操練,它包括口語交際、寫作、語文實踐活動等。口語交際是一種雙向互動的實踐活動,活動需要注意以下幾點:(1)教師還要放下“師道尊嚴”的架子,尊重學生的個性特長、思維與說話方式,多鼓勵,少批評;(2)要處理好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關系,經常和學生聊天、討論,進行沒有心靈距離的開放式交流,創設良好的語言氛圍,調動學生要說、敢說的勇氣和欲望;(3)活動中不僅是單純的口頭訓練,還包括對口語交際中交際技巧、禮儀禮節等方面的指導。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的設計和開展是建立在主體主動體驗訴求和具體行動基礎上的,因此教師要結合學生的實際,解放思想,認真設計、精心組織每一次的語文綜合實踐課,選擇一些符合他們生活實際和能力范圍的題目,或者是感興趣的課題,讓所有學生參與進去,讓學生有機會在活動中逐步訓練提高自己的語文感悟能力。
當然,語文感悟能力的培養是一項復雜而艱巨的教學任務,需要語文老師做長期、細致、積極的引導和訓練,以上提到的僅僅是平時接觸較頻繁的,相信只要在這些方面尋找規律、多下工夫,學生感悟能力的提高就不會是一句空話。
參考文獻
[1]王尚文.語感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2]何賢景.語感 語境 語詞[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1998
[3]曹明海、張秀清.語文教育文化過程研究[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5
〔責任編輯:李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