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提高職業教育質量和加強我國現代職業教育立交橋體系建設的需要,中等專業學校學制將由原先“2+1”模式轉變為“2.5+0.5”模式。課程設置是課程改革的關鍵,學制模式的轉變對專業課程設置的影響是巨大的。在此背景下,本文通過對以往畢業生和本校及兄弟學校會計專業課程設置情況進行調查,較全面地了解了中職會計專業課程設置現狀,發現問題、研究對策,使中職會計專業課程設置適應市場需求,適應地方經濟建設的需要。
【關鍵詞】“2.5+0.5”模式 中職 會計專業 課程設置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06-0168-02
課程設置是為培養目標服務的,只有設置相應的課程,才能培育出相應的人才。中職會計專業培養的學生應當專業知識扎實,動手能力強,畢業后能上崗。因而要以“理論夠用、實踐為重”為理念,培養符合時代需求的具有良好職業道德、操作能力強的基層會計專業技能型人才。隨著2012年政府文件的出臺,中等專業學校學制將由“2+1”模式轉變為“2.5+0.5”模式,研究課程設置對提高職業教育質量有著重要意義,現針對中職會計專業的課程設置進行一些探討。
一 “2+1”模式下,中職會計專業課程設置存在的問題及分析
通過對我校近三年會計專業畢業生及本地部分民營企業進行問卷及訪談調查發現,近幾年會計專業畢業生越來越多地選擇注冊入學,進行相關專業繼續深造。而選擇就業的畢業生就業對口率令人擔憂,近八成的學生沒有從事會計類職業,同時又有許多中小企業反映很難招到合適的會計人才。根據調查結果分析,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中職會計專業畢業生的專業技能水平及實踐能力達不到用人單位的要求。為此,不得不反思會計專業的課程設置問題,根據對本校及其他兄弟學校會計專業課程設置的現狀進行調查,發現存在如下問題:
1.從學時上看,明顯不足
“2+1”學制模式是指學生前2年在校學習相關文化基礎知識、專業基礎知識、專業基礎技能,最后1年到用人單位頂崗實習。應該說,“2+1”模式的實施,無論是從鍛煉學生的心智、磨煉學生的品質,強化學生的知識技能,還是從校企合作所帶來的社會效益來看,都是可取的??稍趯嶋H模式實施中1年頂崗實習大都表現為學生“放散羊”,工學不關聯,尤其是會計專業的特殊性,涉及企業的機密。再者,用人單位的會計崗位也很有限,學生1年頂崗實習的教育成效微乎其微,“2+1”實質上變成了“2+0”。而將相關專業實踐項目放在校內實訓基地培訓,學時又明顯不足。
2.從課程內容上看,門類多、內容廣
中職會計專業開設的課程門類多、內容廣,專業課與高職會計專業課程設置相似。根據所調查的幾所學校來看,會計專業每個學期通常都要開設6~7門新課,多者有8門。門數多,勢必課時數就少,任課老師為完成教學任務也就只能蜻蜓點水,學生似懂非懂,久而久之,對學習也就失去了信心,造成很多學生厭學、逃學的不良情況。
3.從課程結構上看,理論與實踐脫節
對于中職學生來說,動手能力強是其主要優勢,也是他們在社會上的立身之本。但很多學校由于過分追求學科體系的完整、師資力量等原因,仍停留在重理論、輕技能,理論與實踐相脫節的狀態。學生的兩年在校學習的時間,有80%的課程都是在學理論,實行以教師為主體的教學模式,學生缺少參與,被動地接受知識的灌輸,學習興趣低。理論與實踐教學脫節嚴重,如很多學生雖然在企業財務會計課程中學過了各種銀行的結算方式及企業主要經濟業務的核算,但實際工作中跑銀行業務和報稅業務卻不知如何下手。隨著科技的發展,現在企業會計工作和以前大不一樣,大多數公司都是運用會計軟件在做賬,所以學好電腦操作和會計軟件無比重要。可是學生在校學習計算機大都只重視通過一些等級考試,很少注重實際使用電腦的能力。會計電算化課程盡管會計專業都有開設,但重視程度還遠遠不夠,這樣很難實際提高學生的業務能力。
4.從職業道德教育課程上看,設置不合理
目前,中職學校會計專業在會計職業道德教育的課程中設置不盡合理。在本校及兄弟學校會計專業課程設置調查中發現:沒有專門的會計職業道德課程或者其他形式來強化學生的職業道德培養,最多是將《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這本書作為會計職業資格證書的一個必備資料來進行應試,沒有把職業道德教育擺在應有的位置上。如果會計教育僅重視專業技能的訓練,而淡化了學生職業道德意識的培養,則會造成會計人員誠信缺失、道德失范,從而影響到會計信息的質量。
二 “2.5+0.5”模式下,中職會計專業課程設置的探討
“2.5+0.5”學制模式是指中職學生在校學習時間為2.5年,到企業頂崗實習時間為0.5年。縮短學生在外集中頂崗實習實訓時間,確保學生有充足時間在校系統學習。在此背景下,對中職會計專業課程設置做以下幾點思考:
1.有效整合專業課程內容
