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雪峰
(吉林農業大學人文學院,吉林長春130118)
中國社會工作教育協會會長王思斌說:“發展專業社會工作,走社會工作職業化、專業化之路是我國社會工作發展的必然選擇。而本土化則是其職業化、專業化的必經之路。”介入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解決為社會工作本土化提供了實踐的舞臺,由于父母長年不在身邊,“隔輩教育”的缺陷致使留守兒童普遍出現厭學情緒,不求上進,生活散漫。可見,留守兒童的教育缺失已成為較為突出的社會問題之一。
2012年,筆者參與了“關愛留守兒童助力健康成長”的社會公益活動,與某貧困村村委會及村小學建立了良好的互動關系,并與當地百余名留守兒童有了近距離的接觸,了解了他們不盡人意的生存現狀和學習狀態,這為個案社會工作介入研究提供了較好的素材。在對該貧困村100名留守兒童進行問卷調查后總結發現:有過失、說謊、偷竊、攻擊以及破壞行為的,分別占 55.6%、37.2%、9.4%、28.6%和 41.3%。
父母家庭教育和情感呵護的缺失,臨時監護人又無法認真行使監護權,導致留守兒童受到意外傷害的事件時有發生,孩子的生存狀況存在諸多隱憂。溺水、觸電、打斗等意外傷亡事件時有發生,甚至出現被拐賣、被侵犯的惡性案件。在此背景下,社會工作者運用專業社會工作方法及時介入研究非常必要。
SWOT分析是參與式研究的主要方法之一,通過對解決留守兒童教育缺失問題相關措施的SWOT分析,可以清晰地了解到解決留守兒童教育缺失諸多措施的優勢、劣勢、機遇和風險,進而在實施這些措施的過程中可以很好地發揮各自的優勢,同時規避各自的不足。
為了較好地解決留守兒童的教育缺失問題采取了四項基本措施,通過優勢、劣勢、機遇和風險的對比,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各自的優勢和不足,對于較好地解決留守兒童教育缺失問題起到了很大作用。(如表1)
表1 解決留守兒童教育缺失問題的SWOT分析
作為參與式研究的主要方法之一,問題樹以確立核心問題為樹干,原因為樹根,核心問題導致的后果為樹冠。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突出為核心問題,核心問題產生的原因包括家庭教育不完善、學校教育不健全、社會環境不理想等。教育問題突出不但直接影響留守兒童的種種負面行為,最終導致問題少年越來越多,甚至青年犯罪率不斷提升。(圖1)
圖1 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突出問題樹
按照問題樹的結構構建目標樹,其中的核心問題轉變為核心目標,核心目標下面為實現的手段,上面為目標實現后產生的結果。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得以緩解,需要完善家庭教育、健全學校教育、優化社會環境,多管齊下,讓留守兒童的心理和行為得以較好地矯正和完善,從而使得問題少年逐漸減少,最終使得青年犯罪率平穩下降。(圖2)
本文研究主要圍繞“當前留守兒童教育的突出問題”、“不同地區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差異”及“影響留守兒童教育的因素”等方面進行文獻分析,并以此為切入口形成研究假設,從而介入研究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最終促使留守兒童教育良性發展,具體研究路徑如圖3。
在某貧困村村委會和村小學的支持下,筆者順利地對100名留守兒童進行了問卷調查,掌握了第一手調查資料。根據對有效調查問卷的統計分析,由于父母疏于照顧,臨時監護人又因為種種原因無法負責任地行使監護權,導致大多數留守兒童存在說謊、厭學、自卑、孤僻、暴力、不求上進等情緒障礙問題,且成績普遍較差。
通過調查問卷和實地走訪,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存在許多普遍性的問題:
從心理上看,大多數留守兒童由于缺乏來自父母和社會的關愛,長期生活在一個較為封閉的圈子里,自然而然便產生了心理障礙和性格缺陷,表現出行為怪異、木訥、不合群等異常,而且自我防范意識較差,長此以往很容易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
從生活上看,(外)祖父母或其他親戚成了留守兒童的主要監護人,他們多出自貧困家庭,父母在外打工的工資不高,給孩子的生活費自然就少,零用錢幾乎沒有;
圖2 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緩解目標樹
從道德上看,許多留守兒童純樸善良、誠實本分,能夠做到吃苦耐勞,生活自理能力比較強,適應社會的能力也較普通家庭的孩子要強;
從學習上看,大多數留守兒童學習努力,渴望學到更多的知識,但成績并不理想。留守兒童父母長期在外打工,無法有效管理留守兒童的生活與學習,臨時監護人多文化水平低下,不重視孩子學習;學校教育投入不夠,教師文化水平不高,無法解決教學中更深層次的問題。
