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麗珍
【摘 要】通過對高中生語文閱讀現狀的調查,分析高中學生的語文閱讀心理,在教學中尋求符合學生心理,有效、可操作的具體閱讀方法。從而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改善學生的閱讀習慣和方法,幫助學生自主、有效地解讀文學作品。達到提高語文課堂效果,提升學生閱讀能力的目標。
【關鍵詞】調查 分析 教學方法 分析矛盾 批注 表演
關注學生的心理,已經不是一個新鮮的話題,在眾多的研究討論中,大家對學生的心理在學習和教學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達成共識。甚至研究已經細化到與具體的學科、具體的年級相結合,例如有董蓓非教授的《語文教育心理學》,把學生的心理與語文的教學規律結合,對語文學習中聽、說、讀、寫能力發展問題提出全新的解釋。廈門的劉美蘭老師還針對高三學生寫了《高三學生學習心理問答》一書。在翻閱大家的研究成果發現,對心理在教學中的影響,大家提出的建議和策略更多傾向于兩個方面:一是強調在教學中的心理引導作用,強調對學生滲透美學、情感等方面的心理教育;二是注重教師的角色定位和觀念的轉變,要求注重以“生”為本,改變傳統的教學策略。在大家的啟示下,我更希望能找到符合學生的學習心理特點的“具體可操作性的教學方法”,結合在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的調查和嘗試,我將以閱讀教學為切口,談談在探求符合學生學習心理的教學方法的一些做法和心得。
調查先行
“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在教學中通過與個別學生的交流發現,學生對語文的態度很曖昧。基于語文的學科特點他們認同語文很重要,但認為閱讀、文言、寫作三大塊是“硬骨頭”,導致他們害怕甚至放棄語文的學習。但語文在高考中的大分值比重,又讓他們棄之不得。出于此原因我在“研究性學習活動”中展開了對“高中生語文閱讀現狀與心理”的調查。調查主要從“識記內容”“課內外閱讀情況”“課堂閱讀教學情況”“閱讀興趣與方法”四個方面展開,在本校的高中三個年段進行,共投出700份,收回698份。通過調查發現學生在閱讀學習中的一些令人欣喜的“積極因素”,也出現了令人擔憂的“消極因素”。積極因素:有87%的同學認為“閱讀很重要”, 認為閱讀讓他們與現實生活緊密結合,在生活中離不開閱讀,在這一方面表現出極大的興趣,他們希望參與生活、主動學習;學生認為“有付出就會有收獲”, 50%以上的學生能按老師的要求自覺主動地記誦經典名著,詩詞名作,可見他們在心理上有接受語文知識的可貴欲望;學生渴望掌握有效的閱讀方法和追求閱讀的個性化。消極因素:學生依賴性、惰性強。在高中眾多學科的壓力下,部分學生對語文興趣不高,不夠主動,在調查中回答“經典名著、詩詞、精彩文學作品等方面,你如何對待”這一問題時,一半以上的同學回答“喜歡”或“比較喜歡”,但能自覺自發背誦的達不到20%,對于經典名著閱讀結果則更為慘烈,只有10%的同學讀過原著,大多數同學只通過讀故事梗概或看電視來了解內容,應付考試;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沒有掌握系統有效的學習方法,他們喜歡網絡閱讀,不愿意紙質閱讀;逆反心理較嚴重,對課內知識,老師要求的內容不愛讀,但課外的新聞、隨筆,網絡小說等卻能自覺閱讀了解,對閱讀內容有偏愛,側重關注娛樂和體育等。
分析思考
調查研究涉及到學生的“閱讀動機”“閱讀興趣”和“閱讀習慣和方法”等心理學內容。在調查中我發現了學生的閱讀心理特點:我們的學生有自己的主見,能自主選擇符合他們成長階段的內容的心理特點;他們并不是完全不喜歡閱讀,只是他們愛閱讀他們感興趣的內容,而且以他們喜歡的方式去進行;但是他們的閱讀動機不是來自課堂,他們的閱讀興趣有時還受到課堂的負面影響;同時他們有自己喜歡的閱讀習慣,但并不科學合理,需要老師的引導;他們的閱讀有一定的盲目性,特別是課堂閱讀效果不佳,需要方法指導。
