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義+黃海峰
摘要:文章運用博弈論與實物期權理論,研究不確定與競爭條件下企業投資策略行為與產能過剩之間的聯系,分析我國產業產能過剩的微觀形成機制。結果表明:(1)企業缺乏技術創新的R&D投資內在動力,導致產品同質化競爭,造成低端產能重復建設;(2)為了阻止競爭對手進入,企業采取超產能投資策略助推了產能過剩?;诖?,提出了從企業投資決策視角治理產能過剩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產能過剩;企業投資策略;競爭;不確定性
一、 引言
在經濟轉型的過程中,我國近些年來出現了持續的產能過?,F象。如《當前部分行業制止低水平重復建設目錄( 2004)》中就明確了產能過剩的行業,此后國發[2006]11號文件、國發[2009]38號文件、以及 2010 年的《多晶硅行業準入條件》、《風電設備制造業行業準入條件》 陸續明確指出,不僅我國的鋼鐵、水泥、煤炭、汽車等傳統工業出現產能過剩,諸如太陽能多晶硅、風電設備等新興行業也都出現了產能過剩。
產能過剩不僅給宏觀經濟帶來負面影響,也導致企業投資經營陷入困境。對于產能過?,F象產生的原因,諸多學者基于不同視角進行了深入分析。柳慶剛等認為我國采用以GDP考核為核心的政治制度,是導致工業重復建設和惡性競爭的罪魁禍首(2011)。林毅夫提出投資潮涌理論來解釋我國的產能過剩問題,他認為我國的產業處于全球產業鏈的內部、技術比較成熟、市場業已存在,企業對有前景的產業行業更容易產生正確的認識,因而引發大量企業進入市場進行投資,從而出現投資潮涌致使產能過剩(2007,2010)。江飛濤和耿強等則認為,投資的潮涌現象實際上是地區競爭中地方政府對投資進行各種補貼,扭曲了要素市場價格,壓低投資成本,形成產能過剩(2009,2011)。盧鋒認為企業預期的偏差和沉淀成本是引起產能過剩的兩個根本因素(2010)。當出現市場蕭條時,即使企業知道產品價格己經下降到沒有利潤,但考慮到投入后的資本已經成為沉淀成本,而同時也可能面臨著退出壁壘,導致企業不得不繼續經營下去,已經存在的產能無法消化而造成產能過剩。王立國認為,在產能過剩的形成階段,技術水平的落后會影響企業的投資決策,引發并加劇重復建設,最終導致產能過剩;在產能過剩的治理階段,技術水平的落后會阻礙產業結構的調整和企業產品的出口,主要表現在因為技術水平低下形成落后產能淘汰障礙和產品“走出去”障礙,兩者都會減緩過剩產能釋放的過程,從而形成大量的閑置產能(2012)。
可以說現有的研究文獻基本解釋了我國產能過剩問題的形成原因。正如文獻指出的那樣,產能過剩是產業組織與經濟學的一個重要問題,然而目前卻鮮有學者從產業組織學角度尤其是從競爭與不確定條件下企業投資策略行為的角度去建模進行定量分析。本文嘗試從企業的技術創新R&D投資策略和超產能投資策略深入探討企業投資策略行為對形成產能過剩的微觀影響機制。
二、 R&D投資策略與低端重復建設
進行技術創新的R&D投資是企業提高自身競爭實力的一種途徑,然而進行技術創新的企業卻面臨著高風險甚至失敗以及其他企業的模仿等問題。Pindyck(2008)建立了一個考察企業投資決策的模型,本節將在其文獻基礎上對企業的技術創新R&D投資策略行為進行分析,揭示產品同質化競爭與重復建設的問題。
。
對兩個企業而言,現在投資的NPV都為:
然后,我們用博弈論來分析單個企業的投資策略行為。
假設企業F2在第一期率先進行投資,而企業F1將會選擇等待到第二期直至其收入為時才會采取投資的策略,否則就不執行投資的策略,這個時候企業F1等待的凈現值NPV為:
NPVwaitF1= - + (2)
很明顯,企業F1最好的策略是等待。關鍵問題是,企業F2和企業F1一樣,也面臨著同樣的策略選擇。所以,投資策略博弈的結果就是企業F2也會選擇等待,直到第二期的時候才會決定是否要進行技術創新的R&D投資。
進一步地,我們假設F1和F2兩個企業在第一期的時候都不率先進行R&D投資,而是都選擇等待下去,直到第二期才選擇進行投資,則此時的凈現值NPV為:
NPVwaitFi= (3)
這就意味著F1和F2之間的博弈為重復進行的完全信息靜態博弈,兩個企業F1和F2的博弈支付矩陣結果如表1。
即使有更多的企業同時進行投資決策,博弈行為的結果仍然是一樣的。因為每個企業都認為至少有一個企業會率先進行投資,而率先投資的企業行為都會使其他企業獲得一定的市場信息,其他企業因此會從中獲益,而率先投資的企業卻并不能從中得到額外的利潤或報酬,這樣所有企業的策略自然就是選擇等待,因此企業也就沒有了積極性進行技術創新的R&D投資。于是,各企業之間產品結構趨同,互相之間展開同質化競爭,低端產能的重復建設就成了一種常態。
三、 超產能投資策略與產能過剩