根據對該村留守兒童在心理、生活、道德和學習等方面的預估,制定了幫助案主的實施計劃,具體如下:實行“異地網絡互動”介入行動;設立“家長學習課堂”;成立“留守兒童幸福之家”;打造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氛圍;設立心理咨詢室及“真心話”信箱;開展“互幫互助結對子”活動。
1.實行“異地網絡互動”介入行動
信息的飛速發展使得網絡已深入到生活中的各個角落,天南海北的人通過網絡互動和交流可以很好地實現對案主的行為關注和問題解決。通過兩地網絡和視頻聊天,可以時時掌握留守兒童的生活變化和學習進展,并根據細枝末節的變化來對留守兒童的問題進行點對點的疏導和解決,關注他們的心靈成長,全方位幫助他們健康、快樂地成長。
2.設立“家長學習課堂”
家長是孩子教育問題的關鍵因素,充分發揮家長的教育積極性對于矯正留守兒童不良行為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通過“家長學習課堂”以講課、測試、交流等方式與家長們進行有效的溝通和交流,強化他們對于留守兒童教育的責任感,促使他們經常與留守兒童進行情感交流,豐富家庭教育內容,完善家庭教育體系。
3.成立“留守兒童幸福之家”
圖3 留守兒童參與式研究路徑
村委會或村小根據實際情況設立“留守兒童幸福之家”,讓留守兒童在“幸福之家”中找到關愛和歸屬感,建立留守兒童的管理檔案,詳細記錄每個留守兒童面臨的實際問題和行為異常,通過組織各類參與性強的團體活動來樹立留守兒童的團體意識、自信心和自制力,如文藝表演、歌詠比賽、體育比賽等,促使他們彼此結成知心朋友,并在團體生活中找到自身價值。
4.打造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氛圍
校園文化生活是規范留守兒童行為、鍛煉留守兒童能力的良好方式和渠道,因此應該通過校園文化生活來開拓他們的視野、肯定他們的思想、鼓勵他們的創新。與此同時,積極采用辦黑板報、發宣傳單、播放有教育意義的VCR等多種形式引導留守兒童養成文明習慣,豐富學生課余文化生活,增加他們的學習熱情和生活情趣。
5.設立心理咨詢室及“真心話”信箱
留守兒童的異常行為多源自心理的扭曲,村小學應設立“心理咨詢室”,聘請專業的心理咨詢師,定期與留守兒童進行一對一交流、溝通,了解他們的情感訴求,緩解他們的心理壓力,矯正他們的偏執行為;同時在校園中懸掛“真心話”信箱,鼓勵留守兒童把自己的所思所想形成文字投入“真心話”信箱,根據孩子們反映的心理問題及時進行心理疏導和矯正,讓留守兒童都能擁有較為健康的心理。
6.開展“互幫互助結對子”活動
讓留守兒童與城市孩子結成“互幫互助對子”,定期開展城市孩子與農村留守兒童互幫互助活動,城市孩子接受的好的文化教育可以與留守兒童共同分享,城市孩子好的思想和行為可以很好地影響留守兒童的思想和行為,形成良好的效仿作用,促使留守兒童開拓視野、矯正行為。通過開展“互幫互助結對子”活動讓留守兒童充分感受到他人的關愛,感受到來自社會大家庭的溫暖。
通過此次參與式介入行動,采取的幫助案主的計劃和方案得到了有效的運用和執行,基本實現了預期目標,所接觸的留守兒童的種種問題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緩解和解決,促使這些留守兒童重新認識自我、肯定自我,樹立積極向上的學習熱情和生活信心。
然而,由于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牽涉面廣、牽涉群體龐大,因此還有很多現實的問題一時無法得到圓滿解決,需要更大的社會群體運用更有效的方法和更長的時間加以根本性的解決。
由于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涉及面廣,涉及人群多,因此此次介入研究解決留守兒童教育問題對于方方面面來說都有莫大的益處:
對于留守兒童本身,有利于他們健康地生活,快樂地學習,樹立科學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
對于留守兒童父母,有效地解決了因為家庭教育的缺失給孩子身心帶來的負面影響,促使他們更加重視孩子的早期教育,重視孩子身心的健康發展。
對于學校來說,促使學校更多地關注留守兒童的成長問題,激發學校下大力氣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的發展的優秀學生。
對于社會來說,有效減少問題兒童的出現,降低少年犯罪率,優化社會環境,促進社會和諧發展。
[1]孫雪原.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社會工作介入[D].長春吉林大學,2012.
[2]王章華,戴利朝.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與社會工作介入[J].少年兒童研究》,2009(16).
[3]王秀章,李揚.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調查與思考——以江西省上饒市鉛山縣太源畬族鄉為例[J].上饒師范學院學報,2010(1).
[4]李娜.淺析農村留守兒童教育[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