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文學科的工具性所涵蓋的聽說讀寫能力,本身就是最大的專業課,是無論什么專業的學生都應具備的技能。而其知識性、人文性則更是完善學生健康人格,提升學生審美品位,促進學生職業生涯發展的關鍵。
【關鍵詞】語文 課程體系 核心地位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06-0006-02
一 職業院校語文課程教學現狀
由于部分專家領導對2008年“教育部深化中職教學改革若干意見”的誤讀,片面地強調職業院校專業課的重要性,甚至將“技能大賽”視同普通中學的高考,導致不少地方出現隨意削減語文學科教學學時,人為地將語文學科邊緣化等嚴重不利于職業教育良性發展的情況。而這種情況帶來的后果是,部分職業學校的語文教師也因之教學積極性、教學研究熱情下降,甚至“自我矮化”語文課程的重要性,導致學生語文學習興趣下降,語文學習效率降低,聽、說、讀、寫等基本學習能力退化,進而間接導致校園各類不和諧事件增加,整體人文氛圍缺失。而要扭轉這類不良現狀,其核心關鍵在于必須確立語文在中高職課程體系中的核心地位。
二 為何應確立語文學科在中高職課程體系中的核心地位
1.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之必須
構建現代職教體系是目前我國職業教育發展的方向,其根本目的是“培養出能適應社會經濟結構調整要求、能滿足經濟社會對技術技能型人才需求、有一定生涯規劃能力與自我發展能力的高素質應用型技術人才”。而中高職語文大綱與課標要求的“提升學生指向終身職業發展的自主學習能力與拓展情感體驗,培養健全人格”,正是實現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培養目標的基礎。兩者培養目標的高契合度決定了由此入手,必能事半功倍。
2.提升學生專業技能水平之必須
語文學科工具性所涵蓋的聽、說、讀、寫能力,是職業學校無論什么專業的學生都應具備的專業技能,從某種程度上講,職業學校的很多學生之所以學不好技能,就是因為他的聽、說、讀、寫等語文基本能力缺失:讀不懂課本,聽不懂老師的講解,看不懂圖紙,理解不了知識的內涵,思考不到問題的深度,不會舉一反三,創新、創優自然也就無從談起。因此,語文學科的工具性能力,不僅關系到學生的專業發展,更直接影響了學生未來的職業生涯
發展。甚至從專業技能角度上說,語文學科本身就是最重要的專業課。
3.提升學生綜合人文素養之必須
相信從事職業教育的老師都能深切感受到,學生固然學習能力與知識技能水平都亟待提高,但更令人擔憂的是他們綜合人文素養的缺失:學習態度不夠端正,學習興趣嚴重缺乏,自律能力較差,往往會因為一些小事與同學發生爭執甚至引發沖突,不能正確對待老師的批評教育,對老師甚至家長都缺乏必要的尊重,審美情趣低俗,生活趣味庸俗……在語文教學中,以一篇篇精美的文章為媒介,學生與先賢隔空對話,與達人在飄香紙墨間喁喁交流,我們可以一起感受李白的狂放飄逸、屈原的上下求索;體悟處廟堂之高江湖之遠的執著,同是天涯淪落人的凄愴;盈盈一水間默默不得語的溫婉嘆息,曾經滄海難為水的無奈,在天在地綿綿無絕期的悲傷……這樣不僅能有效地避免直接說教引發學生的逆反心理,更可以大大增加學生的人文底蘊,而有了這樣的底蘊,他們的人生,絕對不會如魯迅先生所說的那樣歸于孤寂與蒼白,我們的學生,也必然可以在潛移默化中提高自己的人文素養和審美情趣,形成良好的個性、健全的人格,促進職業生涯的健康發展。恰如夏中義老師所說,語文的核心功能之一就是幫助學生“精神成人”。
4.構建文明、和諧社會之必須
與絕大部分將進入高一級學校學習知識、鍛煉能力、涵養人文素養的普高學生相比,占初中畢業人數50%左右的中高職學生,尤其是中職學生,在短短的2年多時間后就將踏上社會。對于中職學生來說,企業的新型生產流水線對他們的技能要求并不會太高,但對他們的工作態度、學習能力的要求卻非常高。從個人角度說,豐厚的人文底蘊有助于學生增強心理承受力,減少發生“八連跳”、“十連跳”之類的悲劇;從社會層面看,這一批批進入社會的職業學校學生,他們的文明程度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整個社會的和諧、文明,是關乎社會安定、祥和之關鍵。
5.傳承華夏文明之必須
