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社會進步、經濟發展、科技進步,大學生生活、學習、工作、就業等方面的壓力日益增加,大學生的心理問題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當出現心理問題時,如何進行心理調適來解決這些問題?心理調適的目的就是有效解決所出現的各種心理問題,讓大學生更好地生活、學習、工作。
【關鍵詞】大學生 心理問題 心理調適 策略
【中圖分類號】G4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06-0030-02
一 心理調適的含義
第一,心理調適是指心理調適的主體,運用其心理調適的策略與方法,對自己身邊發生的引起自身心理沖突的人和事,進行正確的分析和認識,排除心理上的困擾和不適,尋求新的心理平衡,保持身心健康的過程。
第二,大學生的心理調適,是指大學生為減少在校期間產生的心理壓力所作出的認知和行為努力過程。心理困擾如果得不到及時的排解,有可能轉化為心理障礙。心理調適在心理學中又稱緩解壓力,即個體面臨壓力時為減少負面影響,維持心理平衡所做出的認知、行為上的努力過程。
二 心理調適的價值
1.心理調適價值分析
隨著心理學的發展,心理調適的價值越來越大,作用范圍越來越廣。從學科種類來劃分,其作用覆蓋的區域可以涉及醫學、體育學、政治軍事學、食品學、教育與社會科學、林學與經濟管理學等多種學科。在大學中的應用也越來越廣泛,作用也是十分顯著。
心理調適的價值相當大,作用也十分明顯。對于大學生而言,每天從事的日?;顒又校y免會遇到一些麻煩和不順心的事,如果人們善于處理麻煩和懂得用心理調適的方法去調適自己,化解心理困境,則心情會感覺舒暢,同時做事的效率也會隨之提高,像這樣良性循環下去,這個人在學習、工作、生活上必會有所成就,人生也會幸福。相反如果不懂得去調適自己,死鉆“牛角尖”,不但不利于事情的解決,而且更不利于身心健康和自身發展。
2.心理調適在大學素質教育中的價值
就所有大學生的表現來看,大部分學生的心理發育是正常的,但也應該看到,有相應一部分學生確實心理發育不良并由此導致心理疾病。這給學生本人、家庭及國家都造成了巨大的損失,影響了大學生德、智、體全面發展。而在大學里為學生做心理輔導,教會學生心理調適的技巧則有助于學生的自我發展,幫助他們完成學業。
在現代的教育改革中,我國逐漸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而素質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就是培養學生過硬的心理品質。心理品質的培養包括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質、提高學生的抗挫折能力、讓學生樹立較強的成就動機等。而這種品質的形成過程都是十分困難的,必須要在形成過程中的每個重要階段注意學生的心理動向。在適當的時候為學生做心理輔導,調適好學生的心理。在急劇變化的環境中,倘若沒有及時地調適學生的心理,則有可能讓學生形成錯誤的認知,不利于他們心理品質的培養,所以及時地為學生做心理調適至關重要。
三 心理調適的方法
心理調適具體的方法有很多種,其核心內容就是最終達到適應與發展的統一,既要發展自己,又不能與環境格格不入。
第一,回避。當我們遇到麻煩時,應該轉移注意力,來回避由外部不良刺激帶來的消極情緒,這是最佳的選擇策略。第二,淡化。當外部刺激與我們的心理認知、心理體驗發生沖突時,就會出現一些心理問題。我們應該通過改變外部信息刺激的強度以及對它的關注來排解心理沖突。這說明,如果人能減輕或消除外部信息的刺激就會減輕心理沖突。第三,把壞的現象說成好的現象,心理學上又稱為合理化。就是找一個理由來緩解痛苦和不安,來獲得內心的平衡。第四,轉視。當遇到問題時要換角度思考問題,任何事情都有積極和消極的方面,對于一個客觀現實,能引起我們消極的情緒體驗,但是從另一個角度,就能看到它的意義從而把消極的情緒轉化為積極的情緒體驗。第五,升華。讓積極的心理情緒扎根在心理,把困難變成財富。我們應該用一些新的、高級的、積極的方法讓積極的情緒固著在我們心里,改變消極的心理狀態。第六,補償。當我們自身出現缺陷或障礙時,我們就會采取種種方法來進行彌補,來緩解心理上的困擾。第七,求實。因為目標不能實現而受挫時,我們應該及時切合實際調整自我目標,并轉換實現目標的途徑和方法。第八,宣泄。宣泄就是釋放出內心的所有消極情緒。