如上所述,企業間的競爭在所難免。超產能投資和Bain-Sylos的限制性定價一樣,屬于企業間遏制進入型的競爭性策略行為。本節在Spence(1977)和Dangl(1999)研究的基礎上從企業超產能投資競爭性策略行為角度出發,分析企業的超產能投資策略與產能過剩的關系。
在確定性市場條件下,Spence(1977)研究了一個在位企業通過策略性選擇超產能投資來遏制潛在進入企業的情形,其基本結論是超產能投資是一種遏制潛在企業進入的有效策略。因此,已經進入某行業的在位企業總是通過超產能的投資來遏制潛在進入的企業以維持自己在業內的超額利潤。加上我國投資主管部門對項目的建設規模核查不嚴以及企業在申報時隱瞞項目的建設規模與生產能力,甚至在建設時肆意擴大生產規模與生產能力都加劇了產能過剩。
在不確定性市場條件下,Dangl(1999)應用實物期權理論進一步分析了在位企業采取超產能投資遏制進入策略的有效性。Dangl的研究為我們進一步理解超產能投資與產能過剩提供了可借鑒的分析模型。
基本假設:F1為產業內在位企業,事先建立的產能為K1,生產成本C是產量q的函數,有C=rK1+cq,c為可變生產成本,r為設置容量的資金占有成本率。
市場反需求函數是市場需求的隨機變量參數,服從幾何Brown運動:
假設企業F2已經投資進入了產業,并將在剩余的市場需求上應用利潤最大化的原則來決定其產品的產量,則企業F2的當期利潤流為:
最優產量q是根據每時刻利潤最大所求得,其利潤最大化的一階條件為:
企業F2投資后利用產量q 來最大化他的項目期望價值V2:
其中 為企業F2所要求的回報率,T為企業F2進入市場的時刻。
將(8)代入(5),可以得到企業F2的利潤如下所示:
將式(9)代入(7),項目投資后的價值滿足的Bellman方程:
利用伊藤引理,結合邊界條件可計算得出V2的解(詳細推導可見文獻“11”):
根據上面求得的投資項目的凈現值NPV,可知它的大小與市場需求參數,生產容量K1及 K2有關。圖1表示的是企業F2通過投資進入產業后,其投資項目的凈現值NPV2在企業F1設置不同的生產容量水平下關于需求參數的模擬曲線。
從圖1我們可以看出,企業F2投資項目的凈現值NPV2與F1企業的生產容量K1成反比,與市場需求的隨機變量參數成正比,這意味著,一旦待到市場變好,企業F2就會進入市場。
然而,企業F1也能發現這一點,為了繼續占有市場并持續獲得超額的利潤,企業F1會繼續采取增大生產容量K1的競爭策略。無疑,在市場不確定條件下企業F1的投資策略行為導致了超產能投資建設并助推形成產能過剩。
四、 結論與政策建議
治理產能過剩的首要工作就是弄清楚產能過剩的形成機制,然后針對形成機制來制定相應的對策及措施。因此,本文從企業投資策略的視角出發,考慮不確定的市場因素以及企業競爭因素建立定量分析模型,分析我國產能過剩的微觀形成機制。
結論一:企業缺乏技術創新動力導致產品同質化競爭,造成低端重復建設。
由于存在R&D溢出效應,當某個企業如F1進行技術創新R&D投資時,其他企業如F2可以從中獲利,而該企業F1卻得不到更多的額外收入和報酬。由此,企業之間就會陷入消耗戰。帶來的結果只能產品同質化以及低端產品重復生產。其本質的原因在于我國的知識產權制度和人力資本產權制度不夠完善以及存在執行效率低等問題。
因此,應該進一步完善我國的產權制度,加強對技術創新成果知識產權的保護力度,這不僅有利于直接提高企業技術創新的積極性和內在動力;也有利于促進創新成果的產業化與市場化。另外,政府應致力于推進產學研一體化,引導支持企業之間或者與高??蒲性核献鬟M行技術創新。由于企業是項目建設的投資主體,也是科技成果轉化的市場終端,因此在合作技術創新時一定要明確企業的主體地位。
結論二:為阻止競爭者進入,企業采取超產能過度投資建設助推了產能過剩。
在競爭情況下,企業為了占據市場,獲得更多的超額利潤,總是千方百計的阻止競爭對手的進入,上述模型表明超產能投資建設可以有效阻止競爭對手的進入。因此,企業往往過度投資,建設更多的產能以占有市場,讓競爭者感到市場容量很小,而不再進入某行業。即使等到市場轉好,在位企業仍會繼續采取超產能投資策略,以便能夠在一定的產品生命周期內有效阻止競爭對手。顯然,在競爭與不確定情形下許多在位企業都采取該投資策略時,就必然進一步加劇重復建設而形成產能過剩。因此,政府應在企業投資項目時嚴格審批,并對所有在建、擬建項目規劃和建設情況進行清理核查,嚴禁企業違規超產能投資建設。同時,針對市場不確定性因素,政府應著力推動市場信息公開化、透明化,用及時、完整、準確的信息引導社會投資,加強對企業投資預期的引導,以減少不確定性給企業投資決策帶來的盲目性,讓投資者真能夠在這樣的基礎上作出正確的投資決策。
參考文獻:
1. 柳慶剛,李殊琦.GDP政績考核制度下的重復建設和地區競爭. 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24(1):10-15.
