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針對當前高職學生存在的就業品質問題,科學合理地設計調研問卷,以“校本研究”為主要運行機制,對廣州城建職業學院應屆和往屆畢業生的就業狀況進行調查,根據對調研數據進行分析,發現高職學生就業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和特點,針對高職院校學生就業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從學校建設和管理、政府引導、學生素質三方面入手進行研究來提升學生的就業品質,達到讓高職學生充分就業的目的。
【關鍵詞】高職大學生 就業狀況 就業品質 策略 研究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06-0028-02
一 當前高職學生存在的就業品質問題
近年來,由于高職教育的迅猛發展,高職教育已成為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成為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高職畢業生的就業質量越來越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高職畢業生一直保持著很高的就業率,但就業品質不高,已成為媒體和社會關注的焦點。自2004年教育部將“就業率”作為高職高專院校人才培養工作水平評估的指標以來就一直爭議不斷,因“就業率”這個指標往往只是簡單地反映出就業的“量”,無法體現就業的“質”,將“就業率”作為衡量高等院校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指標的公信度和適用性受到質疑。當前以就業率作為衡量大學生就業品質的指標主要存在以下問題:(1)大學生就業評價指標單一,無法說明大學生就業實際狀況。目前的大學生就業評價,只能體現出大學生就業的數量,無法反映大學生就業質量。(2)重視大學生就業結果評價,忽視過程評價。大學生就業評價應該是一個過程,這樣才客觀合理。(3)政府是大學生就業評價的唯一主體,缺乏公正性,應引入第三方評價體系。(4)就業狀況界定在實際工作中執行有難度。有些是自由擇業者,但由于沒有固化,也算“未就業”,可操作性有待加強。(5)過分重視大學生畢業時的就業狀況,致使許多學生在畢業時“被就業”,實際數據缺乏真實性。筆者認為,應建立科學、客觀、公正的大學生就業品質評價體系,確保學校將精力投入到學校內涵建設中,切實提升學生就業品質,而不是疲于應對。
二 對高職畢業生的就業狀況進行調查
為了了解高職學生的就業質量,筆者對廣州城建職業學院2010~2013屆畢業生的就業質量進行了網絡問卷調查,專業沒有限制,共有672名畢業生參與答卷,調查問卷包括五個方面的內容:即個人基本情況、工作情況、社會保障、工作穩定性、發展空間。
個人基本情況:在提交者中,發現男生是女生總數的2/3,其中88%是團員,10%是黨員或預備黨員,62%人際交往能力一般,30%認為個人交往能力較強,在校期間長期擔任學生干部的有15%,擔任過一段時間學生干部的有28%,在工作前具有相關工作實踐經歷的有6%,36%在大學期間學業成績在良好以上,42%認為自己在大學期間學業成績一般。從調查數據來看,基本上符合二八定律,既約有20%的學生在大學期間綜合素質較高,表現優秀。
工作情況:從調研數據來看,我校的畢業生主要就業單位類型為私營企業占71%,其中國有企業12%,大部分畢業生從事制造業、建筑業、金融業、服務業和計算機行業等,和我校開設的專業有關,目前55%的學生從事基礎技術、管理工作或是營銷人員,16%的學生擔任項目經理或部門主管,說明高職學校培養的學生是基層生產的骨干力量。66%的畢業生主要集中在中小型企業,在大型企業占9.47%。65%集中在發達城市或省會,選擇目前工作的原因56%因為福利待遇,25%因為發展前景,說明學生剛畢業的前幾年,比較看重工資待遇和發展前景。所從事工作與所學專業對口率為68%,說明大部分學生工作后還是從事自己專業的相關工作。
社會保障:從調研的數據來看,所在單位具有帶薪休假制度的占36%,所在單位具有加班薪酬制度的占72%,所從事的勞動強度35%認為一般,40%認為較高,24%所在單位具有工會組織,90%所在單位都購買了工傷保險,32%購買了五險,其中有45%的單位繳納住房公積金,說明大部分企業都能夠按照國家的相關制度給予勞動者以保障,但也有部分公司不執行國家法律法規的相關規定。畢業生月薪主要集中在2000~3000元和3000~4000元,所占比例為26.89%和34.13%。62%每周的工作時長為40~50小時,對現工作崗位和福利滿意度為65%,93%的人和公司簽訂了勞動合同。從調研數據顯示來看,大部分畢業生的工資達到了國家大學生的平均工資水平線,對現有單位基本滿意,但還是有相當一部分畢業生對工作單位不滿意,這將導致以后工作的不穩定。