上下五千年,幾經磨難,文明薪火傳承至今;方圓幾萬里,分分合合,中華兒女綿延興旺:其核心關鍵不在于那一個個“造時勢”的“英雄”,而在于我們華夏文化的兼容博大與深邃堅韌。語文不僅是華夏文明的載體,其本身就是華夏文明的主體組成部分。是否重視語文教育是關乎民族存亡的大事;確立語文在職教課程體系中的核心地位,是各級教育主管部門、每一個教育工作者必須承擔的義務與責任。
三 如何確立語文學科在中高職課程體系中的核心地位
1.頂層設計,指明方向
要確立“語文”學科在中高職課程體系中的核心地位,其關鍵在于領導的重視。職業教育主管部門的領導應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站在弘揚民族文化,傳承華夏文明的高度上看待這個問題,站在開啟民智,提升全民人文素養的角度來認識語文學科的重要性,及時撥開霧霾,指明方向。而各級教育主管部門也應對之有充分的認識,及時調整思路,正本清源。
2.貫徹落實,有效引導
在領導重視的基礎上,我們各級教育部門還應將之貫徹落實到具體措施上。對近年重專業輕文化基礎課的現象及時糾正:諸如適當增加語文學科課時與學習年限,避免非專業老師在骨干教師、學科帶頭人等評審時的人為限制,貫徹落實多元動態評估標準,技能大賽適當增加聽、說、讀、寫等方面的競賽項目,制定并實施語文綜合能力考試標準等。多管齊下,扭轉目前職業學校語文教學的頹勢。
3.自我增壓,轉變觀念
作為職教語文教育工作者,教師也應該及時轉變觀念,充分認識到語文課程在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方面的基礎核心地位,親其師方能信其道,每個語文教育工作者都應不斷提升個人修養,豐富完善知識結構,提高教科研能力,有始終關注提升學生綜合學習能力、人文素養的責任感,有母語教學工作者的自豪感,更有自覺傳承華夏文明的使命感。
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應以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為切入點,通過諸如:編寫因地制宜的校本讀本,拓展學生閱讀面;聯合校團委合作進行豐富多彩的各級各類演講、朗誦、征文、舞臺劇等活動,語文教師作為指導教師參與各類文學社團建設,豐富學生課余生活,通過活動有效實現課堂延伸拓展;大膽創新教學方式,充分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提升學習課堂參與度,進而提升教學效率。
此外,作為直接與學生溝通的一線語文教學工作者,我們還必須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認識到語文學科之于生存、生活的重要性,要使學生認識到,學好語文是他們立足社會的立身之本,是職業生涯良性發展的基礎。
在兩千五百年前,孔子與幾個弟子在周游列國的途中被困于“匡”,生命安全受到嚴重威脅。就在這樣的情況下,孔子說出了下面這段震撼人心的話:“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天之將喪斯文也,后死者不得與于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論語·子罕》)在這里,我們絲毫看不到孔子有任何面臨危險的惶恐焦慮,有的卻是樂天知命的從容自信。他堅信“天之未喪斯文”,個人的生死已與“斯文”的存亡緊密相連,文化生存的悲情已與其個體生命的感受合二為一,維持和延續“斯文”,已成為其生命價值的全部!
參考文獻
[1]姜大源.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需把握三個基本問題[J].廣州職業教育論壇,2012(1)
[2]王乃國.關于當前職業學校教育模式特征的若干思考[J].江蘇教育研究,2013(15)
[3]沈彬.職業學校《語文》新教材的特點與教學呼喚[J].江蘇教育研究,2013(3)
[4]黃堯.構建現代職教體系須著力研究六大問題[J].西北職教,2012(11)
[5]潘莉萍.中職語文教學的功能、問題與對策[J].江蘇教育,2012(27)
[6]潘莉萍.呼喚教師“生命在場”的中職語文課堂[J].江蘇教育研究,2013(3)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