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大多數中國人認為作為資本主義的產物,個人主義象征著以個人為中心和自我中心主義,它是一種錯誤的生活態度,使得人們自私自利、不負責任。然而大多數西方人則高度贊揚個人主義,他們指出個人主義強調個人自由、平等和權利。基于個人主義的相關理論,本文分析了馬丁·伊登的奮斗過程和戀愛過程,旨在對個人主義有一個更加全面的把握。明確區分了個人主義的積極影響和消極影響,我們才能更全面地了解個人主義,從而樹立正確的人生理想,實現奮斗的目標,體現人生的價值。
【關鍵詞】個人主義 奮斗過程 戀愛過程 馬丁·伊登
【中圖分類號】I10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06-0051-02
一 個人主義
1.定義
李其榮在《美國個人主義價值觀透析》中對個人主義的定義如下:從廣義上講,個人主義是一種以個人為中心的思想,它源自于文藝復興之后,伴隨著資本貨幣關系的發展而逐漸加強的反抗封建主義和神權的壓迫。從狹義上講,個人主義是西方世界的一種政治和社會哲學。它強調個人本位,相信每個人都有價值,注重個人自理、自我控制和個人發展。總之,個人主義是基于個人的一種生活哲學。
2.個人主義的分類
第一,李其榮的分類。個人主義者關注個人事務、個人自立、個人表現、個人思考、個人自由、個人選擇、個人平等和個人競爭。
第二,陳忠輝的分類。作為一種價值概念,個人主義強調個人就是目的,個人具有重大價值。作為一種政治思想,個人主義強調個人自由、民主和平等。作為一種財產規則,個人主義強調保護個人利益。它強調個人個性和個人解放。它尊重個人權利,承認個人價值和強調個人奮斗。
我認為,個人主義可以分成多個種類,但是在《馬丁·伊登》中,個人主義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個人獨立、個人表現、個人思考、個人選擇、個人平等和自由、個人奮斗和競爭以及個人自尊。
二 對《馬丁·伊登》的分析
1.《馬丁·伊登》簡介
馬丁·伊登是一個年輕的水手,一次偶然的機會結識了上層社會女孩露絲。在她的鼓勵下,馬丁決定自學,然后開始了他漫長的寫作生涯。盡管受阻,他仍然不愿聽從露絲的安排,進入露絲父親所在的公司上班,成為“有光明前途的青年。然后在突然之間,從前被退回的手稿得以發表,他一夜成名。以前那些看不起他的朋友都諂媚地請他吃飯,就連和他分手的露絲也主動來找他和好。這使他看清了這個世俗的社會,他所幻想的美麗愛情也土崩瓦解。
2.《馬丁·伊登》中的個人主義
第一,馬丁對愛的追求。愛情是馬丁個人奮斗的不竭動力。他對知識的渴望,對上流社會的向往都源于對愛情的追求。露絲是愛情的象征,是美麗與智慧的結合。因為露絲,馬丁的愛跨越了等級,通過個人奮斗,縮小了他們之家的鴻溝。知識和在上流社會學習便是縮小他們之間距離的方法。沒有了真愛,知識和上流社會的生活對于馬丁來說都是毫無意義的。
作為一個窮水手,馬丁沒有什么錢,但是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他也沒有向露絲尋求物質幫助,表現了個人主義者強調的個人自立。
“怎么啦,可憐的寶貝,你沒有東西吃了?”她帶著溫柔的同情說,“你準是餓肚子了。”
“我把我的食物放在瑪利亞的柜櫥和儲藏室里,”他撒了個謊,“在那兒保存得更好。我沒有挨餓的危險的,你看這兒。”
第二,馬丁對知識的渴望。馬丁對知識的渴望源于他對露絲的愛。露絲的才能和見解使馬丁感到了自己的卑微,為了縮小他們之間的差距,不僅是地位上的,也是精神上的差距,他決定用知識武裝自己。同時,馬丁本身就熱愛美的事物,熱愛文學,所以他決定將文學作為他的事業,而不是聽從露絲的安排。最終,在知識的不斷積累下和文學的創作中,馬丁獲得了成功,躋身上流社會,并過上了體面的生活。因此,從某種程度上說,對知識的渴望來自于對于愛情的追求,知識的擁有又促成了馬丁的成功,讓他躋身上流社會。也就是說,知識是縮小他們之間差距的最基本的方法,是獲得愛情的捷徑。
