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了不起的蓋茨比》是20世紀美國文壇上著名作家菲茨杰拉德的代表作,這是一部反映美國夢形成與破滅的小說。蓋茨比是渴望實現美國夢的典型,他希望通過物質成功來贏得愛情和社會地位,本文通過人物分析及探索了當時美國夢破滅的必然性,他代表著美國文化史上一個關鍵時期,揭示了美國經濟繁榮時期所流行的物質至上主義和資產階級的自私冷漠。
【關鍵詞】美國夢 迷惘 爵士樂時代 幻滅感
【中圖分類號】I10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06-0044-03
菲茲杰拉德(1896~1940)是20世紀美國著名的小說家和短評作家,出生于明尼蘇達州圣保羅市,父親是家具商,年輕時創作過劇本,后考入普林斯頓大學,在校時曾自組劇團,并為校內文學刊物寫稿,在他的創作生涯中,先后發表了《夜色溫柔》和《了不起的蓋茨比》等長篇小說以及一百多篇短篇小說,奠定了他在美國現代文學史上的地位。1925年,菲茲杰拉德發表了長篇小說《了不起的蓋茨比》,成為20年代“爵士時代”的代言人和“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之一,蓋茨比是渴望實現美國夢的典型,他希望通過物質成功來贏得愛情和社會地位,由于他的夢想是建立在非現實的基礎上,這就注定了他的夢想幻滅,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也意味著美國夢本身的破滅,反映了“爵士時代”的荒唐噩夢和道德沉淪。
一 “迷惘的一代”的真實寫照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不久,美國的工業和文化教育空前繁榮,各行各業迎來了屬于自己的時代,共和黨人柯立芝憑借“秩序與繁榮”的競選口號當選總統并成功連任,上任不久他就鼓吹所謂的“美國人的頭等大事就是做生意”;同時芝加哥的黑幫頭子艾爾卡彭憑借著自己的私酒生意大發橫財;查爾斯駕駛著單引擎飛機從紐約飛到巴黎,橫跨大西洋,不可思議地實現了工業時代飛躍大洋的人類夢想。在這十年中,以道德名義通過的第18條修正案宣布全國范圍內禁酒,隨處可見非法酒吧和地方司法系統的全面腐敗;此時匹茲堡誕生了歷史上第一個商業電臺,爵士樂成為了這個時代的最強音,群星輩出。菲茨杰拉德稱這個時代為“爵士樂時代”,正如他所說“這是一個奇跡的時代,一個藝術的時代,一個揮金如土的時代,也是一個充滿嘲諷的時代。”由于他本人也熱情洋溢地投身到這個時代的燈紅酒綠之中,敏銳地感覺到了這個時代對浪漫的渴求,以及表面的奢華背后的空虛和無奈,并在作品中把這些情緒反映出來。在他的筆下,那些出入于高爾夫球場、鄉村俱樂部和豪華宅第的上流社會年輕人之間微妙的感情糾葛是一個永恒的主題,他們無法不被紙醉金迷的失意和惆悵所左右。
第一次世界大戰對美國文學創作的直接影響是產生了一批厭戰、反戰的小說和在世界文學史上極有影響的“迷惘的一代”。20年代初,僑居法國巴黎的美國女作家格魯德·斯泰因對海明威說:“你們都是迷惘的一代。”由此這一名詞被用來稱呼那些在20年代在文學上嶄露頭角的年輕作家,他們對這場戰爭感到深惡痛絕,有的對戰后的社會抱有幻想,卻最終大失所望,他們之所以迷惘,是因為這代人的傳統價值觀念完全不再適合戰后的世界,可他們又找不到新的生活準則,他們認為只有現實才是真理,而現實又是殘酷的,希望破滅以后的生活顯得空虛而又毫無意義,于是只能按照自己的本能和觀感行事,以沉溺享樂和放浪形骸來發泄對現實的不滿。菲茲杰拉德是“迷惘的一代”中最杰出的代表之一,他對上流社會酣暢歡樂的描寫,常常掩藏著幻滅感,在《了不起的蓋茨比》中準確而又細膩地描繪了“爵士樂時代”的眾生相。