情緒心理學告訴我們:“學生課堂學習行為的動機取向,更多地從教學內容和教學形式是否有趣的情緒角度對之進行評估,并據以決定自己的行為”。而羅杰斯人本主義理論中這樣論述:“學習過程不僅是學習者獲得知識的過程,而且是學習方法和健全人格的培養過程”。這兩條重要的理論都告訴我們得對這次調查結果好好思考,應該通過反思讓我們在教學方法上尋求改進。首先要想想我們的教學內容是否能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教師怎樣才能觸發他們自發自學的學習動機;其次還得考慮在語文教學中如何兼顧課程要求與學生興趣相結合;最主要的是老師需要給學生他們能夠掌握的有效閱讀方法,從而讓他們感受到收獲的喜悅。
探求方法
孫紹振教授對當前的語文課堂弊端的批判一針見血,他指出“現實教學中對文學作品的分析如果只是囤于作品表面的簡單滑行,抓取幾個字眼來求證一、兩個簡單的結論是容易的,但也是沒有什么實際意義的”。不僅指出問題所在,更希望教師能運用切實有效的教學方法來實現“語文課堂閱讀的可操作性”,來幫助學生啃動閱讀這塊“硬骨頭”。
一、分析矛盾法
在《直諫中學語文教學》中孫教授指出“我們能夠通過對文本的‘細讀,找尋出文本中的‘矛盾,我們就找到了解讀文本的突破口。具體從操作方法上說,就是從作品與現實的矛盾、不統一的方面入手”,這指的就是“分析矛盾法”。 它主要是指尋找在作品中所出現與現實不符的“內容”,包括語言、細節、動作、心理等等。引導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抓住這些看來“矛盾的東西”,細細品讀之,可以有力地把握作品的核心內容,從而實現對作品深層次的解讀,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獲。例如解讀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一文,把握住文章中“我的主觀情感”是文章的根本核心。如何引導學生分析“我的主觀情感”,最直接、最主要的方式就是解讀文本,才能使閱讀難題迎刃而解。在我的引導和指導下細心地同學發現了文中的幾處“矛盾”:1. “幽僻、陰深深”的路與“今晚卻很好,雖然月光也還是淡淡的”是相矛盾的;2. 在“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這段,平常的“我”與現在的“我”有矛盾;3. “……但熱鬧是它們的,我什么也沒有。”此處中的感受與前文的獨處之景的美妙是大相徑庭的,為什么身處熱鬧之境,“我”卻什么也沒有?這與客觀事實不符;4. “忽然想起采蓮的事情來了。”這一段的描寫與前面對“荷塘月色”和“月色荷塘”的描寫是很不統一的。通過引導學生分析文本的四處矛盾,思考討論后同學逐個解決,就能清晰地把握文中“我的主觀情緒”,其實它是一個環形的變化:作者經過了“心里頗不寧靜——尋找寧靜——又不寧靜” 的心理歷程。對于文章的理解就不會只局限于“分析文章的精美比喻,注重學習如何運用比喻描寫景物”的層面,這樣解讀文本才能幫助學生真正地回到分析文本的正確道路上來,而不會讓學生不明就里地認為朱自清寫這篇文章只是想教他們如何寫景。endprint
這樣的閱讀方法是讓學生受益的,既能讓學生找到探究問題、思考的快樂,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同時又掌握了科學且符合文本閱讀根本的方法。語文閱讀教學不應該只是在句段、詞語上動手術,那樣不僅把文章弄得支離破碎,又讓學生把閱讀當作是機械無味的訓練,找不到閱讀的根本,久而久之學生的閱讀動機疲乏,自然在心理上排斥閱讀,特別是課內閱讀。
二、批注閱讀法
應該說我是很幸運的,在對名著教學苦于吃力不討好的情況下,有幸聽了許鵠翔老師的講座。作為一名有著豐富教學經驗又善于思考的老教師,他給我指明了一個教學的方向:教書不是與學生做對,而是要迎合學生的喜好與需求,努力去尋找符合他們青春特點的教學方法。批注式教學法就是利用學生喜歡簡短評論的特點,讓學生針對某個篇章、某個片段甚至某個人物或者某個字詞發表自己的看法,公開客觀地展開討論、評價,從而引導學生自主自發地閱讀。這種方法它最大的好處是不需要長篇大論,只要能觸及一點加以發表看法就好。它的這一特點正好可以吻合學生喜歡上網發表評論的習慣,把名著閱讀與他們的生活習慣、閱讀方式結合起來,是件美妙的事。
