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穎



2013年11月22日凌晨3時許,青島經濟技術開發區中石化原油輸送管道發生原油泄漏。10時30分左右,在搶修過程中發生爆炸,爆炸波及青島市麗東化工廠部分設施。此次事故共造成62人遇難。
事故發生后,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立即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山東省和有關方面組織力量,及時排除險情,千方百計搜救失蹤、受傷人員,并查明事故原因,總結事故教訓,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強化安全生產措施,堅決杜絕此類事故。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作出批示,要求全力搜救失蹤受傷人員,深入排查控制危險源,妥善做好各項善后工作,加強檢查督查,嚴格落實安全生產責任。
隨著調查的深入、新聞媒體的不斷報道,越來越多的線索呈現在公眾的面前:“輸油管道與城市排水管網規劃布置不合理”“安全生產責任不落實,對輸油管道疏于管理,造成原油泄漏”“泄漏后的應急處置不當,未按規定采取設置警戒區、封閉道路、通知疏散人員等預防性措施”……在突發的事故背后,暴露出了種種安全隱患。
輸油管道泄漏爆炸
《北京青年報》的記者還原了從輸油管道泄漏到爆炸事故發生前的7個小時。
附近的環衛工人趙春霞天沒亮就出了門,掃完地,借著燈光看到,掃帚頭已經被染成了黑色,而且能聞到一種“有點像柴油”的氣味。“那個味道很濃,往回走的時候,感覺整條街都有那股氣味。”
6點多,警戒線從齋堂島街與秦皇島路的交匯口,一直拉到與劉公島路的交匯口,封閉了近600 m的范圍,包括麗東化工、益和電氣等企業。益和電氣的工人孫亮到廠區已經是早晨7點30分,他沒有繞行北門,而是從警戒線里穿行。短短的100m路程他看到了平生未見的景象:路邊一些下水口里好像往外溢出石油,黑乎乎的,沿著兩側往海邊的方向淌。此時,秦皇島路與齋堂島路的交匯口附近已經聚集了很多工程車輛,還有2輛消防車,一臺小型的挖掘機也剛剛到場。
10時30分許,爆炸好像來得毫無征兆。當時,52歲的孫世仁正和6個工友在麗東化工廠一間辦公室等著結算工錢。“10點多我們進廠,大概半小時后,眼前猛地炸起來!”孫世仁形容爆炸“一條線似的”延伸,辦公室的屋頂被掀開,他和工友被氣浪掀倒在地。“‘砰砰砰跟放大炮似的,爆炸后到處都是煙,我們被埋在土里,我昏倒了。”幾分鐘后孫世仁把自己“刨”了出來,逃了出去。
根據《京華時報》的記者報道,爆炸發生后不久,事發地點附近的所有企業停電,各家公司相繼疏散員工,“麗東化工廠附近的廠房玻璃全都震碎了,地面被炸出深坑。”現場目擊者稱,爆炸發生后,現場周圍彌漫著類似汽油燃燒的味道。爆炸致使道路拱起斷裂,很多車輛被炸得四腳朝天翻倒在路邊,還有的車直接被炸成兩段,路面被炸開,變成了河道。不少市民因爆炸受到驚嚇四處奔逃。
附近居民稱,事發后不久,公安、消防、急救、管線搶修人員等多路救援人員相繼趕至現場,事發現場隨之被封鎖不得進入,附近一所中學的學生被緊急疏散。
根據新華網記者的報道,事故現場指揮部2013年11月23日核實,在11月22日發生的事故中,共有5515m排水暗渠遭爆炸沖擊。事故導致黃島區秦皇島路、劉公島路、齋堂島路、長興島街、唐島路、舟山島街等多條市政道路不同程度損毀,排水、燃氣、供水、供熱等多條管線受損。
事故緣何發生
事故發生后,國務院立即成立了事故調查組,由國家安全監管總局、監察部、公安部、環保部、國資委、全國總工會、山東省政府及其部門有關負責人組成,并下設技術組、管理組、綜合組,邀請最高人民檢察院派員參加調查。
2013年11月25日,國務院事故調查組在青島召開全體會議。國務院事故調查組組長、國家安監總局局長楊棟梁將事故暴露出的突出問題總結為:“輸油管道與城市排水管網規劃布置不合理;安全生產責任不落實,對輸油管道疏于管理,造成原油泄漏;泄漏后的應急處置不當,未按規定采取設置警戒區、封閉道路、通知疏散人員等預防性措施。這是一起十分嚴重的責任事故。”
在會上,楊棟梁連發15問,抽絲剝繭,直指問題核心:“為什么會發生泄漏?泄漏的原因是什么?直接原因是什么?管理上的原因又是什么?為什么泄漏的原油會進入市政排水涵道?是規劃的問題還是設計的問題?是技術上的問題還是管理上的問題?是企業的問題還是政府的問題?為什么泄漏以后沒有采取安全防范措施?為什么不警戒?為什么不封路?為什么不疏散群眾?為什么不通知群眾?為什么引起爆炸?爆炸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隨后,媒體的報道陸續涌現,從不同的渠道,探討輸油管道泄漏爆炸事故可能的原因。
