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石里克在他1936年的那篇著名文章《意義和證實》中,充分闡述了意義的“可證實性標準”。在該文中,石里克強調“可證實性”是指“證實的可能性”,而“可能性”就是指“邏輯可能性”。雖然石里克在文中明確提出“邏輯可能性”的主語是“證實”一詞,但在文章的整體闡述中,卻顯示出“證實”并非“邏輯可能性”的主語,而“句子”一詞,更像是“邏輯可能性”的主語,最后導致一種“證實”反而被取消的感覺,有使讀者迷惑的可能。
【關鍵詞】石里克 意義 可證實性
【中圖分類號】B0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06-0057-02
一 引言
《意義和證實》是石里克于1936年發表在《哲學評論》上的一篇文章。“文章不僅從正面論述了邏輯實證主義的意義證實原則,而且針對C.I.劉易斯的批評意見作出了詳細的回應”,在這篇文章中,石里克將“可證實性”進行了詳細的分析,重點強調了“邏輯可能性”,但對于“證實”一詞,沒有進行很充分的闡述,就如卡爾納普在《可檢驗性和意義》一文中提到的“(1)在這一點上‘可能性’是什么意思?(2)‘證實’是什么意思?石里克在他關于‘可證實性’的解釋中回答了第一個問題,卻沒有回答第二個問題。”這就造成了石里克在《意義和證實》一文中所說的“邏輯可能性”這個詞的主語有些不一致,雖然石里克明確提出,這個主語是“證實”,但全文的意思卻更像是將這個主語表達成了“句子”。
二 對石里克意義的“可證實性標準”的簡要闡述
“一個命題的意義,就是證實它的方法”,這一“可證實性的要求是首先由維特根斯坦提出的……”“在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當其(維特根斯坦)重返哲學舞臺之后,他明確地提出了證實說——一個命題是有意義的當且僅當它可證實,或者說一個命題的意義就在于其證實方法。”石里克秉承著維特根斯坦提出的這一意義標準,在《意義和證實》一文中,詳細闡述了這一標準的含義和用法。石里克的思路大致是:一個命題或者說句子的意義標準在于它的“可證實性”,而“可證實性的意思就是證實的可能性”這種可能性分為“經驗的可能性”和“邏輯的可能性”,隨后,石里克在文中明確指出“……當我們講到可證實性時,是指證實的邏輯可能性,除此之外,沒有任何別的意思”。石里克之后在文章中詳細討論了“邏輯可能性”是什么的問題。總之,石里克的意思就是,意義的標準就是證實的邏輯可能性,而“邏輯可能性”就是“……描述它的句子是服從我們為我們的語言制定的語法規則的”,但石里克沒有特別說明“證實”是什么意思,這就在他的文章敘述中,造成了一種模糊。
三 對石里克意義標準的一種分析
1.對“可能性”的分析
當一個人說某某事物或某某事件是可能的或不可能的,那么他一定先已經把這個事物說出來或描述出來,人們才會斷定這個事物或事件可不可能,如果不提及某個事物或事件,那可不可能也就無所謂了。因而,如果涉及“可能性”的問題,必須先說清這個“可能性”的主語是什么,是“××具有可能性”或“××不具有可能性”。“邏輯可能性”也是遵循“可能性”的這個思維習慣的,必須先提出一句話或一個命題以后,才能斷定這句話或這個命題是否具有邏輯可能性。而“邏輯可能性”按照上文提及的石里克的定義和普通一般的定義來說,就是指這句話或這個命題并不違反我們制定的語言規則或邏輯規則。例如:“又高又矮的那個男孩”,因為這句話違反邏輯規則,所以是邏輯不可能的。“漂亮高挑的那個女孩”,因為這句話不違反邏輯規則,所以是邏輯可能的,因而具有邏輯可能性。因此,既然石里克的證實標準延續了維特根斯坦的思路,一個命題的意義就是證實它的方法,那么,石里克的“證實的邏輯可能性”也就是“證實方法的邏輯可能性”。在“邏輯可能性”之前的主語是“證實”也就是“證實方法”。可是,石里克在文章中的論述思路,卻并不是按照這一途徑進行的。
