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中考作文的分值在語文試卷里都占有很大的比重,有些省份甚至超過總分的50%。如此大的比重,意味著一旦作文出現了意外,語文考試幾乎滿盤皆輸。如果教師了解了中考作文的命題趨勢和評分標準,并在此基礎上指導學生進行日常積累的寫作訓練,學生拿到作文高分也不是不可能的。
【關鍵詞】立意 真情實感 日積月累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06-0111-01
一 命題趨勢
教育部發布的《指導意見》對中考作文明確提出三點要求:在出題范圍方面,不得設審題障礙。降低審題難度,是一種人文關懷的體現,也是今后命題的一種趨勢;在作文文體上,要求淡化文體要求。近幾年多數地區淡化了對文體的要求,少數地區限制不能寫詩歌、戲劇,大多數地方文體不限。放寬文體的限制,使考生各顯所長,有利于考生發揮最佳水平;內容方面,鼓勵學生寫真情實感,重點考查學生是否做好針對性訓練,能否做到寫真事、抒真情、做真人。
二 日積月累之語言文字
一篇豐美的作文不僅需要精美的表現形式,還需要優美的語言文字,將文章點綴得色彩斑斕。優美的語言來自于閱讀、來自于欣賞,大量的課外閱讀是增強語感、提高寫作能力的必經之路。對于課外閱讀應先重“精”,再重“量”,做到開卷有益很重要。首先要讀精,從中汲取優美的寫作片段,將其歸類整理;其次才是讀通,體會作者的寫作意境,將自己的情感融入作品中。要求學生做到:
1.要堅持每天讀書,還要會讀書、善于積累
積累五類內容:(1)歷史名人的事跡;(2)新聞、趣聞;(3)科學知識;(4)觀點、看法;(5)名言佳句。選材的標準只有一個,那就是“興趣”。只有感興趣,都可以摘錄,學生才會積累得輕松、愉快,課外閱讀才能堅持下去。
歷史名人,是人類真善美的化身,搜集他們的事跡本身就是一次心靈的對話;某些觀點或見解的收錄是一次心靈的感染與洗禮;名言佳句,是人類思想和語言藝術的精華,讓學生們用不朽的國學去充實自己的精神家園。
2.資源共享
我一般每周進行一次抽檢,對部分學生積累的材料進行審閱,發現問題、及時糾正。之后,按照以上五種題材上一次資源共享課。
3.利用空閑時間多讀多記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積累的材料不去復習,而將其化為塵封的回憶,就失去了積累的意義,難以發揮作用。積累的材料多為書本的精華,讀起來更是朗朗上口,更容易激發學生的興趣,更容易培養他們朗讀的能力。
通過這些方式的運用,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大增,因為課外閱讀對于他們來說已變成了一件很輕松愉悅的事情。
三 日積月累之情感
生活是寫作的源泉,一篇美文必定來源于生活,同時也必定是作者內心世界的真實寫照。這就要求學生要關注成長歷程、關注人生、關注社會、崇尚美德,通過語言文字來表達自己對社會的獨特感受和認識。
沒有情感的積淀、沒有創作的靈感,是不會拿到作文高分的。想寫好作文,平時的習作——日記必不可少。教師片面地要求學生每天或兩天一篇日記是語文教學的一個誤區。
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學會品味生活、感受生命者小,亦可化為大。教師要求學生按家庭、學校、社會、自然和自身這幾方面去收集素材,日記要按這五方面歸類來寫,只要是有感而發的就寫下來,可以有自己的想象,亦可是獨到的見解。同時可要求學生關注新聞。聆聽對新聞事件的評論,不僅是一次心靈與社會的對白與交融,也是對人生觀與價值觀的修正。同時讓學生關注校園發生的事件。
每周對日記進行一次抽檢,對“名篇”和好的話題進行關注,月末上一堂語言、情感交流課。通過誦讀佳作給大家一次情感的升華;通過對事件觀點的辯論,讓學生進行情感的溝通和價值觀的歸正。
四 意高才能文勝
所謂立意,就是站在應有的高度上確定文章的中心、主旨。在記敘文中,“立意”是文章通過寫人記事所要表述的中心思想;在議論文中,“立意”就是確立文章的中心論點。
文章要力求寫出新意、深度。立意要有時代性和針對性,以小見大、以情動人、以理服人。一個話題、一個命題從多個角度去思考,就更容易發現新穎、深刻的立意。“思維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思維概括了世界的一切,而且是知識的源泉。”從作文的角度說,具有多角度的思維能力,乃是成功的關鍵。面對一個題目,一定要從多角度分析,避免俗套一定要突出自己的體驗、自己的情感,確定一個相對新穎的立意,再以此為依據精心選材,選擇你最擅長的文體,則高分在望矣。例如半命題作文“我真想______”,看到這個題目,我們很容易想到:“我真想睡覺”“我真想成功”,其實你立刻想到的,很多人也都想到了,顯然是不成功的。看看這個立意“我真想說考試真好”,是否引起了你的些許遐想?
五 結束語
一篇美文可以令人回味無窮,令人心潮澎湃。這時,優秀距你僅一步之遙,因為你已經會閱讀、會欣賞。堅持下去,去閱讀、去積累、去關愛生活、去放飛你的想象,篇篇美文必將躍然紙上。
〔責任編輯: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