此前青島曾通報稱,爆炸的初步原因是泄漏進入市政管網的輕質原油閃爆導致。中石化新聞發言人呂大鵬11月24日表示,爆炸事故發生在排水暗渠,而非輸油管道。
據網易財經報道,一位國有石油企業管道設計與規劃專家表示,輸油管道和排污系統明明是兩條管道,建設過程中應該有一定的距離要求,為什么最終會串連到一起,并導致原油泄漏后進入排污暗渠?這個目前官方還沒有更詳細的細節披露。
網易財經的報道中,還援引了專家的介紹:國際上管網建設一直有“先來后到”的原則,如果輸油管線是建設在先,那么后續的城市管網系統就應該避開,但是根據這次事故后的媒體報道,顯然當地的地下管網建設是混亂的。
2013年11月23日,據中國石化新聞辦公室官方微博“石化實說”稱,“經過認真核實,22日的黃島爆炸事件中,原油泄漏的管道是東黃復線,管徑711mm,1986年7月投產 ,管道長248.52km ,年輸油1000萬t。”而非此前報道的“黃濰輸油管道”。
東黃復線于1986年7月建成投產,原設計管道起自山東省東營市,途徑廣饒縣、壽光市、濰坊市、昌邑市、高密市、膠州市,終到青島市黃島區黃島油庫,管線長度248.5km,設計最大輸油量為每年1000萬t。endprint
事實上,在多年前,中石化就意識到東黃復線存在的隱患,并對部分管段進行改造。2007年的公開報道稱,東黃復線管道日常維護困難,存在停用可能。
之后,中石化管道儲運分公司也曾在2011年9月和2012年9月發布《中國石化股份有限公司東黃(復)線、東臨線隱患整治工程環境信息公告》,稱“原本管線所處的郊區現在變為繁華城區,建筑物眾多,人口密集,部分管道陸續被占壓,導致管道無法搶、維修,即使一些沒有占壓的建筑物也離管道較近,無法進行管道防腐層大修。”
此外,《新京報》發表了題為《青島原油泄漏有沒有及時疏散民眾?》的評論,質疑在長達7個多小時的時間里,企業乃至地方政府似乎只忙于處置漏油,未看到疏散民眾的預警,從新聞中也看到,許多民眾對于突如其來的災難,毫無防備。
檢視媒體事后發布的事故時間表,可以清楚看到“上午10時30分左右,黃島區海河路和齋堂島路交匯處起火”之后,時間排列比較緊湊,各項應急處置行動亦緊張有序。不過,在凌晨3時管線破裂之后,直到起火,則中間只有一項內容,那就是“約3時15分,關閉輸油。”
也就是說,根據已公開的信息,從凌晨3時事發,到上午10時30分,在長達7個多小時的時間里,企業乃至地方政府似乎只是忙于處置漏油,并未看到其他任何疏散民眾的預警。從新聞報道中也看到,許多民眾對于突如其來的災難,毫無防備,這或許是此次事故傷亡如此巨大的原因所在。
防止類似事故發生
2013年11月25日,事故調查組在青島召開全體會議。調查組組長、國家安全監管總局局長楊棟梁傳達了習近平總書記現場重要講話精神,強調各地區、各部門和各單位要認真學習領會貫徹,堅持把人的生命放在首位,以對黨和人民高度負責的精神,制定和落實加強安全生產工作的硬措施。要深刻汲取事故血的教訓,嚴格執行《石油天然氣管道保護法》等法律法規,立即在全國范圍內開展以油氣管道、城市管網等為重點的生產安全和公共安全專項整治。
國務院事故調查組副組長、國家安全監管總局副局長孫華山率隊多次赴事故現場、主持召開會議,指導開展事故搶險救援,加快推進事故調查工作。針對事故調查工作,他提出6點要求:一是要認真貫徹落實中央領導同志重要指示要求。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等中央領導同志批示講話精神,按照國務院事故調查組的工作部署,高質高效地開展工作。二是要牢牢把握基本原則和總體要求。把“四不放過”及“科學嚴謹、依法依規、實事求是、注重實效”的原則貫穿全過程,得出一個經得起歷史檢驗的結論,交出一份合格的調查報告。三是要明晰主要任務。查明事故經過、原因和性質,核清人員傷亡和直接經濟損失,認定責任單位和責任人員,提出處理建議和防范措施。四是要深查細究事故技術環節。充分發揮專家作用,不斷梳理思路,緊緊圍繞重點和切入點,充分論證,反復推敲,客觀公正地作出判定。五是要加強管理原因調查問責。既要查明企業主體責任落實情況,又要查明地方政府及部門監管責任落實情況,做到依法依規、追責到位。六是要強化統籌協調與紀律要求。各工作小組要加強團結協作,有關單位要積極配合,嚴格執行中央“八項規定”,做到廉潔自律。他強調,這起事故涉及面廣、影響力大,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社會和媒體高度關注,群眾期望要求高,調查組全體成員要以高度的責任感、緊迫感和使命感,扎實做好事故調查工作,讓更多的政府、企業和單位接受教訓。
截至2013年12月15日,國務院“11·22”中石化東黃輸油管道泄漏爆炸特別重大事故調查組,仍在對事故的直接原因進行深入調查中。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