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敏瓊
【摘 要】現今我國農村文化建設雖然取得了諸多成就,但還存在諸多制約發展的難點問題,需要切實轉變基層管理者的思想觀念,經濟文化兩手抓;完善農村文化管理機制,保障農村文化建設有序推進;厘清政府主導的內涵,激發農村文化發展活力。
【關鍵詞】農村;文化建設;難點;出路
文化是人類經濟、政治、社會、生態建設活動的精神凝練,具有“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的作用。發展農村文化、建設農村文化,有利于培育社會主義新型農民,有助于統籌城鄉發展,更有利于建設“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然而,當前我國農村文化建設雖然取得了諸多成就,但仍存在不少制約發展的難點問題,這些難點問題不予以破解,不僅影響農村的經濟建設,而且影響整個新農村建設,從更深層次上看則會影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一、我國農村文化建設快速發展
在政府主導下,我國農村文化建設取得顯著成效。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基本實現,農村電影放映工程、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和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活動等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文化建設的物質基礎有了很大改觀,農村圖書館、文化站、農家書屋等得到良好發展,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構建穩步推進;數字化、信息化、網絡化的文化建設開始向農村普及,農民群眾看電視、聽廣播、讀書看報等基本文化生活得到一定程度滿足。
二、我國農村文化建設存在的難點問題
(一)農村出現“空巢”“空殼”現象,文化建設缺乏人力資源保障。
其一,迫于經濟壓力以及城市發展對勞動力的需求旺盛,農村特別是邊遠農村大批青壯年外出進城務工,而且由于城市對他們的發展機會更多,成功的幾率更大,那些有一定文化知識、掌握一些技能的年輕人,受城市文化的熏陶,更愿意留在城市。因此,留守在廣大農村的則是是一些老人和兒童,甚至出現“空巢”現象,這種現象帶來的后果是農村文化建設缺乏有生力量,得不到人力資源的有效支撐,農村基層文化隊伍逐步老化。其二,城鎮化快速推進,一些農村開始整村制地轉向城鎮化,失地農民開始進入工廠或者從事服務業等,出現“空殼”現象,那些農村文化賴以發展的、具有農村特色的優秀傳統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等的傳承與保護,出現后繼無人的境地,有的甚至到了瀕臨消失的地步。
(二)文化資源配置不均,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有待提升。
由于我國二元結構導致農村和城市在包括文化資源在內的資源配置極其不合理,主要表現在有限的資金大部分投向了城市,文化隊伍建設主要集中在城市并且所開展的活動和服務對象也以城市居民為主,圖書館、文化站、美術館等也集中在城市。文化內容的供給方面,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農村仍然大大滯后于城市,都還不能很好滿足農民群眾多方面、多層次、多樣化的精神文化需求,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特別是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遠沒達到,農民文化的享有權、參與權、發展權等的實現有待時日。此外,受其影響,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不完善,與城市公共文化設施相比,農村的公共文化設施卻日益衰敗,特別是一些健康、文明的公共文化形式更是走向式微。城市文化的吸引力越發強大,農村文化永遠是城市文化盲目的追隨者和模仿者,加之農村文化發展滯后于農村經濟發展,農村文化始終處于現代都市文化的邊緣,邊緣化日趨嚴重。
(三)管理體制存在弊端,重經濟建設,輕文化建設的思想依然存在。
一方面,從我國的文化部門設置看,與文化發展相關的有文化行政管理部門、文物管理部門以及廣電新聞、體育、科技、旅游等行政管理部門,如果需要資金投入還涉及發展改革部門、財政管理部門等等。這種條塊分割的文化管理體制,各部門都想出政績,使得有限的資源沒有有效集中,有的則形成重復建設,例如文化部門的圖書館搞圖書下鄉和農家書屋建設,新聞出版部門也搞。如此,造成資源浪費,形不成合力。另一方面,由于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管理部門特別是農村縣鄉等基層管理部門,在新農村建設中普遍存在重物質文明建設、輕精神文明建設和重提高農村生產力、輕提升農村文化力等問題,對文化“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的作用理解不深。由于受經濟發展的壓力,這種重經濟建設、輕文化建設的行為一時難以改變。
三、我國農村文化建設的出路
(一)切實轉變基層管理者的思想觀念,經濟文化兩手抓。
人的思想意識往往決定人的行為。就農村文化建設而言,關鍵在基層領導怎么想、怎么看、怎么做,思想意識不轉變、對文化的重要作用認識不提高、覺悟不提高,建設農村文化、發展農村文化只能是紙上談兵,落實不到實處;嘴上說重要,行動不落實,認識不轉變,啥都是白搭。因此,在思想意識上,要認識到“讓人民享有健康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只有經濟發展,沒有豐富的精神文化,就不是小康社會;只有城市文化發展,沒有農村文化建設,也建成不了小康社會;只有“生產發展、生活寬裕”,而沒有“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也不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目標。在行動上,要堅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兩手抓,也就是經濟要抓,文化也要抓,兩手都要硬,努力將黨的文化發展方針落到實處,克服只重視農村經濟建設,而忽視農村文化建設的行為。
(二)完善農村文化管理機制,保障農村文化建設有序推進。
一是要推進城鄉文化發展一體化的運行機制。城鄉二元結構是導致文化資源配置不均制約農村文化發展的主要障礙。因此,要平衡城鄉文化資源配置,將包括資金在內的更多的資源引向農村、向農村傾斜,以城市文化發展促進農村文化發展,以城市文化發展帶動農村文化發展,以農村優秀傳統文化豐富城市居民文化生活,同時大力推進城市文化下鄉、科技下鄉、人才下鄉,形成城鄉文化互惠、城鄉一體發展的新型關系,讓廣大農民平等參與現代化進程、共同分享現代化成果,進而保障廣大農民文化的享有權、參與權、發展權,實現文化的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二是要統籌協調文化管理部門的關系,形成文化發展合力,避免各部門溝通不暢,造成資金浪費以及各管其事,又各不管事的現象。市、縣、鄉等政府部門可設置相應的統籌機構。至于國家層面,鑒于文化是國家軟實力的體現,也關乎整個國家的社會發展,建議設立更高層次的國家文化發展推進機構,協調文化、新聞廣電、體育以及發展改革、財政等部門,保障農村文化建設有序、有效推進。
(三)厘清政府主導的內涵,激發農村文化發展活力。
文化發展堅持政府主導,那么政府到底主導哪些方面?既然是主導,那么輔助的又是什么?厘清了這些也就為激發農村文化發展活力提供了廣闊空間。文化帶有公益性的部分如圖書館、博物館、美術館等應由政府主導規劃建設;城鄉一體化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由政府主導推進;文化管理制度建設、文化市場管理、文化資源保護等宏觀層面的由政府主導,推動政府部門由辦文化向管文化轉變,實行管人管事管資產管導向相統一。其他如演出團體、演出、展覽、文化技能培訓等等,可以由市場決定或者提供的,則可以由其他形式的社會組織提供,必要的情況下,政府可以購買相應的文化服務。如此,亦可推動農村文化產業發展,讓有志于農村建設的農民覺得回到農村開展文化服務,有發展空間,有發展潛力,有所作為,進而激發農村文化發展活力。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S].中國共產黨第十七屆中央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通過,2011-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