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密歇根州立大學初等教師教育實習目標明確,注重理論指導與教育實踐的結合,積極構建研究共同體,實行多元評價方法。結合上述特點,本文就我國教育實習的改革提出四點建議。
【關鍵詞】初等教師教育 教育實習 教師專業發展
【中圖分類號】G64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06-0003-02
密歇根州立大學(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自1994年起連續19年獲評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U.S. News and World Report)初等教師教育(Elementary Teacher Education)最佳院校。該校初等教育專業實行五年制培養模式,錄取學生在完成前四年的學士學位課程后需進行第五學年的教育實習,以通過教師資格認證。本文從基本設置、實施過程、評價機制三個方面對其教育實習展開論述,以期為我國教育實習改革提供有益借鑒。
一 教育實習基本設置
為使實習生養成富有成效的實踐習慣(Productive Habits of Practice),促進其專業化水平及專業發展能力的提升,實習學年共開設六門教師教育課程:秋季學期開設TE501、TE801、TE802,春季學期進行TE502、TE803、TE804。其中,TE501/2即教育實習,每周定期舉行研討會,以此作為專業學習的組織形式,為實習生提供實踐指導。同步課程TE801/3為專業角色與教學實踐(I/II),TE802/4為教學實踐反思與探究(I/II)。除每學期30學時的課堂時間外,四門課程均設置每周3學時的現場活動時間,以供實習生回顧、拓展所學知識并將其應用于當前的課堂實踐,以MSU教師教育標準為依據就其教育實踐進行反思與評價。
基于實習課程設置特點,MSU初等教育學生將在課程教師(Course Instructor)、指導教師(Mentor Teacher)、現場教師(Field Teacher)的共同指導下開展教育實習。課程教師指TE80X任課教師,以學校集群(School Cluster)為單位進行分配;指導教師即實習學校合作教師,為實習生教育實習提供全程指導;現場教師則特指課程TE501、TE502任課教師,通過研討會的形式將指導教師的實踐指導與課程教師的理論指導有機結合。上述三方在承擔規劃及溝通、專業活動設計與實施、實習支持及指導、實習生需求管理等共同責任的前提下,分工明確、密切合作,為初等教育專業實習提供全方位指導。
二 教育實習實施過程
圍繞了解學生、課程、學校,開展單元規劃與教學,創建學習共同體,形成專業認同等中心任務,為期一年的教育實習可劃分為七個不同階段(見下表)。①
秋季學期共包括三個階段:(1)了解課堂、學生及課程階段(1~7周),以建立學習共同體為中心,舉行首次實習生、指導老師、現場教師三方會議,確立團隊合作規范,制訂工作計劃,結合TE801/2課程任務開展合作規劃與合作教學;(2)語文、數學科目合作單元教學階段(8~14周),同步課程TE801/2暫停,課堂參與程度逐步增強,建立實習生檔案袋,進行期中評估會議,與家長進行交流;(3)回顧、總結并制訂下一步計劃階段(15~17周),實習生將課程與課堂經歷相聯系,反思本學期課堂實踐,進行期末評估會議,并對春季學期教學進行規劃。
春季學期以“指導下的主導教學”為中心,共分為四個階段:(1)準備階段(1~3周),在繼續開展數學和語文教學的前提下,制訂或修改指導下的主導教學過渡計劃及常規活動計劃;討論并制訂指導下的科學及社會研究主導教學計劃及職責分工等相關調整方案,以為指導下的主導教學階段做好準備。(2)過渡階段(4~6周),就實習生增加教學責任的過渡方式及過渡時期日常活動的開展方式進行討論,開展與學科科目、過渡階段相適應的合作教學或經課程教師及指導教師審查后進行科學及社會研究科目的主導教學,制訂校長課堂觀察計劃等。(3)指導下的主導教學階段(7~12周),逐步實現全職教學,承擔大部分時間、大多數學科的主要教學責任,進行至少一個周的單獨教學,進行期中評估
