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育能夠促進人的德、智、體、美等各方面的發展,是推動社會加速發展的重要途徑,鑒于教育對社會發展的巨大貢獻,教育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尤其是教育公平的問題成為熱議的話題。教育的機會均等問題是教育公平問題研究的核心,更是對社會公正的一種反映,它的內容主要包含了入學機會的均等、受教過程機會的均等和受教結果的機會均等三個方面。以社會學為理論基礎來探究教育機會均等的問題,無論是在理論層面還是現實價值方面都具有重大的意義。因此,本文主要針對教育機會均等的問題來進行論述,希望通過本文的論述能夠讓人們全方位地理解以及把握教育的機會均等問題。
【關鍵詞】教育機會均等 教育公平 形成
【中圖分類號】G40-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06-0021-02
幾千年以來,人們一直通過不斷地實踐,以期能夠實現教育機會均等的夢想。如今教育機會均等的強烈要求不僅是人們為了實現生存的平等和公正而追求的生理方面的需要,同時也是人們為了更好地發展與生活的現實需要。所以,致力于教育機會均等問題的探究,有其巨大的理論和實踐方面的意義:有利于更好地促進教育的機會均等,更進一步地促進人與社會的和諧與全面發展。
一 教育機會均等的發展歷程
近年來,世界各國紛紛把實現教育的機會均等定為它們進行教育的改革與發展最基本的方向和目標,更有甚者將它選擇為促進教育民主化必要的內容,所以,人們對它越來越關注。以社會學為基礎,教育即“社會經驗的傳遞與影響”,“促使少年們社會化的重要途徑”。教育是培養人的一種社會活動,因此自始至終教育與社會的各個方面:政治、經濟、文化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約。人類社會的民主化促使教育機會均等的形成,是人們追求公平公正的一種體現。所以教育在不同的國家與地域的發展過程中,機會均等的含義不同,而且具體到教育的實踐中,教育機會均等問題的解決與實現也逐步地深化。
在原始社會中,教育沒有從人們的生產勞動與社會生活中分化出來,沒有獨立的形態,因此原始社會中教育具有自主性、廣泛性、自發性、無階級性以及無等級性,教育機會均等問題自然而然地就不存在。到了奴隸社會,生產力的大力發展,國家機器的產生,以及腦力與體力勞動的分離,教育成為了統治階級手中的工具,具有了鮮明的階級性。但是,要求“平等”的先進思想在奴隸社會中尤其是教育活動中早有體現。到了封建社會,平民的數量不斷增加,而且出現了新的階層“士”,教育開始發展為“社會挑選人才的工具”,這一發展為許多人踏入上層社會提供了機遇。但是,這一發展并沒有突破不平等的束縛,統治階級仍掌控著教育的目的以及教育的思想。十四五世紀,在西方產生了“以人為主”的文藝復興運動,這一運動使“人權”“公平”思想深入民心,教育機會均等問題方面有了實質性的發展。
通過對歷史歷程的分析,教育機會均等的含義具有明顯的歷史性,它是相對的均等。社會的不斷進步,政治經濟的不斷變遷,教育的機會均等概念也不斷地發生變化。
二 教育機會均等的幾個因素
從歷史和現狀出發,以教育的思想史和制度史為基礎,教育的機會均等主要涵蓋了以下三個方面:(1)入學機會的均等,即學校的教育尤其是基礎的教育應對適齡兒童入學全面開放,不能因為社會的地位、文化的背景、種族性別、家庭的條件等的不同而有所差別。其中入學機會的均等則是教育機會均等的第一要素。(2)受教育的過程和內容方面的均等,即它的本質是在進行教育教學的過程中,保證每個學生都能參與其中。(3)教育的結果均等,即學生在完成教育學習后獲得學業成功的機會均等,進一步來說是學生學業成就都能符合國家對人才培養的規格,而且可以獲得初級的全面發展。
從以上論述我們可以看出,教育的機會均等的兩層意義:(1)每一個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權利,這體現了教育的機會均等在數量方面的定義。這一定義從本質上看體現了“人權”這一思想。我們接受教育的過程其實質上就是我們個體社會化的過程。而且人們的受教育權得到了法律的保障。1948年召開的聯合國大會,大會宣布了兩項關于人權的基本權利,即徹底廢除和禁止種族歧視;每一個人都有均等的接受教育的機會和權利。1960年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大會上,“消除歧視和不均等”這一權利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經過激烈的討論,大會更進一步地說明了教育機會均等的含義。(2)每一個人都能接受高等質量的教育。這體現了教育機會均等在質量方面的規定。每一個人有接受教育的權利是每一個人都有接受高等質量的教育的前提和基礎,只有前者實現了,后者才可能更好地發展,只有數量達到了,質量才有可能提高。
三 教育機會均等的衡量標準及現存的不均等現象