隨著美國經濟繁榮的到來,“一戰”后最初的痛苦和失落很快被社會上普遍的盲目樂觀情緒所代替,從某種程度上說,人們是想通過拋棄理想、赤裸裸地追求財富來盡快忘卻理想破滅的痛苦。美國夢,即通過個人的奮斗取得成功,一時間又成了人們追求實現的新目標,但由于帶著一種矯枉過正的心理,人們摒棄了過去所珍視的各種社會價值,轉而把金錢當作了衡量人生成功與否的唯一標準。蓋茨比以奢侈的晚會、豪華的別墅作為身份的象征,并企圖以此來誘惑黛西,但在一派歌舞升平的繁華世相掩蓋之下的,卻是比以往更甚的精神衰敗和道德淪喪。蓋茨比的悲劇表明由于缺少了精神上的依托,以純粹的物質追求為內容的美國夢已經蛻變成了一種極具腐蝕性的東西,它使人們誤以為只要實現了物質的滿足就能達到生活的滿足,追求這樣的夢想只會再一次將自己推下理想破滅的深淵。
蓋茨比既是一個充滿追求精神的浮士德式的人物,又是一個天真幼稚、缺乏現實感的堂吉訶德式的人物。在一個“他們都是一群混蛋”的現實社會中,他的理想只能造成精力與才智的浪費,作品通過蓋茨比的形象展示了美國夢的破滅,以及理想主義在一個物欲橫流的世界中被擊敗的必然性和悲劇性。無論是在思想意義方面還是在藝術水平方面,《了不起的蓋茨比》都堪稱為20年代美國夢破滅的一首絕唱。著名作家T.S.艾略特曾聲稱,《了不起的蓋茨比》是“自從亨利·詹姆斯之后美國小說邁出的第一步”,作者用一種獨特的文學視野和新穎的表現風格,把戰后美國繁華時期拜金潮流下自私、冷漠的人性本質揭批得淋漓盡致,揭示了爵士時代美國夢破滅的根源。
二 金錢托起的虛偽愛情
《了不起的蓋茨比》主要講述了貧窮的青年蓋茨比對上流社會姑娘黛西的愛情故事,蓋茨比在戰前與黛西相愛,可是黛西嫌他太窮,沒有能力娶她,嫁給了有錢的湯姆,而湯姆另有所愛,所以她并不幸福。五年之后,蓋茨比帶了一大筆錢回來要與黛西重溫以前的愛情,可是黛西不愿離開富裕的湯姆,湯姆醋意大發,設計陷害蓋茨比。蓋茨比原來有著玫瑰色的夢想,把上層社會的女子想象成完美無瑕的人,殊不知黛西思想庸俗,只知道追求生活上的享受,把愛情放在次要的位置,最終蓋茨比徹底成為了犧牲品,作品里隱藏著一股哀傷的細流,滲流在字里行間,透露出菲茲杰拉德對于美國夢想的失望。
在《了不起的蓋茨比》中,作者對于物質的魅力以及道德的缺失進行了強烈的批判。他沒有直接表達對富人的這種態度,而是通過象征手法,用湯姆、黛西、沃爾夫等人物形象表達出來,對他們自私腐敗的個性的一系列描述來襯托出蓋茨比的清廉樸實。小說中的人物性格顯示了一種人們追求物質主義的人生態度,作者將蓋茨比和尼克進行對比,揭露了20年代物質至上主義引導大眾走向絕望的深淵,毫無幸福感可言。蓋茨比的一生都在為了不斷向上層社會攀爬,他沒有通過努力工作,而是利用犯罪、非法造酒等行為賺取財富和地位,以贏得他已經喜歡五年之久的女人的青睞。蓋茨比之所以“了不起”,就是因為在戰后繁華的美國,在人們縱情享樂、奢華驕逸的社會時尚里,他依然執著地等待、追求所謂圣潔的愛情:他之所以在“西丹”買房子,就是為了“能與黛西隔岸相望”;他常常日日酒會、夜夜笙歌,就是為了能有機會與黛西相遇相約,一旦黛西投入他的懷抱,蓋茨比也就“突然地改變生活方式,不再舉行無休止的晚會”,甚至為了得到她的愛情,甘愿為其承擔罪責。然而,在物欲橫流的社會環境里,無論是蓋茨比、黛西還是湯姆,愛情的付出與轉移都跟金錢和地位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蓋茨比想用“金錢換取愛情”的美夢是注定要破滅的,他最終就是葬身于黛西的背叛:她居然想一舉兩得“既保持伯坎能夫人的地位,又想得到蓋茨比的呵護”,因為“兩者擇其一意味著高昂的代價”,這就是被金錢襯起的虛偽的愛情。
