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所謂“以導引學,以練促學”的課堂教學模式是指以學案為載體,以導學為方法,學生的自主學習為主體,教師的啟迪引領為主導,師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學任務的一種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實施一段時間后,本人深有感觸,現就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說幾點反思。
【關鍵詞】以導引學 以練促學 政治課堂 教學反思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06-0107-01
一 精心準備導學案
由于“以導引學,以練促學”教學模式是要把教師的教學目標轉化為學生學習的目標,所以,可以說導學案的內容是決定這份導學案成功與否的關鍵,決不能出現設計隨意、粗糙的情況。
首先,導學案中創設的問題不應是對教材現有知識點的簡單分解,更不應是依據教材內容布設的問題陣,而應當層層推進、前后呼應,形成有效的問題鏈。現今政治學科的教學特別注重實例的運用,所以通常情況下筆者會認真選取跟主題相關的事例,創設某種情境,引導學生認知材料、分析材料、解讀材料、提煉材料、整合材料,從而達到能力提升的目的。其次,導學案中創設的問題要有思維的深度和廣度,不能停留在讓學生讀教材、學教材,從教材中來、回教材中去的膚淺層面。所謂“學起于思,思源于疑”,要打通歷史與現實的關節點,引導學生思考社會的發展脈絡,獲得豐厚而深沉的人生啟迪。第三,導學案設計的問題要有趣味、有情感、有意義,能激活學生的反省精神和探求渴望。第四,問題設計應有層次性、梯度性,應根據學生對問題的認識逐漸加深,做到循序漸進,使學生意識到要解決教師設計的問題不看書不行,書看得不詳細也不行,光看書不思考不行,思考得不深、不透也不行。這樣學生就能真正從教師設計問題中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學會看書、學會自學。
這些是很多政治老師在平常的教學中都會體會到的,但是真要做起來卻真的非常困難。教師只能盡最大的努力去了解學生的心理需求,了解政治學科的新動向,了解國內基礎教育的新氣象,以使課堂真正與時代同步,與學生呼應。
二 困惑與成績同在
“以導引學,以練促學”教學模式實施有一段時間后,它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學生主動探索知識、尋找知識、總結知識的能力大大增強,特別體現于知識應用能力增強,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積極性,最大限度地把課堂時間交給學生,課堂教學從學生機械地獲取知識,轉變成為學生創造表演的舞臺,使所有學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悅,讓課堂充滿生命的活力,充滿藝術的魅力。如在教學“政府的職能”這一課時,學生在我設計的導學案的基礎上自主學習,自主收集體現政府職能的材料,然后帶著材料按我上課提的問題一起討論,一起學習,不僅掌握了重點,突破了難點,而且氣氛還相當熱烈。但在上課過程中也有一些困惑,在此提出與大家共同商討,以利于讓這種教學模式更大地發揮它的教學教育功能。
困惑一:編寫“導學案”時怎樣體現學生的個體差異性?我的做法是在注重基礎知識學習的同時,注意知識的適度拓展,在導學案的后面提1~2個選做題。如教學選修3“中國體和政體”這一課時,我就設了這么一個問題:為什么要建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為我國的政體?這是一道相對綜合提高的題目,如果自學能力較強的同學也能結合后面的第四專題得以解決。這樣一來,各種層次的學生都得到發展。
困惑二:如何落實學生的課前預習?課前學生完成“導學案”的差異是很大的,特別是高中政治是一門理論性強、綜合程度高、與實際聯系緊密、考試內容最寬泛的學科,一般學生對學習政治的興趣不是很高。這時我就采取“親民政策”, 做到關愛學生,深入到學生當中去,經常找學生聊天、談心,交流思想,聯絡感情,這樣在感情上就得到了學生的認可,真正做到了和學生打成一片。也只有這樣,學生才能“親其師,信其道”,既優化了師生關系,又能讓學生心甘情愿地去完成教師所布置的任務。
困惑三:如何處理既完成教學任務又不超時這對矛盾關系?高中的知識點相對較多,如果面面俱到,又安排一些學生的活動,一般一節課是完成不了任務的。于是,我就嚴格做到三講三不講:“講重難點、講易錯點、講易混點;學生會了的不講、自己能會的不講、講了還不會的不講。”可是哪些知識點學生易錯,哪些是學生通過自學就能學會的,這要求教師必須準確掌握,不能僅憑教師在教學過程的教學經驗來教學。我的做法是,將導學案中的課前導學提前一天發放。對于課前預習的落實,在上課前將課前導學案收回批閱學生的預習情況,將學生在預習中所暴露出的問題整理出來,教師便可以適當調整教案,有針對性地進行課堂教學,有的放矢。這就能節省出一大部分時間來為學生安排活動了。
“以導引學,以練促學”的課堂教學模式對我們來說是個新事物,新事物的發展總要經歷一個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較完善的過程。在這過程中總會遇到種種的困難和挫折,這就需要我們堅持!需要我們堅信,道路是曲折的,但前途一定是光明的!最后,引用葉老先生說過的一句話“教是為了不教”。希望我校“以導引學,以練促學”的課堂教學模式能夠帶來更好的教育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陳大偉.建設理想課堂:新課程課堂教學的反思與改進[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7
[2]馮忠良、伍新春等著.教育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3]韓立福.新課程有效課堂教學行動策略[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責任編輯: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