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介紹了職業教育觀念在中國高等職業教育中的重要性。現代社會對教育所培養的人才有了更新、更高的標準。不僅要求具有較高的思想道德素質和文化素質,對所從事的專業有精深的造詣和實踐能力,同時還要具有很強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顯然,要培養現代化所需要的人才,傳統的教育觀念及教學體制是很不適應的,所以必須轉變教育觀念,改革現行的教育模式。
【關鍵詞】職業教育 改革發展 教育觀念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06-0164-01
在當今社會僅有一技之長而不能保持持續學習的能力,也終將會被社會淘汰。職業教育就是為了滿足任何一個行業、任何一個工作崗位上的人時時學習、處處學習、終身學習的需要。以培養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質勞動者帶動經濟建設,作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既為職業教育回歸就業本位提供了一個良好機遇,也不可避免地使有關職業教育的觀念、政策、投入及自身改革方面問題凸顯。
一 轉變對職業院校學生工作“低端”的看法
職業教育的培養對象都是從事生產、服務、管理第一線職業崗位的實用性人才,這些人才占從業人員的絕大多數。就業是民生之本,關乎每個家庭的切身利益,職業教育本應是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和勞動就業的重要途徑。
然而,中國職業教育百余年的發生、發展過程,卻一直在兩種環境因素中艱難而曲折地掙扎。在經濟因素方面,工業化對批量勞動力的需求,改變了千百年來農民和手工業者的生產技能,通過師徒或父子傳授的方式,使以專事培養技術型和技能型人才的職業教育,日益顯示出它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文化因素方面,長期只面向少數人的精英教育,卻使鄙薄勞動、輕視實踐、排斥大眾的觀念盛行,并積淀為傳統文化,又阻礙了面向大眾且崇尚實用的職業教育的發展,而面向人人、培養人人成才,恰恰是職業教育的首要使命。
正是傳統的重虛(理論)輕實、重學輕術、熱衷于坐而論道的文化陋習在教育領域的強力滲透,使當今的市場調節作用在職業教育領域失靈:一方面,媒體不斷發出“技術人才嚴重短缺”、“大學生找不到工作”的信息;另一方面,家長、學生卻無動于衷地擠在“小學到研究生”這條求學路上。
在許多家長心目中,孩子只有走所謂正統的高中——大學路線,才可能成為學業和將來踏入社會的“成功者”,才可以做“管理者”和“白領”,而選擇上職業學校不過是中考、高考被淘汰后的一種無奈。一些職業學校的學習氣氛總是較差,因為學生們擺脫不了作為“失敗者”的灰色心情。而在職業教育發展良好的德國,則把職業教育和普通教育當作平行、平等的體系,只是個人發展的不同選擇而已。因此,我們的觀念一定要轉變。
亙谷科技,25歲的CEO鄭俊雅,2003年進入廣州番禺職業技術學院主修外語,結果幾年的摸爬滾打,于2009年年底,正式成立廣州市亙谷計算機科技有限公司。這些受國際同行刮目并為企業帶來了巨大利潤和競爭實力的“智能藍領”,都是職業教育出身。這類成功的事例一再證明,一個年輕人考不上大學,并不意味著就是創造發明的“淘汰者”,當技術工人一樣有燦爛的前途,職業院校學生的工作絕不低人一等。
二 回歸突出能力培養的教育軌道
在職校層面,靠有限的資金投入或一味抱怨社會鄙薄職業教育,解決不了發展的整體問題,還必須堅持自身辦學以就業為導向,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深化教育綜合改革、積極穩妥改革考試招生制度,鼓勵發展民辦學校。加快構建以就業為導向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
第一,深化改革職業教育讓教育與人才需求相融合,包括設立校企合作機制,以企業、機構與學校聯合自主招生方式,做“菜單式”培養計劃,實施訂單化、標準化、實用化培養,將職業教育融入經濟社會人才需求之中。
第二,要以國際視野對國內外未來一段時期內,經濟社會發展所需人才的趨勢做深入調研,同時結合國家的發展規劃,制定所需要的專業型人才和復合型人才的比例,明確職業教育的目標,以此來定向培養社會需要的專業型人才和復合型人才,形成職業教育與就業協同發展,避免學非所用造成職業教育與就業脫節,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不對稱。
在基本上實行登記入學的職業學校,大部分學生的學習基礎和學習習慣較差,在這個基礎上,應根據我國職業教育的這些現狀,國家要制定相對應的政策,老師要因材施教,不是所有學生都適應現有的固有模式,轉變陳舊的教育觀念,要適時的創新。這樣,我國的職業教育才能有一個好的發展方向。
思想決定行動,行動決定命運。無論是國家的、學校的,還是教師的觀念,都會影響我國職業教育的命運。
參考文獻
[1]朱利榮.淺談高校教學改革中存在的問題以及解決的對策[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2(7)
〔責任編輯:李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