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遼寧省歷史悠久,古文化源遠流長,具有豐富的地域文化資源。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們要充分發掘遼寧文化歷史資源,結合地域文化特色,全面推動漢語國際傳播。本文基于遼寧文化歷史情況,從打造文化亮點、教育資源、文化傳播市場化三個方面,著重闡述了漢語國際推廣策略。
【關鍵詞】遼寧 文化歷史 漢語 國際推廣
【中圖分類號】G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06-0009-02
漢語國際推廣以語言為載體,主要傳播中國文化,把語言與文化一起推向世界。《遼寧省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明確指出:“利用我省地緣優勢,加強教育國際交流與合作。發展來華(遼寧)留學生教育,按照擴大規模、優化結構、提高教育質量的原則,實施‘留學遼寧計劃’,擴大留學生規模,提高學歷生教育比例。推進‘走出去’戰略,加強漢語國際推廣工作。”改革開放以來,遼寧來華留學教育及漢語國際傳播確實取得了突破性進展。來遼留學生規模有了跨越式發展,留學生層次進一步提高,學歷教育專業分布日趨廣泛,海外孔子學院的建設如火如荼地進行,全省的留學生管理工作也更加科學、有序。盡管如此,遼寧省的漢語國際推廣仍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我們要充分利用歷史文化資源,從戰略角度加以謀劃,完善措施,積極推動遼寧漢語國際推廣工作全面、穩步、協調發展。
一 遼寧省文化歷史情況分析
1.遼寧省悠久的歷史沉淀和文化遺產為推廣民族語言增色添彩
遼寧省位于中國東北地區的南部,是中國東北經濟區和環渤海地區的重要接合部,轄14個地級市,是我國重要的老工業基地,是最早實行對外開放政策的沿海省份之一,是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的發源地之一。自秦王朝統一中國,到大清王朝的建立,歷朝各代在遼寧這塊土地上留下了眾多富有傳奇色彩的文物古跡,至今遺存下來的沈陽故宮、盛京三陵(永陵、福陵、昭陵)反映了這一時期的政治、文化、歷史面貌。遼寧省是多民族的省份,具有鮮明的地域文化特征,除珍貴的世界文化遺產資源外,擁有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體現了各族人民的創造力、文化價值和審美情趣。遼寧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必然會激發留學生學習漢語的興趣。
2.遼寧地域文化具有濃重的“關東文化意識”
遼寧地區獨特的歷史背景、明末清初發生的滿族政權的入關建國、以“闖關東”形式出現的大規模移民潮、“九一八”事變后的遼寧地區14年淪陷等歷史現象,這些具體的看似偶然的歷史因素,其實都深遠地影響著遼寧地區的歷史進程和文化形態,也潛移默化地打造著遼寧人的性格和文化觀念,形成了我們今天所說的“關東文化意識”。遼寧以滿族文化為主導,多民族混居、多種文化相互融合;移民文化帶來的儒家文化的影響;獨特的鄉土文化等人文特色構成了地域文化的基本特征。從飲食、服飾、居室到語言、藝術、宗教及婚姻、歲時節慶等,無不表現出強烈的民族風格和地域特色,形成了內涵豐富而獨具魅力的民俗文化。在遼寧地域文化的構成要素中,民族因素是重要的一個方面。在歷史上,遼寧是一個多民族混居的地區,以漢族人為主,還有滿族、錫伯族、蒙古族、朝鮮族、回族、壯族等40多個民族。因此,遼寧的文化既有關內漢民族為主的儒家主流文化形態,又有各少數民族文化發展的軌跡,充分體現了漢文化和少數民族文化長期共存、相互融合的特點。這種文化底蘊對于許多熱愛中國文化的外國人具有強大的魅力。
3.遼寧的民間民俗文化具有巨大的軟實力價值
滿族服飾、東北大秧歌、奉天大鼓、二人轉、遼派評述、遼北小品等都是遼寧民俗文化的縮影,以喜聞樂見的形式生存于民眾之中,是東北民俗文化不可缺少的藝術寶藏。在文學創作、戲曲種類、音樂、小品等文化領域涌現了像曹雪芹、王爾烈、劉蘭芳、朗朗、趙本山、單田芳等一系列文化名人,體現出巨大的藝術生命力。大連國際服裝節、撫順滿族風情節、丹東鴨綠江國際旅游節等節慶活動在形式和內容上都滲透著濃厚的民俗文化內涵,在傳播遼寧文化,擴大省內各地知名度方面發揮了積極而深遠的影響。
二 利用文化歷史優勢,促進遼寧省漢語國際推廣事業的發展策略
1.充分挖掘遼寧的文化資源和發展潛力,打造遼寧文化亮點,創建遼寧文化特色項目
文化是國家軟實力的核心,遼寧是文化資源強省,有很多物質的和非物質的文明和文化。在漢語國際推廣大背景下,充分利用本地文化資源,打造文化亮點,對文化的國際傳播具有重要的意義。第一種亮點為結合遼寧實際,組織開展非物質文化展示活動。我們可以依托具有遼寧民族和地域特色的非遺資源,創建特色文化項目,推進全省各地民俗文化活動的健康發展,促進對外學術交流與民俗活動的交流。如以民間文化節、地方戲曲文化節、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等形式舉辦多種類型的民俗文化展示活動,打造遼寧文化的亮點,發揮“關東文化”的輻射力,積極推進遼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走出去”,擴大國際影響力。第二種亮點為充分挖掘文化遺產的價值,加大宣傳力度,找到與漢語國際推廣合適的對接口。文化遺產是國家軟實力的重要資源和組成部分。在當今強調國家文化競爭力的國際大環境下,文化遺產的價值早已超越其本身。