工作穩定性和發展空間:調查結果顯示,43%的畢業生都有離職經歷,離職的主要原因是薪資福利偏低(37%)和個人發展空間不夠(30%),和畢業生選擇現工作單位原因的數據基本相符,說明畢業生較看重工資待遇和個人發展空間。認為所在崗位對應的職業素養中愛崗敬業占66%,積極主動占60%,誠實守信占59%,說明學校在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方面,要注重這三方面的培養。在發展空間上,56%的畢業生選擇現就職單位工作3年后預期月工資5000~8000元,15%選擇8000~12000元,從學生預期薪酬可看到,企業前景較好,51%的畢業生選擇3~5年后能夠晉升,37%選擇可能晉升,選擇不能晉升的只有12%,75%的單位每年給予1~3次培訓機會,15%的單位每年有4~5次培訓,說明企業非常看重員工的個人成長。
三 提升高職學生就業品質的策略
《國家教育事業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中明確指出:高等職業教育重點培養產業轉型升級和企業技術創新需要的發展型、復合型和創新型的技術技能人才,并要求將服務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要求和理念貫穿到教育工作全局。而當前高職教育面臨的重大課題就是如何培養產業轉型升級和企業技術創新需要的“三型”高技術技能人才,提升學生的就業品質,根據調研結果分析,我們需要在以下幾個方面下功夫。
第一,學校應轉變思想,深化改革,轉型升級,提升內涵。(1)加強師資隊伍建設:由較單一的結構向實際的“雙師”及多元結構轉型,形成具有教學、科研、技術開發及社會服務能力的復合團隊。(2)強化市場導向,加強教學改革:強化以教學做一體與行動引導型教學法應用為主要內容的教學模式與教學方法改革,形成學生自主式、交互式、協作式、探究式、體驗式學習的教學新理念,在注重培養基于崗位需求的職業技能的同時,更要注重基于技術活動全過程所需要的技術運用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下大力氣培養適銷對路的“三型”人才。(3)加強和深化校企合作:由小規模、淺層次向大規模、深層次、多元化轉變。探索和實踐“多主體”合作辦學,創新辦學體制機制。在與企業共辦訂單班、互聘教師、在校內或企業共同建立實訓基地等的基礎上,合作建立“雙主體”辦學機構,引入企業為學校提供能代表行業最先進水平的產品技術和現代企業文化體驗中心、實訓室等,同時要全面加強實習、就業基地的建設,適當延長并科學安排專業見習、實踐活動的時間,充分利用頂崗實習等活動,強化就業技能培訓,提高學生實踐操作能力;結合專業特點,以各種競賽為載體,建設優質的學生實踐活動平臺,推動學生專業學習的同時,全面提升學生綜合素質。(4)加強就業服務和就業指導工作:將就業指導納入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加大畢業生就業推薦力度,積極利用各種資源,竭力拓寬就業渠道,不定期舉辦各類小型招聘會和網上發布各類招聘信息,實現畢業生充分就業。
第二,學生應提高綜合素質,提高就業競爭力。(1)加強綜合素質的培養,提高擇業競爭力。大學生活一開始,就要自己設計職業生涯,并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利用課余時間,學習有關知識,積極參加社會實踐,與社會接觸,鍛煉自己逐步適應社會的能力。(2)合理定位就業期望值。只有正確地評價自己,提出合理的就業期望值才可避免擇業受挫。大學生就業期望值應立足社會需求,切忌功利主義。(3)轉變就業觀念,樹立終身學習理念。樹立“先就業、后擇業”的就業觀念,調整好心態,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積極尋找機會,從被動的求職者向主動的職業創造者跨越。根據社會需要不斷學習新知識、新技術,樹立終身學習理念,把個人潛能、職業理想、職業崗位有機結合,并不斷付出努力,才能實現自己的職業理想。
第三,政府應采取多種措施,提升大學生就業品質。(1)政府要加大對高職教育投入和支持的力度,出臺相關政策,解決學校資金不足、師資不強,推進校企協同育人。(2)努力發展經濟,調整產業結構,來增加對高職畢業生的消化吸納能力。(3)繼續完善和落實促進畢業生就業的各項優惠政策,要為高職畢業生就業創造良好的就業環境和就業體制,從根本上保證高職畢業生成功就業。
高職院校存在的畢業生就業品質問題折射出整個高等教育的就業問題,面對問題,民辦高校應苦練內功提升內涵,盡快轉型升級,打造自身特色和品牌,服務社會服務學生,為提升學生的就業品質而不懈努力。
參考文獻
[1]趙志堅.高職院校提高畢業生就業質量的探索[J].教育探索,2012(9):108~109
[2]周建松.高職院校辦學的六個質量標準[J].職業技術教育,2013(27):24
[3]任保奎、賀繼偉、李福蘭.深化教育改革 提升就業品質[J].北京教育(高教),2013(5):77~78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