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海燕
(揚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江蘇 揚州 225127)
著名的教育家卡耐基通過研究成功人士后得出一個結論:一個人事業的成功,15%靠專業技術,85%靠人際關系。隨著信息網絡的普及與發展,手機網絡的訪問與使用已成為在校大學生日常學習、生活的一項重要內容。大學生通過手機學習知識、獲取信息、人際交往等;也可通過手機與手機、手機與互聯網進行信息傳播,使每個擁有手機的人成為一個移動、虛擬的社會關系中心。大學生作為社會的一個特殊群體,他們正處于探索人生、認知社會、掌握專業知識的階段,其人際交往質量不僅影響到自身的成長和發展,而且對整個社會的發展都會產生一定的影響。
手機網絡,是以移動電話為終端,通過公用語言進行交互信息傳輸而形成的信息網絡。作為互聯網的重要分支,隨著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手機網絡的接入方式已由最開始的GSM、GPRS、EDGE發展至今已基本普及的3G、WiFi,為手機網絡的廣泛應用提供了技術支持。手機網絡可以通過手機客戶端進行基于互聯網絡的即時通訊,以及以手機為終端的網絡游戲等。
手機網絡除了具備虛擬性、開放性、交互性等基本的互聯網特點之外,還具備其獨有特征。一是移動性。手機網絡無需限制于特定場所,不受地域限制,人們可以隨時隨地地使用手機上網,比如大家熟悉的“QQ”“微信”“微博”等軟件都可以隨時在手機上使用,這些軟件也支持手機和電腦的多終端登錄,使得網絡隨時伴隨在大學生手機網民的身邊。二是私密性。手機網絡由于屏幕相對較小,使用者可以很容易地對屏幕進行翻轉或遮蓋,從而保護了自己的隱私。三是多功能性。在信息技術與硬件設備高度發達的今天,手機終端不僅具有了更強大的數據處理能力,還同時兼具了音樂播放、拍照、攝像、導航等硬件功能,可以滿足大學生多樣化需求。
人際交往,是指人與人之間通過一定的接觸,在心理上或行為上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過程。大學生人際交往,是指大學生之間以及大學生與其他人之間交換信息與思想,表達情感與需要,交流經驗與技能,從而實現相互認識、理解、合作與促進的互動過程。
當今社會是一個人際交往、合作與競爭的社會。隨著職業流動性的增大和大學生自主擇業制度的形成,社會對當代大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也使他們的人際交往呈現出新的特點。交往范圍擴大,交往對象由以前的親戚朋友交往轉向更廣泛的社會交往群體,人際交往不局限于本班級,發展到同級、同系甚至是同校的可認識的所有同學;不僅包括同性交往,異性交往也是大學生人際交往的重要方式。交往頻率提高,由偶爾的相聚、互訪發展到較為經常的聊天、社團活動、班級聚會、文體活動、結伴出游等。交往手段多元化,當代信息化交往手段使大學生人際交往的空間范圍進一步擴大,交往方式不斷翻新,他們越來越習慣于通過微信、微博、人人網等手機軟件來建立和維護自己的人際關系,表現出虛擬化、多元化等一系列新的特征和趨勢。
手機網絡對大學生人際交往發揮了怎樣的作用,同時又產生了怎樣的影響?2014年6月,筆者在揚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隨機選擇了大一、大二1000名學生進行了“手機網絡對高職學生人際交往的影響調查”,旨在分析手機網絡影響大學生人際交往現狀。本次發出調查問卷共1000份,回收有效問卷928份。
1.手機網絡已成為大學生人際交往的重要載體和工具
調查顯示,67%的學生經常或較常利用手機即時通訊軟件(如QQ、微信、人人網等)與他人進行互動,75%的學生經常或較常利用手機進行社交網絡的瀏覽與維護。79.5%的大學生認為手機在人際交往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這說明手機網絡已成為大學生人際交往的重要載體和工具。
2.手機網絡有利于拓寬大學生的人際交往范圍
調查顯示,51.77%的學生認為使用手機有利于擴大人際交往的范圍。他們認為,一個代號、一個化名便可在虛擬世界里與朋友抒發情感、交流思想,而且在這一過程中可以很好地保護自身的隱私。手機網絡的即時性與私密性,顯然符合大學生人際交往的特點。
1.“宅男”“宅女”現象與手機使用關系密切
調查顯示,28.1%的大學生認為自己是“宅男(女)”,20.9%的大學生覺得自己有點“宅”,34.49%的大學生認為自己算不上“宅”,只有16.64%的大學生認為自己不“宅”。在這些“宅男”“宅女”中,有73%的大學生主要是通過手機和他人交往。這說明“宅”的現象與手機的使用有著密切的關系,手機網絡降低了在校大學生現實人際交往的主動性。
2.大學生現實人際交往有虛擬化傾向
