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洪志
【摘 要】教學質量貫穿職業院校人才培養的生命線,是衡量職業院校辦學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重要指標。 隨著我國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步伐不斷深入,工學結合、校企合作、集團化辦學的教學模式不斷創新,原有的評價體系已不能完全滿足現代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教學質量評價需求,因此本文就探索新形勢下的教學質量評價體系構建展開探討。
【關鍵詞】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教學質量;評價體系
我國職業教育發展已完成由粗放型、探索型向內涵提升的轉型階段,隨著示范院校、骨干校等建設項目的進一步實施,以工學結合、校企合作、集團化辦學為核心的人才培養模式已得到職業教育界的廣泛認可。但由于我國職業教育發展起步較晚,職業院校的內部教學質量監控體系還不健全,外部質量保障制度不完善,現有的教學質量保障制度受到傳統學科教育的束縛等儲多因素,職業院校在全面實施新的人才培養模式過程中對傳統的教學質量保障體系形成了較大的沖擊。在校企合作的背景下,如何構建一套適用于工學結合理念的教學質量管理、運行、監控和評價系統,創新和構建一個基于校企合作的工學結合教學質量評價體系,是職業教育發展到內涵提升階段必須面對的問題,也是提高教育教學質量,進一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必須破解的首要問題。
一、現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評價體系存在的幾點問題
(一)職業教育評價的結論權威性認可度不足
目前的職業教育評估中,存在社會參與面不廣,尤其是缺乏用人單位的參與,評價指標與實際業務能力需求結合不緊密等現象,造成評價的結論不被社會重視和認可。缺乏權威性,企業選拔人才缺乏公認的標準和原則,不利于教學質量評價體系的系統性協調發展,從而影響職業教育的可持續發展。
(二)形式單一,評價主體缺乏多元化
一般情況下,職業教育的評價形式過于單一,缺乏社會、行業和企業的評價,學校作為教學質量評價的唯一主體,以督導、教師和學生構成評價主體,忽視了評價主體多元化,內容相對空泛,與行業企業發展、人才需求狀況不適應,培養的學生無法適應社會,不利于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進一步提高,大大的阻礙了職業教育內涵提升。
(三)校企雙方評價銜接不緊密
許多企業在招聘過程中不太看重學生的學業成績,而是使用一套自訂的標準考察學生的能力,學校評定的學生學業成績對企業而言幾乎形同虛設,只重視學生的基本職業素質和個人個性特點,校企雙方缺乏必要的溝通和合作,在人才選拔和錄用上造成誤區,不利于校企合作、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發展和進一步提升。
以上問題,已成為影響職業教育發展,深化人才培養體制改革的主要矛盾,因此,構建適應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發展的教學質量評價體系已迫在眉睫,以確保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
二、基于校企合作的工學結合教學質量評價體系的構建思路
教學質量評價體系主要由評價原則、評價主體、評價內容三方面要素構成,評價體系構建要達到三位一體、緊密結合、共融共通的基本要求,以滿足現代職業教育進一步發展的需要。
(一)評價原則
評價體系要在遵循導向性、可操作性、動態性的基本原則上突出職業教育的特點,從而更好的促進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是滿足“零距離”的就業需求,因此評價指標體系要以就業為導向,以市場對人才的需求和對人才培養質量的標準為評價依據,以用人單位對學校滿足市場需求的程度及對畢業生的滿意度實施評價。評價體系要以職業教育的客觀規律為依據,結合職業院校的教學特點,多元化評價主體,客觀選取評價內容,科學合理制定評價指標,能準確反映評價對象的效果和真實水平。運行過程中分工明確、要求具體、實施簡單,能夠被評價主體理解和接受,并能夠有效完成達到預期效果。伴隨著市場對人才的需求的不斷變化,教學質量的評價理念也必須根據內外部條件和因素的變化不斷地調整與完善,實現評價主體、評價內容、評價方法等的動態發展,使評價體系與客觀實際相符,及時反映人才培養與市場需求的契合度。職業教育職業性和時代性等特性鮮明,教學實施過程中要注重人才培養目標和掌握技能要滿足社會市場的需要。因此,職業教育質量評價應更注重用人單位、行業企業等社會力量對職業能力的評價,更貼近市場,更適應企業對人才的要求。
(二)評價主體
政府作為學校的舉辦者和管理者,通常也作為教學質量評價的第一主體,政府對職業院校開展的人才培養水平工作評估等各項評估措施就是對職業院校教學質量進行外部評價的表現。但學生作為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質量的主要體現者,要滿足社會和用人單位需要接受用人單位考核,因此評價主體的確立要突出職業教育評價特點,以企業、社會、學生個人等多方構成,以此提高人才培養和社會需求的契合度。
(三)評價內容
評價內容的選擇要貫穿整個教學實施過程,重點在于實踐教學環節和學生生產實習階段,即在企業參與下的教學輸入、運行和輸出過程。在校企合作的大背景下,在工學結合模式得到了進一步發展,職業院校的教學過程也逐漸由學校課堂延伸到企業生產一線,所以企業應進一步配合院校開展調研、專業論證分析、人才培養目標確立等工作,從崗位能力出發,依據生產實際需要,以具體工作情境為導向,對教學內容、教學組織、教學方法與手段等方面進行評價,檢驗教師的教學內容是否適合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教學組織形式是否圍繞工作過程或項目導向實施等,在學校和企業的角度建立不同的評價標準,學校主要對學生的專業知識掌握和運用能力進行評價,企業著重對學生的職業技能、實踐操作能力、職業素質、工作創新能力等綜合素質進行評價。
總之,深入開展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有利于提高企業參與教學質量評價的積性,通過全程參與幫助企業找到參與教學的契合點,充分發揮教學質量評價的過程管理、實施監控、及時反饋的功能,完善調整職業院校的人才培養目標和培養方案,保證課程設置、教學內容與市場契合,實現人才培養素質與社會需求的無縫對接。
參考文獻:
[1] 胡平波,甘國華.高校教學質量評價指標體系的建設[J].教育學術月刊,2009〔12〕
[2] 公昆.工學交替教學模式下教學評價方式初探[J].中國成人教育,2009〔3〕
[3] 劉紫婷.對校企合作\工學結合運行機制及體系建設的思考[J].河南教育?中旬刊,2009〔12〕
[4] 胡偉光.對高職工學結合校企合作辦學模式的思考[J].職業教育,2006〔5〕
[5]朱曉杰,張凱.保定科技職業學院教學質量監控體系建設的實踐與思考 [J].群文天地,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