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學設計是根據教學對象和教學目標,確定合適的教學起點與終點,將教學諸要素有序、優化地安排,形成教學方案的過程。做好教學設計能產生更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初中語文 教學設計 優化安排 教學方案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06-0110-01
陳譫然在《寤言二遷都建藩議》中提到:“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倍恢w教材者,也不能上好一節課。因此,一堂語文課上得如何,關鍵在于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根據教學對象和教學目標,確定合適的教學起點與終點,將教學諸要素有序、優化地安排,形成教學方案的過程。教學方案的形成有諸多方面需要注意,下面是本人認為比較重要的幾點。
一 教學目標的設計要細化
有效的語文教學從明確教學目標開始。教學目標不明確會導致教學內容隨意化,教學過程形式化?!墩Z文課程標準》中有對語文課最權威的解釋:“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這個目標也是語文教學設計的“領航燈”??v觀眾多語文教學目標的設計,無外乎“知識、能力、情感”三大塊。其實,教學目標的設定不應過于寬泛,而應具體到某一篇課文的某一節課,讓教學目標更細化,更具可操作性。如《觀潮》一課的教學目標中有這樣設計:“讀懂讀通文章,積累文言詞句。”這一泛泛的目標在實際教學中就沒有可操作性,應再設計得更具體些。
二 重視與文本的對話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币胩嵘龑W生的感受、領悟、積累和運用語文的能力就需要正確引導學生進入文本,看到語言文字的形,讀出語言文字的韻,聽到語言文字的聲,悟出語言文字的味,與文本進行對話。
如何引導學生與文本進行對話呢?首先,找準切入點,激發學生對文本探究的興趣。在實際教學中,我們可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方式,如圖片、音頻、視頻等多媒體手段,化靜為動,創設出生動形象、如臨其境的教學情境。如在教學《落日的幻覺》時,可以用一組唯美的落日圖景導入,也可以用一組視覺假象圖導入,可以讓學生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其次,給學生提供平臺,讓每一個學生都能主動參與對話。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尊重學生對文本的解讀,因為“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也要盡可能多地給學生創造質疑文本的機會,放手讓學生主動去學習,不能讓教師和教輔的講解代替學生的獨特感悟。要讓學生通過閱讀、讀懂文本,讀出新知,悟出啟迪。
三 教學環節避繁從簡
羅易說:“要運用減法,以精簡教學陳述,精選教學環節,實現更高的目標。”因此,教師在設計教學環節時要避繁從簡,把思考、學習和活動的時間還給學生,實現高效課堂。
課堂提問是師生雙向活動最常見的方法之一。課堂時間是有限的,在教師的引導下只能解決一些核心問題,更多的問題則需要學生自己去思考并解決。蘇霍姆林斯基曾講:“有經驗的教師往往只是微微打開一扇通向一望無際的知識原野的窗子。”這就是在充分考驗語文教師對文本的把握和領悟能力。大問題的設計既要能體現教學目標,又要能突出重難點。筆者認為每篇課文的大問題都可圍繞內容、情感、語言這三方面來設計。既對文本進行了解讀,也體現了由簡到難的層次性。因此,課堂的問題設計不必面面俱到,要善于抓住文本的切入點或突破口,起到“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作用。這樣也可以從我們的“嘴里”省出時間,讓學生有更充裕的時間解讀文本,暢所欲言。
四 作業設計要合理
大家都認為作業既能鞏固所學知識,又能檢測學生學習效果,還可為下節課做鋪墊。傳統的作業形式更注重“知識的鞏固”,忽略能力的培養。面對相同的作業,很容易出現一部分學生“吃不飽”,另一部分學生“吃不了”的現象。因此,作業的設計要依據實情,最好既有層次性,又有針對性,充分體現“因材施教”。如我在布置課外閱讀作業時,會把全班學生按照個性差異分成A、B、C三組。要求A組學生閱讀后依據自己的感受寫一篇隨筆或讀后感。B組學生摘錄一段美文并就某一方面進行閱讀賞析。C組學生摘錄文中的好詞好句。這樣既有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又有利于實現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讓每個學生都能在作業中有所收獲,并獲得快樂。
每個學生都是一個獨立鮮活的生命,我們要尊重學生對語言文字的不同理解和感悟,這也是我們對他們人格的尊重。
教學設計對整個課堂教學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以上四點只是課堂教學設計諸多環節中的幾個方面。設計好一節語文課還需要更多方面的準備和努力。但我相信“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在做教學設計時要以學生的發展為出發點,運用多種方法激發學生的興趣,創造良好的學習情境,這樣的教學設計才會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全國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網編.義務教育課程標準解讀(初中語文)[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2
[2]蔡汀、王義高、祖晶主編.蘇霍姆林斯基選集[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
〔責任編輯: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