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代科學技術迅速發展的今天,多媒體教學在現代教育系統中越來越受到師生的歡迎。多媒體教學可以在較短的時間內高速度、高效率地完成教學目標,它與傳統的板書模式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在學生的聽覺和視覺上,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習的動力。多媒體教學甚至可以瞬間把學生的想象和創作展示出來,給學生一個鮮明、深刻、具體的印象,讓學生身臨其境,給他們營造一個有樂趣、和諧自主、活潑自信的學習氛圍。
一 多媒體情景教學
在美術課堂中,教師要改變傳統的講解式教學方法,積極運用多媒體技術,以生動、直觀、形象的視覺效果刺激學生的感官,給學生以主動學習的時間,讓學生發展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多媒體可以把物體的形狀、聲音與光和影、動和靜完美地結合起來,不僅沒有了教學中時間和空間上的限制,而且還可以具體直觀地表現出教學的內容,它使教學內容更加生動形象,使教學課堂更加生動活潑、愉悅高效,更加有利于學生進行美術的學習。
美術新課程標準明確提出:“通過學習美術,豐富學生的視覺、觸覺;發展學生的空間思維和動手能力;激發學生的創造精神以及美術的實踐能力,達到能用美術來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從而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完善人格。”由此可以看出高中美術教學不僅僅是教會學生怎么進行繪畫,更要陶冶學生擁有高尚的情操,這就要讓學生充分認識美術、了解美術,而多媒體教學在這其中就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通過多媒體設立教學情景,引起了學生的好奇,采用精彩的視頻片段和大量優美的圖片營造了優良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可以有較大的興趣學習美術,進而激活美術課堂,使學生想學、樂學。
多媒體教學恰好可以實現李吉林老師提出的“情景教育”課程以“美”為突破口,以“情”為紐帶,以“思”為核心,以“學生活動”為途徑,以“周圍世界”為源泉的教學方法,還可以優化教學的過程、提高教學的質量、改善教學的效果,讓學生積極參與到美術的學習中,主動進行美術學習,使美術教學朝著更科學、更先進的方向發展。
二 多媒體教學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民族的發展需要創新,當然,美術的學習也需要學生的創新能力。一幅好的美術作品,需要學生進行圖形的構思和設計,花上很多的時間進行美術創作。多媒體教學大大完善了“教”與“學”的關系,不僅改變了教師的教學觀念,優化了課堂,提供更加先進的教學手段,還可以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認識世界。
多媒體技術可以很好地進行美術繪圖中點、線、面的相互組合,甚至可以完美地完成學生的每處設計,這不僅節約了學生的時間,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更加有利于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大家都知道兩點確定一條線,在進行美術的繪畫教學時,教導學生進行線條的繪畫,可以利用多媒體讓兩點之間的線條閃爍一下,讓學生更能理解點、線的關系,進而把學生的思維引向更深的方向。同時,在進行一幅場景的描述時,可以利用多媒體隱去部分實物,讓學生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去豐富圖畫,發散自己的思維。
多媒體教學可以讓學生進行協作學習和交流學習,這樣更加有利于他們創新思維的培養。在播放多媒體的同時,教師要準備好上課所設計的問題和需要學生討論的話題,讓學生處在一個有議論、有爭論的環境中,這樣更容易讓學生擦出思維的火花,讓學生的思想得到充分發揮,誘發創新意識,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同時,在討論的過程中,學生可將自己的想法通過多媒體表現出來,這樣在進行描述和講解時,會更加形象具體。多媒體技術給學生創造了另外一個世界,在這個世界里,學生可以進行大膽的想象、大膽的設計,可以沖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把學生的創新發揮到極致。
三 正確認識多媒體的運用
在進行多媒體教學中,教師要正確認識多媒體的運用,不能被多媒體所束縛,合理把握多媒體教學,合理來安排、設計每一堂美術課,要使教學內容可以充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避免教學內容的華而不實。多媒體的運用過程與老師的教育過程和學生的學習過程達到一種完美、和諧的境界,使這三種過程相互作用、相互促進。
在運用多媒體教學時要與教學內容相適應,多媒體教學雖然可以展現更加豐富的世界,但它的主旨還是不可以脫離教學,不能給學生灌輸大而空的內容,多媒體教學主要是把時代發展的信息與教學內容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將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教與學融為一體。在教學中,不能讓學生只關注多媒體的先進,要對他們進行正確的引領,讓多媒體成為他們進行學習的工具,不要成為左右他們的工具,要在保證教學內容的前提下來拓寬學生的視野。
多媒體教學也是一把雙刃劍,所以,教師在使用多媒體進行教學時,要正確使用多媒體,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讓多媒體技術發揮它的功效,讓多媒體技術在教學中能夠被廣大的師生以及社會各層人員所接受。
總之,隨著社會的發展,多媒體教學也會隨之發展,多媒體教學將會更加完善,內容更加豐富,所以教師也要改變、也要學習、也要隨之發展,為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努力地更新自己的教學觀念,努力改變傳統教學模式,努力學習先進的多媒體教學模式,以此來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
〔責任編輯:李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