以世界文化遺產為媒介,引導其科學認識文化的傳承和發展之間的關系是促進遼寧漢語國際傳播的必然要求。若能將其凸顯出來的文化和思想精髓不失時機地應用到文化傳播中,并不斷挖掘它在促進和完善漢語國際傳播中的潛在價值,必對鞏固和提升遼寧的國際影響力產生巨大作用。遼寧有六大世界文化遺產,負載著深邃的文化。我們可依靠媒體教育資源,發揮媒體所蘊涵的教育潛力,通過媒體間國際合作等手段,推介“關東文化”。第三種亮點為相關教育職能部門組織進行我省國際學生夏令營活動,通過這種平臺吸引更多的學生“走進來”。夏令營期間,學生對中國京劇、皮影戲、秧歌、二人轉、中國書畫等多種主題活動開展體驗式學習,并通過參觀游覽、美食等活動體驗遼寧文化的特色,體驗遼寧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蘊,向國際社會充分展示文化資源的無窮魅力。
2.充分利用教育資源,開發地域文化視野下的特色化課程體系
漢語國際推廣事關中國的國家文化發展戰略,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對外漢語教學的成效和海外孔子學院的建立。截至2012年,遼寧省依托高校資源,以合作辦學的模式已在海外建立了14所孔子學院,且省內有5所遼寧省漢語國際推廣中小學基地,充分發揮了地方政府和學校在漢語國際推廣工作中的作用。實現孔子學院可持續發展,我們應積極拓寬資金渠道,鼓勵和吸引海內外企業和其他社會力量對孔子學院給予資金支持。在第5屆孔子學院大會上,孔子學院總部理事會主席劉延東曾指出:“廣泛的社會參與是今后孔子學院發展的新動力,要進一步拓寬渠道,激發社會力量投資辦學的積極性,完善企業投入和社會捐贈的機制,把多方資源統籌到孔子學院可持續發展上來。”
高校作為漢語國際推廣事業的主力軍,要以地域特色為本,將飲食、民俗、工藝、戲曲等內容與專業培養相結合,將其轉化為地域文化內容服務于對外漢語教學。因此,要完善留學生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在課程設置上以選修或必修的方式開設遼寧戲曲文化、遼寧民間藝術、遼寧飲食文化等課程,或建構以遼寧地域文化為特色的體驗式文化課程體系,真正實現高校特色化教育。在教材編寫中適當增添相關內容,或編寫具有遼寧特色的文化課程教材,讓學生了解遼寧的風土人情和歷史文化。此外,以高校為單位,開展諸如“以關東文化為主題的外國人演講大賽”、“外國人中國才藝展示”等多形式的活動,豐富留學生課外生活的同時加深其對中國文化的了解。
3.制定文化產業的國際化傳播戰略,同時要做到文化傳播的市場化
推動漢語的國際傳播不僅是滿足世界對漢語的需求,更是中國自身發展的迫切需要,已成為遼寧省發展戰略目標之一。以韓國為例,韓劇尤其是K-POP對世界各地的影響力是超乎想象的。韓國慶熙大學以65個國家、524名正在學習韓國語或學過韓國語的外國人為對象,就學習動機進行了問卷調查,結果表明有58%的人因為K-POP的魅力開始學習韓國語。在美國,NBA、奧斯卡、美國大片等文化元素所負載的是美國文化價值理念對世界產生的巨大影響。以此為鑒,遼寧省要開展文化對外交流,需擴大文化出口,讓世界在更好地了解遼寧方面下功夫。除在國外合作開辦的14所孔子學院外,借助政府、社會組織舉辦的文化活動向國外推介遼寧燦爛的文化,最好是利用國際友好城市資源,開展“中國年”或“中國周”活動。近30年來,遼寧省及其省內城市共與五大洲國家建立了友好城市關系。遼寧省與韓國京畿道為友好省,省內7個城市分別與韓國多個城市結為友好城市。沈陽市與日本、意大利、韓國、美國等國家的14個城市結為友好城市,大連共10個,鞍山和撫順各6個,還有省內其他城市也相繼締結。在全球化背景下,政府要充分利用現有資源,以國際友好城市為載體,通過“中國周”這樣的活動形式,發揮文化輻射力,開展國際間文化交流與合作,推動遼寧文化走向世界,進一步增強文化軟實力。
同時,文化傳播需市場化。宣傳和推廣中國語言和文化不但是政府層面的事情,更是全民的責任。2002年有關專家就在《中國教育報》上指出:“社會辦學力量利用自身機制上的靈活和資金上的優勢,可開發一系列對外漢語教材、讀物、培訓項目及其他相關產品,還可以通過資金投入,更新管理為老品牌注入新活力,達到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贏。”用市場激化文化是推動中國文化“走出去”戰略實施的有效措施。政府要制定中長期遼寧文化產業發展戰略、形成具有遼寧特色的市場文化力量。在形式上,多組織民間的宣傳和非主流媒體的宣傳,遼寧的一些文化機構要充分發揮橋梁作用,通過國際間合作,有效傳播傳統文化和文化典籍。
綜上所述,結合自身優勢和文化特色,探索具有地域特色的漢語國際推廣策略,兼具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目前遼寧的漢語國際推廣正處于發展機遇期,我們要樹立跨越式發展的觀念和思路,尋找符合和平發展時代潮流的漢語推廣之路。
參考文獻
[1]卜海艷.漢語國際推廣事業與中華文化[J].語文學刊,2010(3)
[2]白長青.遼寧地域文化的多元構成要素探討[J].沈陽大學學報,2000(1)
[3]白長青.關東文化意識的精神復蘇——論遼寧的地域文化及其特征[J].錦州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5)
[4]葉立群.基于地域文化的遼寧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策略[J].理論界,2009(8)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