從本質上來說,教育機會的均等不僅僅是它的表面現象教育方面的問題,而是本質的現象社會不均等的問題。社會上的不公平涉及教育的領域,變為教育的不公平以及教育機會的不均等。我國雖然是社會主義國家,但是仍然有不公平現象的存在。所以追求教育公平以及機會均等是一個理想的目標。因此從表面上來看,教育的機會應該是人們能夠接受某種教育的可能性,所以我們說的教育機會均等可以說是一個數量化的含義。但是因為教育本身的特殊性,教育機會的均等不能僅僅由簡簡單單的單一數據統計來說明。
以社會學為理論基礎來衡量教育的機會均等,應該從以下四個標準來看:(1)起點上的均等,即全體適齡兒童均擁有平等的入學機會。(2)在教育的過程上均等,即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無論是在教育的數量上還是教育的質量上,都能夠擁有平等的參與機會。(3)教育的結果上的均等,即受教育者在完成學業踏上社會的過程中,憑借其所獲得的教育知識與成績,摒棄種族、性別與經濟背景的不同,發展成為屬于自己的知識體系和技能,養成科學的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4)教育對于生活前景的影響的機會均等。
如今可以說教育機會均等成為了各個國家所追求的目標之一。但是學校教育深受社會的影響,簡言之,是社會的產物,具有嚴格的制度標準,因此不均等的現象是必然存在的。在我國,不均等現象表現為以下三個方面:(1)不同性別受教育的機會以及高等教育階段的城鄉受教育機會之間仍然存在差別。(2)學校資源配置方面的差異。(3)學習成功方面的機會不均等。
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中國,在社會生產力一定的發展水平下,教育機會的不均等現象可能會長期存在。因此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國家應正視這種不均等的現象,并且采取一定的措施,進行一定的改革,來促進教育機會的均等,而不是聽之任之。
四 實現教育機會均等的措施
在教育教學的實踐過程中,教育機會的不均等現象仍然存在,而教育是培養人的一種社會活動,有其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所以我們應在遵循教育的客觀規律的基礎上,來實現教育機會的均等。要實現教育機會的均等,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措施:(1)形成正確的教育觀??萍际堑谝簧a力,要想屹立于世界之林,必須要大力發展科技,因此作為科技發展的基礎的教育必須先行。為了更好地促進教育機會均等的實現,教育的改革勢在必行:如必須要樹立全面的教育先行觀念,依據國家的需要來對教育進行宏觀的規劃,優化課程與專業的設置。(2)進一步地延長普及義務教育的年限,并實施素質教育。(3)變革學制,不斷加強職業技術培養等中等教育,促使中等教育向多樣化、全面化發展。(4)實施終身教育的戰略,增加成人接受教育的機會。(5)繼續加大對教育的財政投入,更好地改善辦學條件。現代科技的飛速發展,教育對經濟的促進作用越來越重要。因此加大對教育的投入,對于學校辦學條件的改善,以及促進教育快速發展都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6)形成新的師生關系,因材施教實行差別對待原則。
教育機會均等的問題涉及的領域非常廣泛,并且深受社會各個方面的影響,是一個錯綜復雜的問題。對教育機會進行公平以及合理的分配不僅是保障個體生存權和發展權的重要內容之一,而且是體現了教育的公平。因此,我們要樹立正確的教育價值觀,努力地促進教育機會均等的實現。
參考文獻
[1]馬和民.新編教育社會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2]瞿葆奎、鄭金洲.中國教育研究新進展·2003[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3]謝維和.教育活動的社會學分析[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
[4]葉瀾主編.中國教育學科年度發展報告(2002)[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5]唐瑩等.元教育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6]曾滿超.教育政策的經濟分析[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7]郝克明.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教育體系的宏偉綱領[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8]趙文華.我國基礎教育的現狀與高等教育的公平和效率[J].高等教育研究,1998(4)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