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穎 岳亞波 李燕 楊銘 薛燦
【摘 要】近年來,隨著高校的擴招,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問題越來越凸顯。雖然2014年研究生報名人數176萬人較2013年172萬人有小幅下降,但是自從2001年我國首次實施研究生擴招以來,考研熱已成為一股不可阻擋的社會潮流。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很多大學生把報考研究生當成了規避就業的理想選擇。
【關鍵詞】考研熱;就業;現狀;對策
“考研還是就業,這是一個問題”,是我們經常從大三的學生口中聽到的話語。越來越多的學生在畢業將即的時候會考慮是加入考研大部隊,還是踏入社會尋找工作,甚至很多學生從來就沒有想過去工作而是直接開始準備研究生的復習。隨著考研熱的興起,“考研熱”的負面影響也日益突出,如何理性面對考研,已成為當代大學生面對的一個重要問題。
一、考研現狀
考研自1992年以來便不斷地升溫,持久不衰,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加入考研大軍,成為了高考之后的又一次人生轉折,“據悉,2010年全國報考人數為140.6萬,報名人數較2009年相比,增長12.8%;2011年全國報考人數為151.1萬,報名人數較2010年相比,增長7.9%;2012年全國報考人數為165.6,報名人數較2011年相比,增長9.6%,”(注明出處,即參考文獻)2013年全國報考人數為176萬,比2012年增長6.3%。
四年數據的變化,不難發現考研人數每年都在增加,大學已不在是終極目標,它已經成為通往研究生考試的跳板,這種現象在各大高校十分普遍。
二、考研熱的原因
(一)社會對高層次人才需求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社會對高層次人才需求持續高漲,對于大學本科畢業生來說,如果不繼續深造不成為高素質、創造性專門人才,就不能滿足知識經濟對人才的需求,就會時刻有危機感和落伍感。大學生在社會的壓力下,義無反顧地投身于“考研”大軍,期望用高學歷的籌碼在激烈的就業競爭中謀求到一份較好的工作,以期獲得更好的發展。
(二)就業壓力
我國高等教育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的高速發展,人才的存量資源已大大增長。過去政府機關和國有大型企業是接收大學生的主要渠道。但近十年,政府機構大幅度精簡,事業單位和國有大中型企業減員增效,對畢業生的吸納量在不斷減少。再加上,從2000屆畢業生開始,由畢業派遣證改為畢業報到證。這無疑進一步將畢業生推向了市場,增加了就業難度。
此外,受全球經濟不景氣影響,如今人才接收單位的主力軍,私企也面臨諸多困難,他們在人才的選擇上條件也會更為苛刻,無疑增加了畢業生的就業壓力。
2013年699萬畢業生已讓就業變得十分困難,2014年的727萬畢業生讓今年的就業形式更加嚴峻。大學教育對人才的培養與市場對人才的需求脫節,部分專業的大學生在學校接受的知識廣泛但不精,多處于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境況,缺乏相應的社會實踐。學到的知識不能學以致用。一些學生希望以考研來延緩進入就業市場減輕就業的壓力。
(三)從眾心理
通過考研問卷得知,大一大二的學生對于是否考研還很迷惑,大三的學生在下半學期才決定是否考研。多數人對于是否考研持觀望心理,從眾心理較強:有些女寢室是整個宿舍要么考研,要么不考研;也有些是同學考研,自己沒什么打算也就跟著考研。從眾心理也是考研熱不可忽視的一個原因。
(四)不滿意本科專業或學校
有些學生高考發揮失常,或是填考志愿時出了問題,上的學校學的專業不是自己喜歡的,他們立志經過考研考上自己理想的名校,考研就像一顆燈塔給學生們方向。
(五)招聘單位看重高學歷
不可否認,在競爭激烈的人才市場上,高學歷往往能成為首次就業的“敲門磚”。此外還有部分用人單位普遍存在著“只看文憑不看水平”的用人觀念,用人單位對高學歷者不斷追捧他們鼓吹:“研究生多多益善,本科生等等看,??粕窟呎尽薄I鐣线@種學歷至上的用人風氣已經深深影響到“考研”者的心態,許多人不得不將“考研”進行到底。
三、考研調查結果及問題
(一)考研動機不純,過于功利化
許多大學生考研動機不純,僅僅把考研當作日后找工作,謀發展的一個工具,而非為了追求學問、增長知識,這使得考研過于功利化。我們團隊隊員在調查過程中發現,被調查的大學生中,有73%的大學生表示選擇考研的最主要目的是提高就業平臺,51%的同學考驗目的是獲得高文憑,而僅僅只有11%的同學是為了學到更多的知識。
(二)考驗熱使得“撞車”現象嚴重
許多大學生在選擇考研專業的時候,偏向于一些工作薪酬高、收益快的學科,而一些基礎學科卻遭到冷遇。在調查過程中,我們團隊成員發現,多數同學都偏向于選擇金融會計、計算機等應用類學科,而極少有同學選擇哲學或是基礎數學等長線專業作為考研專業,這不但使得熱門專業出現撞車現象,報名蜂擁而至,導致人才由于嚴重失衡而有所流失,使得人才資源大量浪費,不利于大學生們自身的發展和對未來的規劃,同時這種現象也未能提高我國研究生教育層次,導致許多研究生畢業后依然能力不強,還使得高校風氣受到了污染。
(三)對高校正常管理和教育有所影響