2. 林毅夫. 潮涌現象與發展中國家宏觀經濟理論的重新構建.經濟研究,2007,(1):126-131.
3. 林毅夫,巫和懋,邢亦青.“潮涌現象”與產能過剩的形成機制.經濟研究,2010,(10):4-19.
4. 江飛濤,曹建海.市場失靈還是體制扭曲—重復建設形成機理研究中的爭論、缺陷與新發展.中國工業經濟,2009,(1):53-64.
5. 耿強,江飛濤,傅坦.政策性補貼、產能過剩與中國的經濟波動—引入產能利用率RBC模型的實證檢驗.中國工業經濟,2011,(5):27-36.
6. 盧鋒.不恰當干預無助于治理產能過剩.金融實務,2010,(1).
7. 王立國,高越青.基于技術進步視角的產能過剩問題研究.財經問題研究,2012,(2):26-32.
8. 李靜,楊海生.產能過剩的微觀形成機制及其治理.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51(2):192-200.
9. Kim HY.Economic capacity utilization and itsdeterminants:theory and evidence.Review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1999,(15):321-339.
10. Driver C.Capacity utilization and excess capacity:theory, evidence, and policy.Review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2000,(16):69-87.
11. 楊明,周琦.超生產容量阻止對手進入有效性的實物期權分析.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2007,(10):64-70.
基金項目: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基金(項目號:4001121 2201006)。
作者簡介:黃海峰,北京大學匯豐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孫義,北京工業大學經管學院博士生。
收稿日期:2013-11-15。
基本假設:F1為產業內在位企業,事先建立的產能為K1,生產成本C是產量q的函數,有C=rK1+cq,c為可變生產成本,r為設置容量的資金占有成本率。
市場反需求函數是市場需求的隨機變量參數,服從幾何Brown運動:
假設企業F2已經投資進入了產業,并將在剩余的市場需求上應用利潤最大化的原則來決定其產品的產量,則企業F2的當期利潤流為:
最優產量q是根據每時刻利潤最大所求得,其利潤最大化的一階條件為:
企業F2投資后利用產量q 來最大化他的項目期望價值V2:
其中 為企業F2所要求的回報率,T為企業F2進入市場的時刻。
將(8)代入(5),可以得到企業F2的利潤如下所示:
將式(9)代入(7),項目投資后的價值滿足的Bellman方程:
利用伊藤引理,結合邊界條件可計算得出V2的解(詳細推導可見文獻“11”):
根據上面求得的投資項目的凈現值NPV,可知它的大小與市場需求參數,生產容量K1及 K2有關。圖1表示的是企業F2通過投資進入產業后,其投資項目的凈現值NPV2在企業F1設置不同的生產容量水平下關于需求參數的模擬曲線。
從圖1我們可以看出,企業F2投資項目的凈現值NPV2與F1企業的生產容量K1成反比,與市場需求的隨機變量參數成正比,這意味著,一旦待到市場變好,企業F2就會進入市場。
然而,企業F1也能發現這一點,為了繼續占有市場并持續獲得超額的利潤,企業F1會繼續采取增大生產容量K1的競爭策略。無疑,在市場不確定條件下企業F1的投資策略行為導致了超產能投資建設并助推形成產能過剩。
四、 結論與政策建議
治理產能過剩的首要工作就是弄清楚產能過剩的形成機制,然后針對形成機制來制定相應的對策及措施。因此,本文從企業投資策略的視角出發,考慮不確定的市場因素以及企業競爭因素建立定量分析模型,分析我國產能過剩的微觀形成機制。
結論一:企業缺乏技術創新動力導致產品同質化競爭,造成低端重復建設。
由于存在R&D溢出效應,當某個企業如F1進行技術創新R&D投資時,其他企業如F2可以從中獲利,而該企業F1卻得不到更多的額外收入和報酬。由此,企業之間就會陷入消耗戰。帶來的結果只能產品同質化以及低端產品重復生產。其本質的原因在于我國的知識產權制度和人力資本產權制度不夠完善以及存在執行效率低等問題。
因此,應該進一步完善我國的產權制度,加強對技術創新成果知識產權的保護力度,這不僅有利于直接提高企業技術創新的積極性和內在動力;也有利于促進創新成果的產業化與市場化。另外,政府應致力于推進產學研一體化,引導支持企業之間或者與高校科研院所合作進行技術創新。由于企業是項目建設的投資主體,也是科技成果轉化的市場終端,因此在合作技術創新時一定要明確企業的主體地位。
