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互聯網的日益普及,虛擬社區、博客、網上論壇等正在頻繁地融入到學生的生活中。學生通過互聯網獲取到了許多在課本上得不到的新知識,加強了對世界的認識,這是令人興奮的。同時我們也應該注意到:由于“網絡社會”的自由性、虛擬性和開放性,使得許多正處于思想、性格形成期的青少年,因為其自身道德意志的薄弱而放任自我、為所欲為,產生了許多不良網絡行為,影響了學生的健康成長,也帶來了許多家庭問題和社會問題,因此我們要重視學生的網絡道德教育。
一 中學生的網絡道德現狀分析
中學生正處于身心發展的關鍵階段,他們的世界觀由不成熟、不穩定逐步走向成熟、穩定。這個時期他們的思維開始從經驗型走向理論型,他們逐步擺脫對感性材料的依賴,應用理論來指導抽象思維活動,發展了思維的深刻性,出現了思維的獨立性和批判性,表現為喜歡獨立思考、尋根究底,思維日趨成熟。與此同時,中學生的個性逐步形成,他們極力想擺脫成人的關照和約束,獨立支配自己,其有著獨立的內心世界。現階段中學生學業負擔過重,高考的這根指揮棒使得家長、教師以及中學生很無奈。因此,網絡因其自由性、虛擬性和開放性就成了他們放松的好地方。
中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決定了中學生喜歡新事物,積極學習并容易接受新知識,因此他們對上網趨之若鶩,上網打游戲、跟網友聊天,當然在無人監控的時候,有時散布不負責任的言論,甚至謾罵,嚴重的還可能出現黑客行為、盜用他人的知識產權等行為。特別是在現階段中國性教育嚴重滯后,他們可能瀏覽成人網站來獲取性的知識,難免對他們造成負面影響。
二 對中學生進行網絡道德教育的基本策略
1.因勢利導
采取“大禹治水”的方法,中學生此時處于心理的“斷乳期”,他們自己要當家做主,而且對老師、家長的教導,容易產生逆反心理。網絡世界不是洪水猛獸,青少年必須掌握當前的網絡知識,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因此不但不要反對中學生上網,而且要鼓勵他們上網。因為“堵”是沒有用的,只有“導”才能達到目的。
2.言傳身教
教師不但要完成書中的傳道授業解惑,而且要在課余時間,甚至是在自己的生活時間同學生們一起上網聊天、打游戲、發E-mail,只有這樣才能了解他們的內心世界,才能及時發現他們的問題,這樣就可以及時地教育他們。在上網過程中,培養他們識別是非的能力,對網上的信息學會棄其糟粕,而不是全盤吸收。
三 對中學生進行網絡道德教育的具體措施
1.締造純凈網絡世界
據不完全統計,網上非學術信息,有很多是不適合學生的,這就需要有關部門凈化網絡世界,堅定取締黃色網站的信心和決心;當然教育工作者也要對中學生進行網絡道德教育,堅決不看不適合學生的信息,不瀏覽不適合學生的網站,不發表不負責任的言論,不談論庸俗話題。
2.用QQ即時交流
既然中學生喜歡聊天,那么老師也可以和他們即時聊天,QQ表情比較豐富,這樣也可以和學生比較平等地交流,比較容易接近學生,從而進行網絡道德的教育。
3.建立BBS討論
可以在網站上設立BBS主題討論。討論主題如:如何看待網絡道德?為何不能瀏覽不適合學生的網站?如何看待網戀?能不能跟網友約會?讓學生們暢所欲言,老師要平易近人,以平等的身份和學生交流,提出一些選擇性意見,循循引導,實現潛移默化的效果,使學生容易接受和理解,這比空洞的說教、盛氣凌人的命令學生效果要好得多。
4.用E-mail交流
E-mail方便迅速,可以節省時間和費用,而且和學生交流時,可以保護他們的隱私,使他們暢所欲言。所以用E-mail交流不失為一個好的方法。
5.加強正規的性教育
由于受中國的傳統思想影響,家長和老師都恥于言性,更談不上對學生進行性教育。因此在學校,應該有正規的性教育課。要讓學生消除對性的神秘感。從正規的渠道了解了性的知識,他們就不會再瀏覽不適合學生的網站。
信息網絡具有多種功能,人們可以公開地或者隱蔽地進行網上活動。每個人在網絡上都是一個符號,彼此都是“陌生人”,任何人都是平等的,所有在網上的只有一個身份——網友。信息網絡的這一特點有利于我們進入學生的內心世界,促使我們選擇最恰當的方法,進行迅速且有效的教育。中學生身體日趨成熟,他們思維的獨立性和批判性顯著發展,自我意識和性意識開始萌動,面對復雜的社會,有的學生有心事不敢或不愿向教師、家長、同學訴說,往往逃避到網絡這一虛擬世界中以獲取心靈的慰藉。因為在網絡環境下他們不必受家庭學校社會的約束,不必考慮其利害關系,也不必顧慮隱私被曝光,這樣他們能在絕對安全和自由平等的氛圍下,敞開心扉,盡情傾訴任何話、任何心事、任何煩惱。如此一來,教育工作者就可以在網絡中開設心理輔導信箱、開辟心理咨詢聊天室,以學生全然不知的網友身份,或虛擬一位能夠被學生們喜愛和信任的“知己”,與他們交流,因勢利導,并及時與現實生活中的有關人員溝通,使其在現實中得到實實在在的幫助。闡述這些行為有可能產生的嚴重后果和社會危害,使學生自覺地遠離一些網站,讓他們知道網絡社會是全世界人們共同組建的,每一個有良知的網民都有責任維護和保持這個“社會”的正常秩序。
總之,對中學生的網絡道德教育需要全社會、學校、家長的共同配合,這項工作將任重而道遠,需要我們不懈努力!
〔責任編輯:李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