在備考過程中,許多大學生一味追求目的,僅僅為了考研而考研,在考研時期內甚至連日常上課都不去,這不但會影響自身文化素質的提高,“撿了芝麻丟了西瓜”,同時也影響了高校的管理,破壞了學校的規章制度,對高校本科教育的發展也有影響。
(四)考研過于盲目,跟風現象十分嚴重
我隊隊員在調查中發現,大學生考研十分的盲目,許多大學生是因為受周邊同學或者老師的影響而填報,而并非自身經過嚴謹慎重的考慮后而做出的決定,我們收回的調查問卷中顯示,55%的大學生對自己將要報考的考研專業了解不透徹,10%的大學生對自己將要報考的考研專業一點不了解,只有35%的同學經過仔細研究選擇適合自身的專業,對要報考的考研專業了解全面;48%的大學生們對自己考研具體目標方向都還不明確,15%的大學生對自己考研的具體目標方案完全無計劃,抱著走一步算一步的態度,而僅有37%的大學生做好了詳細考研計劃;在考研的流程方面,67%的同學表明只是了解一點,知道大概的流程,而只有31%的同學明確表明自己很清楚考驗的流程及其意義,甚至還有2%的同學表明完全不知道,只知道考研是一種考試。
(五)考研過程過于刻板,應試化現象嚴重
據調查,80%以上的考生都選擇報名考研輔導班,并且十分信任這些教育機構,把它們看作通往成功的捷徑,而這些輔導班的教育模式多為應試教育,單純追求高分,在教育過程中多為題海戰術,或是傳授一些應試技巧,而卻忽視了綜合素質的提高和實際能力的培養,這使得研究生即便能夠考上,自身綜合能力還是有所欠缺。同時大學生考研過度依賴與信任諸多考研機構,也為許多黑機構、不法分子犯罪提供了機會。
(六)考研熱使得研究生質量有所下降
由于現今的考研熱使得報名人數蜂擁,且諸多高校研究生招生規模也日益增大,而大部分的研究生們都是通過應試教育的方式考上的研究生,“考”、“研”脫節,重“考”不重“研”,使得部分研究生入學后心態浮躁,不專注于學業,專業思想淡漠,學習目的功利化、短期化,知識結構不扎實,且中國教育體制下高校都是“嚴進寬出” ,從而引起研究生質量下滑,很難做出高質量的科研成果。
四、應對考研熱的建議
(一)學生自身方面應充分認識自我、發展自我
大學生應該加強人生規劃,大學階段應該了解自己,知道自己是想找工作還是考研繼續深造,合理規劃,朝著自己的理想和目標奮進。一旦決定考研,要保持清醒的頭腦,正確對待考研熱,將個人發展與國家的需要相結合,在堅持學好本科基礎課程,有了扎實的基礎知識的前提下,清醒認識自己的個性與特長及能力,理性的參與考研,既不要盲目的追趕潮流,不切實際的一味加入考研隊伍,也不要有自卑心理,放棄考研機會。同時也要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并提高對大學生思想道德、行為規范的重要性認識,擺正個人目標與集體目標的關系,實現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雙贏目標,為共同的學習營造和諧融洽、團結互助的氛圍。
(二)社會整體方面應優化就業環境,轉變人才觀念
大學生考研考名校的現狀與企事業單位的人才觀有直接聯系。企事業單位的人才觀發出的信息就是學歷越高就業越容易薪酬也越高。這樣廣大應聘者必然會通過各種途徑提升自己的學歷。于是,考研、考名校成為最佳途徑。只有企事業單位轉變人才觀念,或者不以學歷、名校篩選人才,考研熱、名校熱才能得以降溫。同時,社會要優化就業環境,為大學生就業提供更多的就業渠道和信息平臺。
(三)高等院校應適當調整人才培養結構和正確引導
高等院校應該調整人才培養結構,主動適應社會市場變化需求,加大學科和專業結構調整,培養復合型人才。加大大學生職業規劃指導,促進學生的自覺成長。最后還要落實就業指導工作,健全就業指導工作指導體系。高校還應該正確引導學生理智應對考研熱。大學生本身對自己的社會地位有很高的預期,但是在擇業時會備受挫折,于是落差感和挫折感會使他們產生偏差。學校應該加強學生的就業指導,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就業觀和人生觀。
(四)各大高校應規范對考研生的管理
從系部工作來看,一是對參加考研生進行摸底登記,有針對性的加強對考生報考學校和專業的指導,減少考生的盲目性;二是提供一些便利條件,諸如集中調整宿舍、開放一些時間長的自習教室等;三是適當性的開設考研輔導班和考研講座。這些措施有利于考生課余時間專心致志的復習,減少對正常教學秩序的沖擊。從學校工作來看,一是在本科教育中增加學生自選課程的時間和空間,在教學管理中增加對報考研究生管理的附加條款;二是加強對一些遵章守紀、成績優秀學生的宣傳表揚;三是增加一些考研方面的圖書專業資料等,使對研究生的管理工作納入正常的渠道,并真正重視該項工作。
參考文獻:
[1]章曉莉.“考研熱”背后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 J].江蘇工業學院學報,2006(7):59-61.
[2]朱石生.大學生考研熱透析[ J].南通工學院學報,2004(4):127-129.
[3]http://www.xici.net/d187682115.htm
[4]秦臻,蔡佳辰“考研熱”現象探析 1004-7077(2008)04-0141-04(棗莊學院學報)
[5]http://www.liuxue86.com/a/14595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