大學生的心理困擾問題是不容忽視的,它為我們亮起了警告的信號燈,作為心理工作者有責任挑起這副擔子,不能把工作僅僅停留在了解問題、分析問題的水平上,而是要著手去解決這些問題。大學生是每個家庭的希望,也是一個國家的未來,但是影響他們心理問題的因素太多太復雜,只有全社會的共同支持和參與,才能使大學生的身心健康水平不斷得到改善和提高,最終成為對國家有用的合格公民,成為對民族有用的棟梁之才。
四 心理調適的策略
自我心理調適的理論依據是情感發生發展變化的規律。情感是在客觀事物的作用下,在需要的基礎上,以認知活動為前提和中介,受態度的性質所制約而產生的內心體驗。因此心理調適有三個基本策略:調控需要、改變認知、適應環境。
1.調控需要
人的需要具有多樣性和層次性。因此,人要自覺地抑制與排除那些低級庸俗的需要,無益的和有害的需要,以及不合理的需要;有意識地培養和發展那些高尚的需要,有益的需要與合理的需要。這樣就可凈化心靈,升華精神,快樂成長。在人生的不同時期都有一些主導性的需要,為了使這些主導性需要得到充分滿足,輔助性需要應作出適當的讓步或退位。
2.改變認知
在為人處事中,要學會放棄絕對化要求。心理學認為,絕對化要求是一種不合理的信念,它是以自己的意愿為出發點來考慮問題,不顧主客觀情況,忽視一切不確定的因素,超越現實的可能性,提出一些不切實際的絕對化要求,思維缺乏彈性。這種不合理的信念將某一事物與某一個詞連在一起。例如,“我必須成功”,“我必須考上名牌大學”,“你應該對我好”,“你應該答應我”。這些要求一旦沒有如愿,就會陷入悲觀、苦惱和怨恨的心境。其實,這是唯意志論的表現。我們要懂得:客觀規律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事事如愿是不符合現實的。另外,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思想、主張和個性,人家不可能無條件地服從你的意志,滿足你的要求。
3.適應環境
心理調適策略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要學會適應環境。個體適應環境的過程是一個主觀與客觀、個體與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個體生活在環境之中,首先要認識環境,對環境的要求作出適當的反應。因此,個體首先必須認清環境,審時度勢。同時,由于適應環境涉及的是個體與環境的關系,所以個體還要對自己的需要有清楚的了解,知道“我想要什么”,對自己的能力有恰當的評價,弄清“我能干什么”,做到知己知彼,進而對環境因素的性質作出可控或不可控的判斷,并在此基礎上進行行為調控的決策:對于可控因素,選取恰當的時機,采取恰當的步驟,并考慮環境的可接受程度,控制行動的速度和力度,從而有效地適應和改造環境,實現自我目標;而對于一些不可改變的環境因素,特別是當個體目標因環境因素而無法實現時,則應主動調適自我,接受現實,宣泄情緒,另找出路。這既有利于個體在挫折和失敗面前保持健康的心態,也有利于個體與環境關系的有效調整。
參考文獻
[1]黃希庭.心理學導論(第二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陳蘭萍.自我調適能力:個體心理和諧、健康發展的基石[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5(6)
[3]黃訓美.合理變通:一種有效的心理調適方法[J].福建行政學院福建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4(B12)
[4]萬全昌.論大學生的心理障礙及其調適[J].安康師專學報,2004(5)
[5]陳新葉.應用歸因理論調適中學生學習心理[J].青少年研究,2002(4)
[6]張勁東.自我心理調適的基本策略[J].萍鄉高等??茖W校學報,2002(2):5~13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