我嘗試著在名著閱讀上運用此方法,小規模的嘗試,卻也嘗到甜頭。我通過開設班級QQ群、班級論壇,每天發布名著中的某個精彩片段,還把自己的閱讀感受以“貼”的形式在群上發布,先有個別學生跟隨,在課堂上我及時展示并給予鼓勵評價,漸漸地學生對這種新鮮的閱讀方式表現出興趣,在參與度和文章的評價面上都有大大的改觀。隨著學生的興趣的提高,還可以利用班級黑板報、宣傳欄等對發帖積極、表現優秀的同學及時鼓勵和獎勵。激勵機制在學生的學習中有很大的作用,反饋效應告訴我們“只有當學習者對自己的學習成果有了了解,同時這種結果又能起到強化作用,就能促進學習者更加努力的學習。”
我們學生課業壓力大,每科都有巨大的作業量,所以他們學會了選擇。要求他們把全部精力都放在語文上,這是不現實的,但采用這種“網絡論壇”的形式非常迎合他們的口味,時間可以零散利用,名著閱讀又能化整為零,只要利用課余飯后的時間都能進行,同時使用手機這快捷方便的工具,評論發帖時尚又有成就。把課堂里要求的內容轉移到課外,在心理上他們容易接受,這諸多的好處讓學生認同這種閱讀方式,閱讀積極性順其自然地充分調動。
三、表演法
“在活動中學,在實踐中學”一直都是語文課堂倡導的模式。但我們往往因為趕時間、趕課程、應付高考把一切都模式化,都簡單化了。“太多的老師掉進應試的陷阱”,雷夫·艾斯奎斯如是說。作為享譽世界的美國傳奇教師,他找到了語文課堂的原點。“我們必須重新向課堂注入快樂的元素,表演《莎士比亞》劇,在表演中學生學會了很多。更重要的是通過表演學生學會了閱讀,閱讀沒有捷徑”。
當在校園藝術節上看到我們年段的同學為了表演課本劇,他們要學習把文章改成劇本,還要試著去選擇符合人物性格的學生演員,作為表演者要努力讓角色出彩。這些讓他們學會去細細揣摩文章,品讀人物的性格,斟酌人物的一言一行。此時教師,你還用得著追著他、逼著他去閱讀文本嗎?當我看到舞臺上同學獨特鮮活的表演時,我已經領略到了表演在閱讀引導上的魅力。
青春需要表演,青春渴望張揚。因為高中正是青春煥發的時刻,他們渴望展現自我,如果我們給他提供施展的舞臺,通過開展朗讀、演講、辯論、課本劇等表演方式,語文課的形式多了,花樣齊了,語文課的魅力就加分了。學生們在展現自我的時候,自我價值得到體現,充分發展他們的創造性思維,在表演中他們對文本進行了再創造,充分開發他們學習的潛能,體驗到“思維舞蹈的快樂”。
心理學中的“自我效能”部分特別強調:“學生不僅知道注意聽課可以帶來好成績,而且還感到自己有能力聽懂教師所講的內容,才會認真聽課。”學生并不是討厭學習,只是他們希望能更有益更高效地學習,但學校整齊劃一的要求與安排,高考獨木橋的擠壓,讓他們又面臨著沉重的學業壓力和成長壓力,因此學生們的學習心理容易出現矛盾而奇妙的變化。通過走近學生心理,課堂上教師結合學生心理特點,給予一些“具體可操作的方法指導”,幫助學生找到閱讀的正確方法,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打破沉悶的課堂模式,閱讀課甚至語文課堂會更受學生的歡迎。所以學生的學習心理在教學過程中一定是不容忽視的重要因素。
【參考文獻】
[1]孫紹振. 直諫中學語文教學. 南方日報社出版, 2004.
[2]董蓓非. 語文教育心理學.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6.
[3]劉美蘭. 高三學生學習心理問答. 海潮攝影藝術出版社, 2009.
[4]李海林,任玲. 語文課的本質規定是“學生與語文的接觸”. 紹興市中學語文研修網,2010(10).
[5]陳琦,劉儒德. 當代教育心理學.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6]陳勇主編. 第56號教室的故事. 教育科學出版社,20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