菲茲杰拉德筆下的蓋茨比是一個按照當時的社會標準來看已實現了美國夢的人,他在物質奮斗中獲得成功,擁有了萬貫家產,他自信地認為幸福應該召之即來了。他下一步的目標就是要實現他的理想,那就是得到黛西,而他所用的手段則是炫耀財富,因為他相信金錢可以買回過去、買到黛西,他將生活的理想寄托在黛西身上,其本身就是錯誤的。由于她是個只重錢財而沒有價值的人,所以她代表的只能是虛幻的、無價值的東西。他不可能是幸福和愛情的化身,也不可能給蓋茨比的生活帶來意義和滿足,文中這樣描寫黛西辜負了他的愛的一段情節:“兩天后,他們再見面時,蓋茨比激動得喘不過氣來,他倒是有點被玩弄了的樣子。她家的涼臺被豪華燈具照得一片亮堂,那種燈像是花錢買來的閃爍星光;長靠椅上的柳條在時髦地嘎吱作響,她轉身對著他,他吻了她那奇妙可愛的紅唇。她有點兒著涼了。這使得她的聲音略微沙啞,比平時更富魅力,而蓋茨比對金屋藏嬌、豪門多秘有了更深的認識,意識到很多衣裝可以使人容光煥發,意識到像銀子般閃閃的黛西,驕傲地安然高居于那些奔波掙扎的窮苦人之上……”黛西其實是美國夢的象征,她美麗迷人,卻又毫無價值,在愛情和金錢之間她總是選擇后者,蓋茨比以虛妄的黛西作為理想的化身正說明了他的理想是建立在金錢能夠實現夢想這個虛妄的基點上的,以黛西為代表的美國夢即使能夠實現,其本質也是一種丑惡而又毫無價值的東西。從根本上說,蓋茨比追求的是一個無法企及的目標,他盲目信仰金錢的神力,寄居于浪漫的幻想之中,以最幼稚的方式來對付嚴酷的生活現實。菲茲杰拉德對于蓋茨比這個人物雖然以批判為主,但也寄予了深深的同情,雖然他的理想幼稚可笑,但畢竟還有理想,和湯姆這些冷酷暴戾的人相比,已經難能可貴了。文中作者借尼克的口對蓋茨比作出了批判“你比他們加在一起都強”,雖然他很有錢,可在本質上同喬治一樣,也是一個受害者。
三 美國夢破滅的文化原因解讀
兩百多年來,一代代移民為了擺脫過去的舊世界來到美洲,去追逐一種美國夢的實現。從紐約港的自由女神像旁,到舊金山的金門大橋下以及洛杉磯的長灘港上,所有來到這里生活的人們都相信不管自己出身如何貧寒卑賤,只要憑借自己的勤勞奮斗和不懈追求,總有一天會得到自己應該得到的一切:如財富、地位和愛情。每個生活在這里的人都像蓋茨比一樣,“信奉那盞綠燈,那個一年年離我們漸漸遠去的完美未來。我們從前抓不到他,不過不要緊:明天我們會跑得更快,手伸得更遠,總有那么一個早上,我們奮力向前,逆水行舟,不斷地被推向過去”。
“美國夢究竟是什么?”蓋茨比無疑代表了那個時代最直接的精神訴求:我要不斷努力賺到更多的錢,獲得更高的地位,通過自己的努力,盡可能快地從一個nobody變成somebody。然后帶著自己擁有的一切去追回過去,追回所有當年自己拿不到的一切。自己豪宅里所有的舞會、盛宴、樂隊、美酒、喧囂,都是為了追回五年前在路易維爾失去的一切,不僅僅是黛西,還有在他看來失去的這五年的前程,那些甚至從未發生過的假定的五年幸福生活。時間對于執著的的蓋茨比來說,最好能停滯了,讓這五年什么也沒有發生過,他帶著自己的財富成就地位回到黛西的身邊,重新開始一切,在他的世界里,一切都是為了自己豪宅隔水相望黛西住所晚上閃耀的綠光,至于現在的黛西和湯姆,蓋茨比不在乎甚至不去想該怎么辦。
美國夢是基于一種理想化的境界,就是每個人通過自身的努力不斷培養自身能力,最后都能夠取得成功,這是一種機會平等的理想化狀態,不用去管每個人出身如何。美國夢起初是為了達到精神和物質上雙重的進步,然而這種夢想卻逐漸被金錢和享樂慢慢摧毀,美國人傳統上都認為只有通過辛勤的努力才能獲得成功、改變命運。美國夢是在1931年被亞當斯提出來的,他認為所有階層的人都應該過上“更美好、更富有、更幸福的生活”;我們還可以追溯到《獨立宣言》的第二句話“人人生而平等”,他們擁有“一系列的權利”,包括“生命、自由和追求幸福”。正如老羅斯福總統1910年在巴黎發表的《共和國的公民》演講中說道:“重要的從不是那些在一旁指手畫腳的人,不是那些對別人的失敗評頭論足的人,更不是那些指責別人如何可以做得更好的人。榮耀屬于那些真正站在競技場里打拼的人:他們滿面灰塵,浸透著汗漬和血跡;他們英勇無畏;他們一遍又一遍地犯錯跌倒,因為這路上一定伴隨著打擊,即便如此他們依然奮力向前做到了;他們理解自己執著和專注;他們獻身于崇高的事業;在最好的情況下,他們最終品嘗了偉大的勝利和成就;在最壞的情況下,即使他們失敗了,至少他們也很偉大地倒下,因為那些自始至終從不知道勝利或失敗的冷漠和膽怯的靈魂遠不能與他們相提并論。”