在原有會計專業課程內容上進行有效地舍去和整合,做到理論知識詳略得當,實訓內容項目具體、易落實,為實踐教學做好鋪墊;對一些實用性較差、偏重深奧理論的闡述進行刪減,將有些專業課程中涉及的相同或相近內容,根據它們的內在聯系進行整合,使其成為一個整體。如成本會計課程重理論,教材中復雜的計算實際中很少運用,其核心內容在《企業財務會計》中存在,因此,可將重復的這部分內容進行有效整合,使其成為實用校本教材。對于教材中的內容,可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認知規律進行適當調整,置換前后順序。在課程內容的選擇上遵循“寬基礎、重實用”的原則,注重專業理論與專業實踐相結合,形成更多的理實一體化課程。
2.切實加大理實一體化的力度
專業課程占全部課時約60%左右,要構建理實一體化、項目化的教學體系,實行邊理論邊實踐,理論學習為實踐技能服務的教學模式。如在基礎會計課程中學習原始憑證、記賬憑證、賬簿、報表等知識時,可以結合基礎會計實訓課程一并學習,通過模擬資料進行填制,而不是在紙上談兵。在《企業財務會計》中對核算業務的講解,可以結合原始憑證,增強學生理解單證的能力,對經濟業務的理解實現從文字表述到單據證明的過渡。另外,結合專業課程可相應開設企業財務會計綜合模擬實訓、會計電算化實訓等課程,結合各種技能等級證書的考核,可開設收銀員的電腦制表、點鈔練習、數字錄入等實訓,還可開設電腦開票、網上申報納稅的模擬實訓等。總之,要科學合理地設置會計實踐課程,制訂實踐教學計劃,明確每個學期的會計教學任務,突出會計實踐教學的實效性。
3.設置跨行業選修課程
隨著科技的發展和進步,社會對勞動者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不但需要其具備適應崗位的能力,還需要有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除規定的專業課程外,應該廣泛開設與會計專業相關的跨行業課程作為選修課,如稅務代理實務、現代物流、金融與銀行、電子商務等課程。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生可根據自己的興趣和愛好自行選擇,這樣既能真正實現“以人為本”,又能拓寬學生的專業視野,為其繼續深造及終身職業生涯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學生掌握跨行業、跨崗位的通用職業知識和技能后,不但拓寬了其畢業后的擇業范圍,還能在一個或幾個相關職業中按需擇崗,從而增強其立足社會的生存能力。
4.滲透職業道德教育,提高會計職業素養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一個人的“德”比“才”更重要,一個人縱使再有能力,但沒有道德,那也是不可取的,尤其是在會計這個特殊的行業。朱镕基同志曾題詞:“誠信為本,操守為重,堅持原則,不做假賬?!边@充分體現了會計人員應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職業道德教育是會計專業課程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但僅僅安排一門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課程是遠遠不夠的,還應在專業課程教學中體現職業道德教育,換言之就是將職業道德教育滲透到平時的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在教學工作中,從思想上要時刻提醒學生仔細謹慎,在行動上要嚴格要求學生按照正確的差錯更正法改正平時作業中的錯誤,從而培養學生認真細致的工作作風。
總之,中職學制模式由“2+1”轉變為“2.5+0.5”,學制的改革對會計專業的課程設置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們必須打破原來學科體系的課程設置,以職業能力為依據,“寬基礎、重實用”為理念,通過優化合理的課程設置,使學生成為一個進修有基礎、求職有技能、創業有潛力的實用型技能型人才。這樣,中職會計專業才能有自己的特色,才能為培養適應地方性需求的人才做一份貢獻。
參考文獻
[1]林永森.中職會計課程教學改革的路徑選擇[J].當代職業教育,2012(4)
[2]郭姝彤.中職會計專業教學體系改革的研究[J].科教導刊(中旬刊),2011(11)
[3]張鶴萍.把脈我國職業教育培養目標[J].職教通訊,2010(9)
[4]鄒永忠、謝新明.以就業為導向的中等職業學校課程設置模式探討[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6(34)
[5]楊璐銓.中等職業教育“雙證書”制課程體系的構建[J].職業教育研究,2009(10)
〔責任編輯:李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