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數學學科與小學生的思維培養有著密切的聯系。對小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有利于小學生數學素養的提高,而數學素養的高低決定著他在實際生活中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如何在數學學科教學中,培養小學生思維的靈活性越來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關注和思考。
【關鍵詞】小學數學 靈活性 能力培養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06-0144-01
心理學家曾指出:“數學是人類思維的體操,思維能力是智力的核心,鑒于此,數學學科教學不僅是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眾所周知,思維品質包括思維的敏捷性、思維的深刻性、思維的獨創性、思維的靈活性以及思維的批判性。而思維靈活性的培養與數學學科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因此,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抓住時機,對小學生思維的靈活性進行關注和培養。
一 聯系生活實際,培養思維的靈活性
衡量小學生對于數學知識掌握的程度,很重要的指標就是能否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來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正確處理好實際生活與數學知識之間的關系,是小學生思維靈活性的表現之一。
因此,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積極將實踐活動融入到課堂教學中來。加強對小學生數學實踐活動的鍛煉,切實做到將數學學科內容與小學生的生活實際緊密聯系在一起,鼓勵小學生通過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和疑惑。
例如,在講授圓的面積小大問題時,教師要鼓勵小學生從實際生活考慮,找到具體的實物,以便更好地理解不同形狀物體的面積大小的問題。小學生很容易就能想到現實生活中的臉盆、水桶等實物。教師由此引導小學生進一步思考:正是由于圓形具有用料最少面積最大的特點,因此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所使用的一些器皿通常都做成圓形。
將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結合在一起,很容易使小學生理解知識本身;同時,要根據小學生所處的年齡階段具有好奇心強、動手能力強等特點,從他們的生活實際出發,鼓勵他們從生活中尋找數學知識、發現數學知識并學習數學知識。滿足小學生們的好奇心和動手的欲望,更能讓他們感受到數學的魅力與生活的不可分割。
二 引導學生多角度思考
在數學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積極啟迪小學生從多角度思考問題,尋找問題的解決途徑,從而培養思維的靈活性。當小學生面對同一個問題時,舉一反三,能夠產生很多不一樣的聯想,打破答案提供的正確解題思路,打破思維定勢。正如莎翁評價自己的作品時所說:“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小學生的思維不盡相同,因此他們的解題思路也不會千篇一律。同時,在引導小學生多角度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嘗試利用小學生之間的交流互動來更好地完成對他們思維靈活性的培養。例如,進行小組討論學習,在交流中,讓每個小學生的思想得以展示,從而使小學生們獲得更多的解決方案,積累不同的解題思路。
三 激發小學生的求知欲望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數學教學中,如果能夠使小學生產生對數學的興趣,小學生便能投入更多的熱情和精力在數學知識的學習上,由于思考得越多,得到的結果也越多,從而培養小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例如通過創設情境,引導小學生們結合自己已有的生活經驗以及所掌握的科學知識,使他們產生對知識探究的欲望和學習欲望,從而主動思考,培養他們思維的靈活性。
四 通過逆向思維促進思維靈活性的培養
逆向思維是數學學科中的一種重要的思維方式,也是與思維定勢相對的一種常見的思維方式。逆向思維要求學習者能夠在面對問題的時候從反面思考問題,而不是選擇習慣性的思維方式。逆向思維往往能夠使學習者在百思不得其解的時候茅塞頓開,出奇致勝。在數學學科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主動、積極地對小學生加強逆向思維能力的訓練,多讓小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去模仿、體會,從而自覺地運用逆向思維解決問題。
五 加強訓練,防止思維僵化
對于任何一種能夠培養小學生思維靈活性的方法,教師都要做到適可而止,適度對小學生進行訓練和聯系,防止小學生由于過多的訓練而導致思維的僵化,從而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教師要避免對小學生進行大量重復性的聯系,而減少了他們自主探索和思考的時間和機會。
教師應當增強數學教學過程中的多樣性和變化性,充分為小學生的活躍思維提供聯想的空間,鼓勵他們天馬行空地去實踐和操作,從而使小學生能夠在面對實際問題的時候能夠真正做到多角度地思考、解決。
對小學生思維靈活性的培養是小學數學教師所肩負的重要職責。思維品質的方方面面都是相輔相成、相互制約影響的。思維的靈活性能夠直接影響思維的敏捷性和創造性,因此,對小學生思維靈活性的培養顯得尤為重要。教師要做到在數學教學過程中,以教師為主導,以小學生為主題,通過對小學生全方面的訓練,潛移默化地進行思維靈活性的培養。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將思維靈活性的培養與其他思維品質特點結合起來,從而逐漸培養小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進而真正達到小學生思維靈活性的培養目標。
〔責任編輯:范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