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如何打破沉悶的語文課堂,生成精彩的課堂,許多語文教師上下求索,本文就從教師課堂語言藝術方面說說教師在“激活課堂”這一問題上應有的作為。
【關鍵詞】語言 激活 課堂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06-0118-02
蘇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的藝術首先包括談話的藝術。”因此對于現代教師來說,要想打破課堂內死水般的枯燥局面,活躍課堂氣氛,和諧師生關系,不妨在語言的“鮮活”上多下些工夫。
一 善用幽默的語言,營造和諧的課堂氣氛
一些調查證明,在學生列舉的他們所喜歡的教師特征中,幽默一直是名列前茅的。一位老師在教學《記承天寺夜游》時,有這樣一個片斷,從中我們能感受幽默語言的魅力。
學生:“月色入戶”的“戶”怎么解釋?
學生:窗戶。
教師:是嗎?
學生(齊):是。
教師:大家知道“足不出戶”這個成語嗎?
學生(齊):知道。
教師:這里的“戶”與成語中的“戶”都是指門,我們總不能從窗戶走出去吧?
(學生笑,在課本上寫下正確釋義。)
案例中,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委婉幽默的語言創造出輕松活潑的課堂氣氛,使學生在快樂中領悟其中蘊涵的智慧。筆者在課堂教學中也常常運用幽默的語言,給課堂帶來陣陣會心的笑聲。有一次我在講寫作“選詞煉字,要下工夫,不能隨便”時,就引用語文大師啟功先生的一個笑話:“《水滸傳》講武松打虎,很形象,老虎一‘撲’,武松一‘閃’;老虎一‘掀’,武松一‘躲’;老虎一‘剪’武松又一‘閃’。如果變成這樣:‘老虎這么一搞,武松就那么一搞;老虎又這么一搞,武松又那么一搞……’”話沒說完,大家都笑了。可見生機勃勃的課堂首先需要語文教師加強教學幽默藝術的修養,了解教學幽默藝術的結構與機制,掌握教學幽默藝術的必要技法。
二 豐富評價語言,點燃學習激情
評價的語言機械單調。如:“真好”,“對”,“不錯”,“你真棒”……個個發言都是這樣的評價,到底好在哪、棒在哪,學生也弄不明白。這種乏味單一的評價暴露出的是教師自身存在的問題,即語言、思想蒼白和文化缺失。這樣不僅不能對學生產生積極的引導,反而制約課堂的生成,自然也就失去了其激勵、喚醒、鼓舞學生的作用,又怎能怪學生課堂上不積極呢?
而與此相反的:豐富睿智的評價語言卻能最大程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點燃學生學習激情。如一位教師在教授《背影》一文時,當學生回答:“背影是本文的文眼,是貫穿全文的線索,起到點題的作用”時,教師恰如其分地指出:“你是從文章的線索與主題的角度來思考這個問題。”——及時滲透了學法指導;當學生發表了獨特見解,教師的評價就更得體了:“你說得很有道理,見解獨到。我想朱自清先生是應該有遺憾或后悔之情的。”如此豐富、親切、富有感召力的評價語言,學生聽后怎能不受激勵呢?而學生在感受到巨大的成就感時,也必定會產生積極表現自我的欲望,產生進一步學習和發展的動力,一個個教學的高潮正是如此形成的。
三 增強語言內驅力,誘發學生求知欲
課堂語言所追求的最終效果是學生自己去探索而建構知識。假如教師能利用課堂語言滿足學生學習活動過程的心理需要,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參與的主動性,給學生帶來一種高漲的激動的情緒,使學生的求知欲由潛在的狀態轉入活躍狀態,并且形成寬松活躍的思考討論氛圍,還何愁課堂沉默呢?
請看下面案例:閱讀全文(《珍奇的稀有動物——針鼴》),說說全文所說明事物的特征是什么?說明順序是什么?說明方法是什么?
不難看出,這樣的提問語言平淡無奇,問題嚴重概念化,因而激發不了學生求知的欲望,無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難怪課堂氣氛壓抑,回答的學生寥寥無幾。
而如果換一種問法:現在很多人喜歡養寵物,你覺得針鼴適合做寵物嗎?從文中找出根據。文章又是按什么順序,用什么方法將針鼴寫得鮮明生動有趣的?
可想而知,這樣的課堂語言必定會一石激起千層浪。一瞬間,課堂上呈現出與前面案例截然不同的熱烈氣氛。這是因為這樣的課堂語言不是“一眼望盡天涯路”,而是讓學生感受“柳暗花明又一村”;這樣的課堂語言具有無限內驅力,給學生營造出一個思考的氛圍,從而使他們主動地聽從教師的調遣去建構新的知識。
四 巧引生活語言,喚起學習興趣
著名教育家劉國正先生一再強調:“學習語文同生活緊密聯系起來,把教學搞得生動活潑。”“語言脫離了生活,就變成了毫無生氣的空氣。”這一點筆者在程翔、胡明道這些名師課堂上感受最多。如胡明道老師在執教“巧借材料——快樂作文”中的片斷:
教師:“你們寫作時,遇到的最大困難是什么?”
學生1:“寫不出東西。”
學生2:“不知要寫什么。”
教師:“……這就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誰能借‘米’給我?……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走一段旅途,找別處借‘米’……想不想過一過癮?”(緊接著出示課題)。這樣的導入語言,創設了一個生活事件,一下子激起學生對學習內容的興趣,緊緊吸引學生注意力。而其過程中,教師還不斷追問:“借了米嗎?做了什么飯?”學生也調皮地回答:“描寫飯。”瞧瞧,這樣的課堂語言把學習的內容跟真切的生活內容相聯系,一下子拉近了語文教學和學生生活的距離。課堂上學生興趣盎然,發言踴躍,回答精彩,使課堂煥發出無窮的生命活力。
五 多秀經典雅言,彰顯語文魅力
“語文是一只滿載著人文精神的語言方舟。它以生動的語言文字引領著人們對真、善、美自覺追尋,最終有力地推動人的語言與精神的和諧發展。”課堂上,語文教師旁征博引,順手拈來的經典雅言如春風化雨,點點滴滴于無聲處滋潤學生的心靈。如胡明道老師在作文課故意問學生“為什么不一句話寫完,而要這個論,那個論,還用到神態?”當學生回答:“讓人物更生動。”胡老師馬上評價:“文似看山,不喜平。”再如胡裕樹教授引用“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勸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一詩來解釋漢語語法中陳述句、疑問句、祈使句和感嘆句這四種基本句式的精彩案例,更讓人深感語文的有趣,語文文學的無窮魅力。這樣文化底蘊深厚的課堂語言,怎能不讓學生折服?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教師應清醒地認識到:教師這一“源頭”如果不活起來,教學也只能是“死水一潭”,學生就不可能在富有生機的“水”中暢游,課堂當然也將永遠“沉默”下去。
參考文獻
[1]陳建源主編.新課程語文課堂特征和教學策略[M].北京:語文出版社,2010
〔責任編輯:范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