調查發現,有些大學生過于依賴手機,23.72%的學生表示出如果給他一部手機就可以整天呆在宿舍;9.31%的學生覺得他們的朋友在腦海里就是一個代號,很難想起交往細節。由于長時間使用手機和別人交往,面對面交流變少了,朋友、同學慢慢就像號碼本上的名字虛擬化了。盡管這樣的學生所占比例不大,但是這種現實對象虛擬化的傾向值得引起我們的重視。
3.大學生對通過手機網絡進行人際交往具有依賴性
超一半的大學生在早晨醒來和臨睡前的事情都是在使用手機網絡,59%的同學表示若一天不使用手機就渾身不自在;多數同學表示,自己每天查看手機大約在35次左右,主要是登錄QQ、微信、微博等即時通訊軟件或社交網絡,查看好友的狀態及給自己的留言。大部分同學也表示,當自己在QQ、微博等社交網絡上發表日志、寫說說、發布照片等之后,就很渴望得到朋友、同學的關注和評論,所以更會密切關注手機網絡,有時使用手機頻率高達每10分鐘1次。由此可見,大學生對通過手機網絡進行人際交往具有依賴性是客觀存在的。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結合時代特點,把握大學生實際需求,積極探索引導大學生養成正確的人際交往觀念的路徑和方法。如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強調良好的人際交往在人生成長過程中的重要性,引導他們加強人與人面對面的溝通與交流,而不是依賴手機維持與朋友的交往。重點幫助已出現“手機控”的學生,引導他們在合適的時間遠離手機或短時間地關機,走出宿舍參加社團活動,幫助他們努力調整心態,緩解“手機控”帶來的焦慮、煩躁等癥狀;癥狀比較嚴重的同學建議他們到學校的心理咨詢中心去咨詢,尋求專業心理疏導。
3G技術的出現和應用,更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打破常規,創建新型宣傳和推廣方式。比如,通過建立官方微博宣傳主流價值,并與學生建立起有效的溝通,把實踐中的工作轉移到手機微博這一新型陣地上來;通過手機IM(Instant Messaging即時通迅)如班級、學生會、社團等學生組織的QQ群和微信群等,大家可以在群里實現隨時隨地地互動溝通,發布社團重要通知,交流學習心得,海闊天空地閑聊等等,即便是在畢業以后也可以借助群組功能來交流情感和建立合作關系,集體力量借此得以表現,手機網絡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會因為學生畢業而結束。
根據調查,大二是學生建立自己人際關系的關鍵期。而人際關系的建立是需要技巧的,高校要及時進行大學生人際關系方面的教育,依托校園文化建設工作,通過邀請資深老師或行業名人作為主講,對大學生手機網絡人際交往過程進行教育和指導,以此鍛煉大學生與人交往的能力,并在現實生活中進行培育。通過興趣社團聯誼、文體娛樂、主題演講等活動擴大學生的人際交往范圍,創造大學生健康向上的人際交往環境,減少負面消極情緒。在工作中筆者也發現,經常開展團體活動、聚會出游的班級,原有人際交往困難的學生比例會隨著年級增長而有所下降。
社會實踐是大學生接觸社會、了解社會的有效方式。調查顯示,目前有超過一半的學生通過手機網絡消磨時間。因此在工作中,我們要全面謀劃、精心組織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使大學生在實踐中與社會充分接觸,這樣不僅可以讓他們在現實社會中積累人際交往的經驗,掌握人際交往的技能,還可以將他們對手機網絡的注意力轉移到其他興趣愛好上來。在調查中筆者也發現,部分同學通過親身經歷社會實踐活動后,待人接物方面明顯較從前成熟不少,尤其是參加營銷、話務員等實踐的同學,他們認識到自己應該在哪些方面去學習、提高,并通過觀察他人學習掌握人際交往的技巧。同時,現在嚴峻的就業形勢也使他們意識到,畢業后要成功應聘一份好工作,必須掌握一些人際交往的技巧,要有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禮儀和態度。因此,學校在社會實踐過程中要完善活動的各個環節,創造機會讓更多的學生參加實踐活動,并教育引導他們在實踐中正確接納自己,促進自我人格的完善。
[1]王源.大學生人際關系的現狀及其改善方法[J].文教資料,2010(27):214-215.
[2]戴靜.手機媒體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及對策研究[D].揚州大學,2013.
[3]周揮輝,黨波濤,蔣永紅.手機對當代大學生發展的影響及其對策研究[J].中國青年研究,2011(6):91-92.
[4]劉可.手機網絡對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及對策研究[J].信息化研究,2011(1):8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