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互動式”教學模式,就是把教育活動看作是師生進行一種生命與生命的交往、溝通,把教學過程看作是一個動態發展著的教與學統一的交互影響和交互活動過程。在此過程中,通過優化“教學互動”的方式,即通過調節師生關系及其相互作用,從而展現數學課堂魅力,達到提高教學效果的目的。
【關鍵詞】“互動式”教學模式 自主學習 多向交流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06-0134-01
教學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統一,這種統一的實質就是師生之間的互動,即相互之間交流、溝通及共同發展。沒有互動,沒有交往,就不存在或未發生教學。傳統的教學活動,過分強調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作用,忽視教學活動中師生之間的互動,限制了學生主觀能動性和獨立創造性的發揮,壓抑了學生個性的發展。因此,構建新型的師生互動的教學關系,成為數學課程改革的重要任務之一。
一 什么是“互動式”教學模式
所謂“互動式”教學模式,就是把教育活動看作是師生進行的一種生命與生命的交往、溝通,把教學過程看作是一個動態發展著的教與學統一的交互影響和交互活動過程。在此過程中,通過調節師生關系及其相互作用,從而展現數學課堂魅力,達到提高教學效果的目的。
那么,在數學教學中怎樣進行“互動式”教學模式的實踐呢?根據本人以往的教學經驗,提出以下建議:
二 強化目標意識,以目標指導教學
讓學生明確目標,這是強調師生積極性、主動性,在進行“互動式”教學模式時,必須以目標為導向,發揮目標的導向功能。
第一,教前診斷。了解學生學習新內容的必備鋪墊或有關的“雙基”情況,并吸收學生的意見,使全體學生進入學習的準備狀態。
第二,展示目標,進行定向學習。讓學生一上課就明白這節課該學什么,學習掌握到什么程度,然后與教師默契配合,成功達標。
第三,圍繞目標互動。教師憑借教學目標,利用教材中固有的知識,誘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學生了解學習目標,從新舊知識的聯系或沖突中引發需求,從嘗試練習、看書自學入手,通過質疑問難、學習討論等環節,使抽象的數學為自身所內化。
第四,目標檢測。了解課堂教學效果,教師要隨時掌握學生的達標情況。
三 抓教法和學法的結合,讓學生學會“自主學習,多向交流”
“自主學習,多向交流”,這種學習方法是指學生自己獨立學習,和同學、教師一起討論、交流,以實現教與學的互動。通過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個人與集體之間的互相交往、互相溝通以及學生的自主學習,將被動學習變成每個學生積極參與、動眼、動手、動腦、動口的學習活動。
第一,在教學過程中,力爭三個“最佳結合”。注意情感,誘發興趣,使學生心理活動得到最佳結合;強化質疑環節,把教師設疑—鼓勵質疑—引導解疑的過程,與學生求疑—大膽質疑—創造性解疑過程最佳結合起來;教師的精講和學生動腦、動手、動口得到最佳結合。
第二,在教學方法上,要積極采用“引、扶、放、評”的指導方法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引”就是引導學生自學、給學生搭橋輔路,指導學生自己“走路”,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放”就是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探索新知識,以利于開拓學生的思路。“評”就是收集反饋信息,將學生在嘗試過程中所了解的信息,進行整理評估,發現問題,及時矯正。
四 課堂引進“小組學習”形式,擴大學生參與面
小組學習是課堂教學中暢通渠道的一種有效形式,教師要以參與者的角色一起投入,通過教師引發問題情境,啟動交往活動。小組學習時,教師要深入小組指導學生進行有效的學習和交流,及時表揚善于運用交流方式的小組,從而提高小組學習的交流功能。學習結束后,教師要展示結果,組織評講,及時反饋。
五 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營造創新的良好氛圍
在進行“互動式”教學模式時,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注重人人參與,努力營造民主、和諧與友愛的有利于創新的教學氛圍。(1)通過課堂提問和討論,建立師生、生生之間和諧友愛的關系,讓學生時時、處處、人人都能受到贊賞和鼓勵,輕松、愉快地學習。(2)鼓勵學生提出不同的見解,對學生的觀點不要急于下結論,接納學生的錯誤與失敗,幫助學生了解錯在哪里,在關心和支持的氛圍中,讓學生從錯誤中獲得學習機會。(3)在學生遇到困難時,教師不急于提供幫助,有意使學生的心理造成暫時失敗感和短時焦慮感,使學生的心理處于不平衡狀態,這種不平衡狀態會促使學生注意力更加集中,從而調動內在潛能去自主探索,解決問題。
善于運用師生互動關系于數學教學之中,建立師生、生生之間和諧友愛的關系,不僅能展現數學課堂魅力,讓學生輕松、愉快地學習,也是當前數學素質教育的需要。
參考文獻
[1]戈柔.論課堂教學中的師生交往[J].江蘇教育研究,2001(10)
[2]彭鋼、蔡守龍.新課程教學現場與教學細節[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
[3]鐘啟泉.新課程師資培訓精要[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責任編輯:范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