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如何讓貧困生獲得有效資助,更好地去生活、學習,需要形成完善的貧困生資助體系,也是高職院校亟待解決的問題。貧困生資助的現狀有固定模式,經濟資助大,但存在貧困生信息不真實,學生存在“等、靠、要”的思想,提供給學生的勤工助學崗位偏少等問題。新資助體系提出政府、社會、學校三位一體共同創造條件,從精神、思想上幫助貧困生建立自立自強自信意識,培養貧困生的主體意識,構建多樣化的資助形式。
【關鍵詞】高職院校 貧困生 資助 自助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06-0024-02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貧富差距也在不斷加大。高職院校學生來自五湖四海,貧困生的數量也逐年增加。如何讓這個群體獲得有效資助,從而更好地去生活、學習,如何完善貧困生資助體系,是高職院校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 高職院校貧困生資助的現狀
1.貧困生認定程序
首先由高校貧困生個人提出書面申請,如實填寫學生建檔申請登記表,提供貧困證明,上面要加蓋家庭所在地鄉、鎮、街道民政部門公章;然后在班級對貧困生進行調查、測評、摸底;再由輔導員對學生評議、認定貧困情況進行預審;之后由系部或學院對認定工作進行審核、公示;最后由學校審核并建立貧困生檔案。
2.貧困生各類資助
近年來國家加大了對貧困學生的各種資助力度,資助多以資金的形式進行。國家助學金有4000元、3000元和2000元各檔,國家獎學金8000元,國家勵志獎學金5000元等。這么多的錢對于學生來說相當于“免費的午餐”。這樣的“免費午餐”自然會引起一些并不貧困的學生也想“爭奪”。由于貧困生建檔的比例受限制,必然加大了競爭力度。
二 貧困生資助體系存在的問題
1.貧困生信息不真實
在填寫貧困生相關資料時,學生往往把家庭收入和個人消費寫得很低,與實際情況嚴重不符。現在物價飛漲,最低生活保障也在逐年上升,但是很多學生填寫消費和收入都很少,明顯是無法滿足生活所需的。在學生資助過程中就會引發很多問題,讓很多家庭真正困難的學生并沒有獲得相應資助。
2.大幅度的資助力度滋生學生“等、靠、要”的思想
有調查顯示,在獎學金、貸學金、助學金、減免學費四個選項中,有40.7%的學生最愿得到不需承擔還貸責任又能證明能力的獎學金,另有34.9%和14.3%的學生希望減免學雜費或得到助學金,只有10.1%的學生選擇貸學金。很多貧困生覺得自己的家庭情況不好,就應該獲得資助,等著助學金,等著學校各類補助,靠國家、靠學校、靠社會,從來不想通過自己的努力,用別的方式去改善自己和家庭的生存狀態。還有很多學生如果在貧困生認定或者爭取各類資助中沒有成功,就會主動去找班主任、輔導員、領導去要各類資助,采取各類方式,軟磨硬泡地去要、去爭。
3.提供給學生的勤工助學崗位偏少
因為受學生安全、能力、工作性質等相關條件制約,高職院校能提供給學生的勤工助學崗位偏少。提供的崗位也大多是整理、打掃等簡單的工作,和鍛煉學生技能、提高學生綜合能力的初衷有很大差距。因為工作輕松、時間有限,所以收入也不高,貧困學生的熱情度和積極性也受影響,而且對改善生活的作用有限。
三 構建新資助體系
從社會學的角度來看,貧困并不只是單純的經濟貧困。以前主要以經濟資助為主,現在應轉變為政府、社會、學校共同努力,以經濟資助為基礎,確保貧困學生精神、能力提升為主。首先,政府、社會、學校三位一體共同創造條件,從精神上、思想上幫助貧困生建立自立自強自信意識,培養貧困生的主體意識。其次,強化多樣化的資助形式,不斷提高貧困學生獲取專業知識技能與各種資源的能力,提高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讓他們從被動受助轉變為主動自助。通過這些途徑,構建新的資助體系。
1.政府、社會、學校三位一體創造條件
政府、社會、學校三位一體形成合力,為貧困學生求職謀生營造有利的環境與氛圍,提供實踐平臺和工作機會。加強對學生人生觀、價值觀的教育,培養學生的誠信、感恩意識,使貧困生感受到政府、社會和學校的溫暖,消除他們內心的壓力和不安,營造出一個有利于貧困生健康成長的環境,讓他們對政府、學校、社會產生感恩之心,更加積極進取,成長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才。從精神、思想上幫助貧困生建立自立自強自信意識,培養貧困生的主體意識。
2.強化多樣化的資助形式
雖然學校現在已經建立了“獎、勤、助、貸、減”等多樣化的資助形式,但學生還是以被動資助為主。要強化多樣化的資助形式,不斷提高貧困學生獲取專業知識、技能與各種資源的能力,提高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與競爭力,讓他們從被動受助轉變為主動自助。美國作為世界上高等教育最發達的國家之一,在其資助體系模式中就強調學生能力的提高。如近年來出現的有償合作教育這一新型的勤工助學方式,就是通過有報酬的工作,不僅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學生解決生活和學習的費用,也能幫助學生掌握實際的知識和技能,提高學生課堂理論與工作實踐相結合的能力。引導貧困生合理消費,樹立自立、自強的信念,讓很多學生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來解決基本的生活問題。政府、社會、學校給學生勤工助學、自主創業提供崗位、店鋪、資金和政策支持等,幫助學生克服依賴心理,積極參加勤工助學活動,大膽走向社會,參與實踐,自主創業,運用知識和能力自助。
要構建高職院校貧困生新資助體系,不僅要解決學生的經濟貧困,更要幫助學生建立自立自強自信意識,培養貧困生的主體意識。只有這樣,才能最終解決貧困學生的生存問題,讓他們成為一個人格健全的社會人,追求幸福的生活。
參考文獻
[1]王飛、韓貴秋.國家助學貸款:經濟困難大學生的曙光——大連市6所高校貸學金情況的調查分析[J].教育與經濟,2000(3)
[2]王東華.高校貧困生中的“心理貧困”問題的分析研究[J].社會心理科學,2005(1)
[3]李鳳.助金、助心、助才:高校貧困生資助體系的新模式[J].高校輔導員學刊,2011(3)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