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中國的企業文化大多倡導“以人為本”而不是“以奮斗者為本”。其實,不以奮斗者為本,勢必滋生懶人思想,讓企業陷入到吃大鍋飯的舊怪圈里去。
文化是抽象的,看不見,摸不著,但它又不無時無刻地影響著我們。任何企業都有自己的文化,只是有“好文化”與“壞文化”之區別。
好文化能激勵人、鼓舞人,能夠凝聚員工的心,能夠激發員工的干勁,能夠讓大家知道前進的方向,有奮斗者文本的文化,能夠起到這樣的作用。壞文化恰恰相反,會磨滅員工的熱情,渙散員工的斗志,讓大家辨不清東西南北到底哪個方向才是應該走的,會讓一個組織失去活力。
“以奮斗者為本”的文化,是“以人為本”文化的升華,它倡導員工敬業勤業、銳意進取、不懈怠,反對員工居功自傲、不思進取、偷奸耍滑,它也是對員工價值評判的標準。
企業文化,不是幾句漂亮的口號,不是貼在櫥窗、掛在墻上的標語,它體現在全體員工日常工作和各種行為之中,體現為絕大多數員工的普遍認同,并能夠自覺實踐。不僅僅是工作態度,還有具體的行動。假如大家都是紙上談兵,夸夸其談,而對于那些真正做事、肯于做事、積極做事,為了企業能鞠躬盡瘁,默默無聞的人置之不理。這樣勢必會讓缺乏進取者找到溫床,讓甘于奮斗者寒心。
“以奮斗者為本”的企業文化建立的前提是制度的保障,要建立規范的制度和激勵措施,制度的制約和獎罰分明的措施必然會讓奮斗者們從中汲取到動力。
當前,民企的生存空間看似很大,其實所處領域已經完全處于競爭的白熱化階段,在這種情況下,民企要想立于不敗之地,要想贏得繼續發展的機會,就必須眼睛向內,把內部管理搞好。民企沒有國企的資源優勢、人才優勢、資金優勢、政策優勢,如果說還有優勢的話,那就是“薪酬與用人”的靈活性優勢。因此,民企要想發揮好這一優勢,要想保持自己的活力,就要建立“以奮斗者為本”的企業文化。
建立“以奮斗者為本”的企業文化,具體措施也比較簡單,有這么幾點:一是建立對員工的考核評價體系,可結合績效考核進行,比較科學地對員工進行定期評價;二是薪酬分配向奮斗者傾斜,讓奮斗者在經濟上得到實惠;三是建立中高層管理者任期制度,接受任期的全面考核評價,切實推行競爭上崗,這一點異常重要,也是國企始終無法做到的;四是堅決克服論資排輩問題,以能力大小論英雄,而不以資歷深淺定高低。
這些措施,看似沒有多少新意,但關鍵在于企業是不是真的重視了,是不是真的堅決推行并落實了。“以奮斗者為本”的企業文化的首倡者,應該是華為公司。華為25年快速發展的生動案例,給其他民企帶來了很多啟示,建立“以奮斗者為本”的企業文化,應是民企值得借鑒的一條經驗。
在華為,你可以清楚的看到,“每日奮斗”的是一種精神,一種源自本能的對事業的熱愛和激情,非此別無其他。相反,那些從基層一路打拼出來的中層干部,多年來一直保持著奮斗本色,也往往能夠得到破格提升。但對絕大多數員工來說,“按勞取酬,多勞多得”則是最現實的工作動機。“存天理,順人欲”,華為的人生價值設計也充分遵循了這一規律。“中層要有危機感”,你作為主管,凝聚不了隊伍,完不成任務,斗志衰退,或自私自利,對不起,你將很快被挪窩,被降職;但經過一段時間你改變了,工作激情提升了,經過各方面的考察合格了,你也可能重新得到提拔。“基層要有饑餓感”,對獎金的渴望、對股票的渴望、對晉級的渴望、對成功的渴望等,都構成了團隊中每個個體的“狼性”精神,舍此,任何的高調宣傳都是虛妄的。
讓奮斗者留下,讓不奮斗者離開;讓多干活的人得到實惠,讓偷奸耍滑者得不到便宜,才能真正發揮國企無法做到的人力資源優勢,這樣的民企才有希望,這樣的民企才有未來,這樣的民企才會更加受人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