2.石里克表述的不一致性及其影響
如果說“邏輯可能性”的主語是“證實”也就是“證實方法”的話,那么,正因如此,這個意義的“可證實性標準”隨后遭到了各家的批判,以及卡爾納普和亨普爾對意義標準的修改,以至現今,這個意義標準已經不再是科學哲學界的主流認識了。因為,如果“邏輯可能性”的主語是“證實方法”的話,那么,我們必須先提出證實這句話或這個命題的方法,才能斷定這個“證實方法”是否是邏輯可能的。不提這個方法或者說不出這個方法,那就根本談不上是否具有邏輯可能性的問題,也就沒有辦法判定句子或命題的意義問題了。眾所周知,一切全稱命題都是沒有辦法提出證實它的方法的,否則,休謨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亨普爾在1965年的文章《經驗主義的認識意義標準:問題與變化》中,通過提出“所有的鸛都是有紅腿的”這個經典例子,對“可證實性標準”進行了有力的反駁,并且這個反駁也是大家所認同的。
石里克在《意義和證實》中提出的意義的“可證實性標準”,通常也是按照上文提到的那樣一種思路被大家所理解的。但若進一步閱讀這篇文章會發現,似乎石里克的意思又不是這樣一種思路。他在文章中潛移默化地將“邏輯可能性”的主語由“證實(證實方法)”表達成了“句子”。似乎他的看法是,一個句子的意義并不是“證實的邏輯可能性”更像是“句子的邏輯可能性”。也就是說,他的意思表達成了,一個句子是有意義的,因為這個句子具有邏輯可能性,也就是說,這個句子符合語法規則。有邏輯可能性即符合語法規則的句子就是有意義的,而與“證實”脫離了關系,回到了我們日常生活經驗中對于意義的理解,一個詞或句子是有意義的,是因為它符合我們的用語習慣,這樣就使得人們在他的文章中,找不到“證實”了,而完全圍繞著“邏輯可能性”來討論。
石里克在文章中說:“可證實性是意義的充足而必要的條件,是一種邏輯上的可能性,是按照那些給句子中語詞下定義的規則構造句子時創作出來的。……因此,你并不能通過發現一種證實某一句子的方法,而只能通過規定某一句子要如何構成,來給予該句子以意義。”這句話就表明,“邏輯可能性”的主語就不是“證實”,而是“句子”。可以不用尋找什么證實方法,而只需要看這個句子是否符合語法規則就行了。這樣一種說法,就造成了一種模糊。究竟,這個所謂的“邏輯可能性”的主語是什么,是“證實的邏輯可能性”還是“句子的邏輯可能性”。在文章中,似乎石里克的表達偏離了自己提出的“證實的邏輯可能性”,而更像是在闡明“句子的邏輯可能性”就是句子的意義來源。
四 結束語
綜上所述,如果“邏輯可能性”的主語是“證實”這個詞,那么,隨后對于意義的“可證實性標準”的批判和修改是有道理的。但如果說石里克在文章中將“邏輯可能性”的主語換成了“句子”,就取消了“證實”這個詞。認為只要句子符合語法規則就是有意義的,那么,對于這一觀點,就要從語言哲學的角度來給予分析。關于意義的標準問題,很多科學哲學家與語言哲學家都曾進行過深入的討論,學界也有了自己目前的認識。石里克在《意義和證實》一文中所強調的“可證實性”到底意味著什么,目前大家都有一種共同的理解,認為就是“證實方法的邏輯可能性”。不過,石里克沒有深刻地闡明他的觀點,對于這篇文章的理解,存在模糊性。
參考文獻
[1]江怡.維也納學派的分析方法——以石里克和卡爾納普為例[J].云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2):19~24
[2]洪謙.邏輯經驗主義[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39~102
〔責任編輯:李錦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