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人類已經進入信息時代,網絡對徘徊在人生的十字路口的中職生具有很大的誘惑和影響。正確引導中職生上網是不可忽視的工作。本文對如何引導中等職校學生利用網絡提出了可操作性的方法與同行商榷。
一 網絡對學生的影響
1.對身心健康的影響
中職生正處在情感體驗的高峰階段,判斷事物往往情感色彩太濃,分不清主次。看問題片面、主觀、偏激;心理發展滯后;性意識開始覺醒,對異性表現出極大的興趣,心理動蕩,而身體已經發育成熟。這時網絡的神奇魅力,卷起的旋渦使他們無法逃避。由于網絡上新鮮事物層出不窮,迎合了學生的好奇心理,因而會產生巨大而持久的吸引力,會導致對網絡的極度迷戀,產生網絡強迫癥,欲罷不能,出現網絡成癮或沉迷現象。
2.對認知結構的影響
認知結構指在感知理解客觀現實的基礎上,在頭腦中形成的一種心理結構,是個人的全部知識的內容和組織。認知結構的理論認為學習過程就是認知結構不斷變化和重新組織的過程,其中,環境和學習者的個體特征是兩個決定性因素。中職生思想活躍,當他們翱翔在網絡世界里時,以自主的方式,開拓自己的活動領域,不斷地獲得新知,并把書本知識在自己頭腦中再現。這個環境為中職生提供了豐富、良好的多重刺激是促使認知結構完善和發生變化的根本條件。他們的認知結構就可以在外在刺激和學習者個體特征相結合的情況下進行具有漸進和累積性的自我建構。但是,由于中職生的人生觀、價值觀尚未形成,政治思想、道德品質尚未成熟。當網絡傳來西方國家的一些觀念與他們頭腦中的中國傳統文化觀念形成沖突時,容易導致價值觀的傾斜、認知結構的偏移。
3.對學習效果的影響
中職生沉迷于網絡必然影響學生對生活、學習、生存等基本技能的掌握,變得性情孤僻,在人際交往方面有障礙,經常上網的孩子視力容易下降。中職學生同樣處在長身體時期,長時間上網導致睡眠不足,上課時昏昏欲睡,無法認真聽課;即便身在課堂,心思也在網絡中,無法集中注意力;對中職生來說還有一個更可怕的影響,中職生與普高生最顯著的區別是以技能學習為主,在實踐性很強的技能訓練中往往因注意力難以集中,無法掌握操作要領,在有些崗位,可能因此被奪去生命。因此,沉迷于網絡對學習效果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
教育工作者只有認識和研究網絡的特點,轉變觀念,規范它的發展,因勢利導,建章立制,努力建立一個現代化的教育信息平臺,才能充分運用網絡這個媒體,實現教育目標。
二 正確引導學生使用網絡
1.全面分析,因勢利導
學生上網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排解無聊的需要(消磨時間)。學生進入職校后,掙脫了應試教育的枷鎖,學習壓力驟然減少,無所事事,充沛的精力無處發泄。二是游戲娛樂的需要。部分中等職校學生是應試教育的犧牲者,在以前的學習中受壓抑太久,遭遇了太多的冷眼,到職校似乎要彌補逝去的玩樂時光,放松自己。有些學生沉迷上網就是因為迷戀游戲而一發不可收拾的,學生薄弱的意志力很難阻擋游戲的誘惑。三是求知的需要,并不是所有上網全是為了無聊,有通過網絡收看新聞、了解時事、查閱資料等還有一個原因不得不提,那就是學校對學生的吸引力不夠。古板的教學方法,陳舊的教學內容,照本宣科的教師是導致學生逃課的重要原因。
2.制作個性化主頁和優秀課件
倡導職校班主任制作優秀的課件和個人網頁,營造一個生動、活潑的網絡學習氛圍。
這里所說的課件,絕不僅僅是充斥網絡的利用演示文稿或Flash制作的把原來的電教設備的簡單相加。理想的課件應該是運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基于網頁型課件。
因為對于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培養來說,網絡具有以下四種寶貴特性:可作為獲取、分析、加工、利用和評價信息的豐富資源,從而對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十分有利;可提供便于觀察、設計和參與實際操作的仿真實驗條件,從而對學生主動建構知識十分有利;可充當會話、討論、協作交流和思想溝通的理想媒體,從而對培育學生的合作精神、高尚情操與健全人格十分有利;可創設與客觀世界類似的便于感知、體驗和問題求解的真實情境,從而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與創新能力。
三 對網絡利弊的權衡
網絡讓中學生接觸到了多元的世界文化,接觸到開放意識、效率意識、競爭意識、平等意識和全球眼光;他們通過閱讀網上大量的超文本信息,潛移默化地學習了現代的發散性思維方法,懂得在處理復雜事物時必須考慮它與周圍事物的種種聯系,從而改變傳統線性思維固有的死板和狹隘。網絡還使中職學生對世界的認識大大超出他們所能直接體驗的生存世界。
網絡同其他事物一樣,除了有利的一面,也給一些中職學生帶來困擾,如網絡容易使少數自控力較差的中職學生上癮、間接和符號化的交往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同他人面對面的交往機會和愿望、網絡高技術容易使有的中職學生對網絡技術產生過度崇拜等。
調查認為,因特網的發展使對中學生的教育工作呈現新的特點,學校教育應該是網上育人與網下育人相結合,以促進中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只有正確引導學生對網絡使用的心理,才能達到網絡存在的正確意義。
〔責任編輯:肖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