會議以制訂主導教學階段后續計劃,同步課程TE803/4暫停。(4)逐步退出階段(13~17周),確定該階段繼續開展合作教學的領域,為實習生建立課堂教學與TE803/4課程任務之間的聯系提供支持,完成檔案袋材料的組織與整理工作,反思主導教學及在此期間與家長交流的有效性,進行期末評估會議,完成退出性表現描述(Exit Performance Description)。
三 教育實習評價機制
MSU初等教育專業教育實習(TE50X)實行Pass/No grade制成績評定方式,在形式上由初等教育實習生協調員決定,在實踐中則由現場教師及指導教師協商確定。同步課程(TE80X)由任課教師采用數字制(Numerical System)就實習生課堂及實踐表現進行綜合評定。②
除終結性評價外,MSU初等教育專業注重發揮形成性評價對實習生專業發展的重要作用。各學期均召開期中、期末評估會議,旨在幫助實習生學會如何開展教育實踐評價,制訂具體的教師成長計劃,增強其專業發展意識并對發展方法形成清晰認識。會上由實習生首先發言,再由指導教師、現場教師進行評估。三方共同就實習進展、成長計劃進行討論,探討教育實踐的優點與不足,明確兩次評估會議期間的短期目標及行動綱要,以促進實習生的持續學習、激勵其不斷成長。實習結束時,指導教師、現場教師以主導教學階段為基礎,結合實習生實習陳述、學科教學、學生工作、課堂學習共同體的創建與管理等方面的發展情況出具退出性表現描述報告,用以存檔或供實習生求職之用。
四 對我國教育實習改革的啟示
MSU五年制初等教師教育模式實現了學士學位項目與教師認證項目的整合與創新。現結合該專業教育實習特點,對我國教育實習改革提出幾點建議。
1.以實習教師專業發展需求為依據,建立明確的階段實習目標
以總目標為基準,設置階段目標,有利于實習生掌握各時期發展重心并適時進行調整,實現專業理念、知識、能力的全面發展,實現教育理念由內化到外現的轉換,實現教育知識由內容性知識到實踐性知識的轉換,實現教育能力由基本技能到教育智慧、創新能力的轉換。
2.立足于真實的教育問題,構建教育實習研究共同體
“教育理論與教育實踐關聯的基點在于真實的教育問題,這是重構理論與實踐互動關系的新視角。”③ 教育實習在實施過程中應當基于真實的教育問題,以定期、同步舉行研討會、建立研究共同體的形式為實習生提供全程實踐指導,以利于大學與實習學校開展互惠合作,以利于實習生養成批判精神、培養其專業發展能力并最終成長為反思型教師。
3.規范合作交流機制,采用檔案袋評價法,以多種形式開展形成性評價
教育實習應通過定期舉行評估會議,監控實習生專業發展動態,及時調整專業學習計劃。同時,通過采用檔案袋評價,收集多種不同類型的實踐證明材料,為實習生自我評估與反思提供素材,為指導教師準確掌握實習情況、客觀地進行實習成績評定提供參考。最終建立形成性評價機制,與終結性評價結合,為教育實習服務,為促進實習教師的專業發展服務。
注 釋
①Guide to the Elementary Middle School Internship 2012-2013[EB/OL].http://www.education.msu.edu/te/Elementary/ Interns/About-Internships.asp
②數字制共分為八個等級(4.0/3.5/3.0/2.5/2.0/1.5/1.0/0.0),TE80X課程成績不得低于2.0
③劉德華、付榮.教育理論與教育實踐關聯之基點[J].教育發展研究,2012(9):6~9、14
參考文獻
[1]Pre-Internship Guide For Mentor Teachers and Teacher Candidates[EB/OL].http://www.education.msu.edu/te/ Elementary/Course-Instructors/About-Course-Instruction.asp
[2]Course Instructor Guidebook 2012-2013[EB/OL].http:// www.education.msu.edu/te/Elementary/Mentor-Teachers/Juniors.asp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