美國夢幻滅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不管此時人的夢想有多么高尚,多帶有美國夢的特色,但它已不符合時代潮流,是荒誕的。換言之,富蘭克林和卡內基等人的訓導在現代化大潮的沖擊下已顯得蒼白無力,不再適用于變幻莫測的社會思潮,而夢想的腐化也導致了所謂美國夢的破滅,原本有關個人創業精神和追求幸福的理念腐化成不擇手段地對金錢的追求。蓋茨比錯誤地認為金錢可以買來一切,非法聚斂財富,卻忽視了“money is not everything”(金錢不是一切)的訓示。此外,蓋茨比將夢想建立在錯誤的基礎之上,將黛西作為自己的目標,卻沒有意識到這一目標毫無價值,黛西只是一個崇尚享樂和金錢的人,并沒有能力承擔自己夢想的高度。小說中人物夢想破滅的另外一個原因就是不可逾越的階級鴻溝,在階級觀念已深入人心的美國上層社會,出身底層的蓋茨比永遠不會被美國上層社會所接受,雖然與上流社會打交道,但卻不會被接納。即使蓋茨比生前豪宴了不計其數的上層名流,但在他葬禮的那一天,除了他父親、尼克和那個帶貓頭鷹眼鏡的先生外,別無他人。正如小說反問的那樣,“當初是哪些人接受了蓋茨比的款待,他們對一無所知的主人又報以了何等微妙的敬意”?湯姆對梅特爾卻始終保持著上流社會的特權,在權威受到挑戰時便出手毆打她,而蓋茨比雖然能給黛西提供奢華的生活,卻沒有像湯姆那樣體面的背景和名譽,最終被黛西再次拋棄。小說的最后,蓋茨比的父親,從口袋里掏出一本破爛的舊書,書名是《生仔卡西迪》,書的背面記著蓋茨比小時候的時間表,這個之前從來沒有出現過,但卻是小說最重要、最深刻的情節。這與富蘭克林式的美國夢簡直如出一轍。第七章的一開頭,蓋茨比解雇了他的仆人,重新審視了關于金錢的態度,除了黛西所象征的美妙的生活,其他的任何東西對他來說都是無關緊要的,蓋茨比就是愛默生式的美國夢:他把自己變得極富有想象力,開始去探求人生,而富蘭克林的美國夢則是他年輕時的夢想。
蓋茨比的美國夢之所以破滅,與其特定的社會環境有著必然的聯系,自私與冷漠是那個社會人際關系的本質特征,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充滿了自私貪婪的本性。愛情和友誼都是建立在金錢與物欲的基礎之上,每個人都只會為了自身的利益去生活,一旦失去財富、深處困境,那些所謂的“朋友”就銷聲匿跡,去重新尋求能夠讓他們縱情享樂的“富貴樂園”,這正是戰后美國社會繁榮表象下掩蓋著的自私墮落的社會道德的本質所在。
參考文獻
[1]Francis Scott Fitzgerald. The Great Gatsby[M]. Bejing: Beijing University Press,1982
[2]〔美〕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蓋茨比(姚乃強譯)[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4
[3]聶珍釗.20世紀西方文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4]鄧年剛、譚素欽.再論美國夢[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1997(1)
[5]史志康.美國文學背景概觀[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8
〔責任編輯:李錦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