馬丁從不認為別人能夠掌握的知識而他不能,別人能夠學會的東西而他不能,所以他花大把的時間彌補知識的不足,表現個人主義者強調的個人競爭。
我的天!一次他對自己說,我和他們一樣聰明,如果他們懂很多我不知道的,我可以自學得和他們一樣好。
第三,馬丁對社會現實的失望。馬丁落魄時露絲的背叛和上流社會對他的輕視,馬丁成名后露絲的媚態和人們對他的諂媚,這一切都使他對社會現實失望透頂,尤其是對上流社會的失望。愛情成了泡影,高雅變成了虛偽,知識使他走向毀滅。
露絲的媚態以及資本主義精英對他的諂媚使他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他所追求的生活和真愛真的是值得的嗎?表現了個人主義者強調的個人思考。
他再看了看打開的舷窗。史文朋已經提供了鑰匙。生命邪惡,或者說變邪惡了,成了無法忍受的東西。“死者絕對不會復生!”的詩句打動了他,令他深為感激。死亡是宇宙之間唯一慈祥的東西。在生命令人痛苦和厭倦時,死亡隨時能以永恒的睡眠來解除痛苦。那他還等待什么?已經是走掉的時候了。
三 馬丁·伊登的悲劇
1.個人主義對馬丁·伊登悲劇的影響
第一,完美主義的追求。在個人奮斗的過程中,馬丁脫離了他所熟悉的朋友家人和工人階級,只是為了追求他理想的生活和愛情。在奮斗的過程中,他付出了全部努力,比別人更加勤奮努力,所以他有一個較高的期望和一個好的結果。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個人主義者的追求是一個追求完美的過程。
第二,理想與現實的矛盾。因為馬丁生活在工人群眾中,生活在水手中,所以他了解勞動人民的生活,但他卻不了解上流社會的生活。資本主義社會的生活究竟是怎樣的?當他窺視了這種生活美好的一面,他理所當然地以為整個資本主義的生活都是美好的,以為資產階級的小姐就是他的真愛。他的頭腦中只有堅持不懈地追求美好,追求完美的目標。但是事實上他追求的是一個幻想,一個理想的世界。真實的資本主義社會仍然按照它的法則運轉著。因此,當他明白了他所追求的世界是一個腐朽的世界,露絲也只不過是一個庸俗的資產階級小姐,理想與現實產生了不可調和的矛盾。
第三,悲觀情緒的產生。馬丁對真愛的追求最后只是他的美好愿望,馬丁對上流社會生活的追求最后只是一種金錢與虛偽的社會關系,而他已遠離自己原來的生活和階級太遠而無法回頭。他深刻地明白了資本主義社會的本質,他的位置以及理想與現實之間不可調和的矛盾,個人主義者的自尊使他產生了悲觀情緒。由于奮斗沒有得到應有的回報,對理想的追求沒有得到滿足,因此他失去了奮斗的目標和生活的信心,導致了自我的毀滅。
2.正確看待個人主義
第一,個人主義的影響。個人主義在美國享有很高的聲望,也是數百年來美國奮斗的原動力。當代中國的新一代逐步認識到個人主義的積極影響。個人主義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和鄧小平提出的“一國兩制”的形成中發揮了重大作用。也就是說,個人主義無論是在美國還是在中國都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但這并不意味著個人主義沒有消極作用,所以我們應該正確看待個人主義。
第二,樹立正確的生活態度。個人主義的積極作用有助于我們樹立正確的生活態度。因此,我們應該正確看待個人主義,利用個人主義的積極影響克服個人主義的消極影響,從而達到生活的目標。具體來說,我們應重視個人練習和個人奮斗,但不要遠離集體。我們應該有個性,如自信、自尊和自立,但不要與社會對立。我們應該樹立正確的生活目標,以實現生命價值。我們應該明確區分理想與現實,追求能夠實現的理想。
參考文獻
[1]李其榮.美國個人主義價值觀透析[M].武漢:華中理工大學出版社,2000
[2]宋曉星.《馬丁·伊登》主人公悲劇原因之探究[J].青年文學,2010(10)
[3]〔美〕杰克·倫敦.馬丁·伊登(吳勞譯)[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1
〔責任編輯:李錦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