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過UG軟件完成對某汽車燃油箱的形狀結構設計,利用Dynaform軟件對油箱的沖壓成形過程進行模擬,發現結構設計中的不足并進行優化,最終利用試驗進行安全性能測試,保證了設計的合理性。
【關鍵詞】汽車燃油箱 優化設計 數值模擬分析
【中圖分類號】TH1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06-0055-02
汽車燃油箱是車上唯一儲存燃油的地方,是車上重要的功能設備與安全部件。燃油箱按其材料可分為金屬和塑料兩大類,油箱的幾何形狀也不盡相同,但它的使用性能必須要符合國家標準GB 18296-2001《汽車燃油箱安全性能要求和實驗方法》。載貨車上大部分是金屬油箱,具有較高的強度及耐高溫、低溫性好等優點,內部還有焊接筋板,可增加油箱剛度。但金屬油箱也有自重大,難以實現復雜幾何形狀的成形,且有金屬化學性質比較活躍易腐蝕的不足。但由于長方形、圓柱形的燃油箱具有成形容易、工藝簡單、易于批量生產等優點,所以還是被廣泛應用在中、重型車輛上。
原來使用的燃油箱采用的是塑料油箱,由于其不符合歐Ⅱ排放標準,現重新設計開發金屬PLN燃油箱,從形狀結構及沖壓成形模擬方面進行。
一 汽車燃油箱結構設計
1.汽車燃油箱設計要求
油箱額定容量30L,異形;上箱料厚0.8mm,下箱料厚1.0mm,成形后壁厚不小于料厚的80%;輪焊邊保證20mm以上(直邊);燃油箱體材料:DC56D+ZF(超深沖鍍鋅鐵合金卷板);燃油箱外觀顏色:黑;油泵安裝高度要確保;上部加油管、回油管、油泵、安全閥位置要保證(參照塑料油箱);油箱安裝孔位要保證;造型完成后要做模型到現場確認裝車狀況,外形與對手件不能干涉離空5mm以上。
2.汽車燃油箱結構設計
老的燃油箱采用的是塑料油箱,位置在車架與備胎之間,要求油箱與備胎支架間有10mm距離,外形因要適應安裝位置為異形,上下箱分型面為曲線,下部為油盒,油盒底部沖孔。上箱左側為加油口,上表面安裝有透氣閥、油泵、油量傳感器和安全閥。
由于其不符合歐Ⅱ排放標準,現新設計開發金屬PLN燃油箱,其形狀結構從以下方面進行修改:(1)老油箱前端有凹槽,用金屬后不好成形,改成三點固定安裝(前二后一),前端無凹槽。(2)新油箱采用加強筋避讓車底元件,并可加強剛性。(3)新油箱油泵和油量傳感器合成為一體以降低成本,電泵安裝孔、注油口位置與塑料箱同,需配阻油閥,安全閥位置自行確定。(4)新油箱上下箱間為保證密封性,采用輪焊,而原分型面不適合輪焊,故新油箱上下箱分型面為一直線。(5)安裝空間及位置按現有車架現配設計,為適應裝車位置,油箱上箱比下箱深,裝油后超過了輪焊面,則輪焊面振動大,所以增加阻尼片以減少振動。
最終通過UG軟件模擬油箱形狀結構如圖1和圖2。
二 汽車燃油箱Dynaform沖壓模擬
汽車燃油箱形狀結構復雜,箱體上布置有復雜的不同深度的加強筋、電泵安裝孔、注油口、安全閥等,沖壓難度大,成形質量難以控制。Dynaform軟件是美國ETA公司和LSTC公司聯合開發的用于板料成形數值模擬的專用軟件,可應用于不同的領域,如汽車、航空航天、家電、廚房衛生等行業。可以預測成形過程中板料的裂紋、起皺、減薄、劃痕、回彈、成形剛度、表面質量等,評估板料的成形性能,從而為板成形工藝及設計提供幫助。下面利用此軟件,建立凸模、凹模、壓邊圈和板料的幾何模型,對燃油箱進行板料沖壓成形過程模擬,預測板料的起皺、拉裂、回彈等缺陷的產生趨勢,找出其結構設計中的不足之處。
通過對金屬燃油箱的沖壓過程的模擬,從板厚減薄分布圖可知,在設計中,其板厚變薄率大部分在10%以下,最大值為12.6%,符合要求。從板件皺裂分布圖得知,上油箱的四個角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起皺現象,個別地方存在板料拉裂的隱患。針對上述缺陷,通過加大過渡圓角避免了拉裂的產生;通過追加筋條、改變展料尺寸、改變過渡圓角或調整壓邊力等措施,消除了起皺現象。
三 油箱試驗
油箱制作完成后,按國家標準進行了試驗,結論見附表,符合要求。
四 結論
第一,本文結合實際,對汽車燃油箱結構進行了設計。
第二,通過Dynaform軟件對板料沖壓成形進行數值模擬,可以預測板料變形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各種缺陷和工藝參數,由此為模具設計提供了參考,避免了不必要的花費,大大降低了模具設計及加工的成本,縮短了制造周期。
第三,采用試驗方法,對其安全性能進行了測試,由此保證了設計的安全質量。
參考文獻
[1]林康、周永新、王莉等.基于DYNAFORM軟件的毛坯設計[J].輕工機械,2007(5)
[2]柳玉啟.板料成形塑性流動規律及起皺破裂回彈的數值研究[D].吉林工業大學,1995
[3]胡軼敏、林忠欽等.車身覆蓋件沖壓成形動態仿真的研究進展[J].力學進展,2000(2)
[4]陳中奎、施法中.板料沖壓成形過程中起皺的數值模擬[J].機械工程學報,2001(1)
[5]王武榮等.板料成形中的新型可控壓邊力技術研究[J].塑性工程學報,2007(1)
〔責任編輯:李錦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