結論二:為阻止競爭者進入,企業采取超產能過度投資建設助推了產能過剩。
在競爭情況下,企業為了占據市場,獲得更多的超額利潤,總是千方百計的阻止競爭對手的進入,上述模型表明超產能投資建設可以有效阻止競爭對手的進入。因此,企業往往過度投資,建設更多的產能以占有市場,讓競爭者感到市場容量很小,而不再進入某行業。即使等到市場轉好,在位企業仍會繼續采取超產能投資策略,以便能夠在一定的產品生命周期內有效阻止競爭對手。顯然,在競爭與不確定情形下許多在位企業都采取該投資策略時,就必然進一步加劇重復建設而形成產能過剩。因此,政府應在企業投資項目時嚴格審批,并對所有在建、擬建項目規劃和建設情況進行清理核查,嚴禁企業違規超產能投資建設。同時,針對市場不確定性因素,政府應著力推動市場信息公開化、透明化,用及時、完整、準確的信息引導社會投資,加強對企業投資預期的引導,以減少不確定性給企業投資決策帶來的盲目性,讓投資者真能夠在這樣的基礎上作出正確的投資決策。
參考文獻:
1. 柳慶剛,李殊琦.GDP政績考核制度下的重復建設和地區競爭. 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24(1):10-15.
2. 林毅夫. 潮涌現象與發展中國家宏觀經濟理論的重新構建.經濟研究,2007,(1):126-131.
3. 林毅夫,巫和懋,邢亦青.“潮涌現象”與產能過剩的形成機制.經濟研究,2010,(10):4-19.
4. 江飛濤,曹建海.市場失靈還是體制扭曲—重復建設形成機理研究中的爭論、缺陷與新發展.中國工業經濟,2009,(1):53-64.
5. 耿強,江飛濤,傅坦.政策性補貼、產能過剩與中國的經濟波動—引入產能利用率RBC模型的實證檢驗.中國工業經濟,2011,(5):27-36.
6. 盧鋒.不恰當干預無助于治理產能過剩.金融實務,2010,(1).
7. 王立國,高越青.基于技術進步視角的產能過剩問題研究.財經問題研究,2012,(2):26-32.
8. 李靜,楊海生.產能過剩的微觀形成機制及其治理.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51(2):192-200.
9. Kim HY.Economic capacity utilization and itsdeterminants:theory and evidence.Review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1999,(15):321-339.
10. Driver C.Capacity utilization and excess capacity:theory, evidence, and policy.Review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2000,(16):69-87.
11. 楊明,周琦.超生產容量阻止對手進入有效性的實物期權分析.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2007,(10):64-70.
基金項目: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基金(項目號:4001121 2201006)。
作者簡介:黃海峰,北京大學匯豐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孫義,北京工業大學經管學院博士生。
收稿日期:2013-11-15。
基本假設:F1為產業內在位企業,事先建立的產能為K1,生產成本C是產量q的函數,有C=rK1+cq,c為可變生產成本,r為設置容量的資金占有成本率。
市場反需求函數是市場需求的隨機變量參數,服從幾何Brown運動:
假設企業F2已經投資進入了產業,并將在剩余的市場需求上應用利潤最大化的原則來決定其產品的產量,則企業F2的當期利潤流為:
最優產量q是根據每時刻利潤最大所求得,其利潤最大化的一階條件為:
企業F2投資后利用產量q 來最大化他的項目期望價值V2:
其中 為企業F2所要求的回報率,T為企業F2進入市場的時刻。
將(8)代入(5),可以得到企業F2的利潤如下所示:
將式(9)代入(7),項目投資后的價值滿足的Bellman方程:
利用伊藤引理,結合邊界條件可計算得出V2的解(詳細推導可見文獻“11”):
根據上面求得的投資項目的凈現值NPV,可知它的大小與市場需求參數,生產容量K1及 K2有關。圖1表示的是企業F2通過投資進入產業后,其投資項目的凈現值NPV2在企業F1設置不同的生產容量水平下關于需求參數的模擬曲線。
從圖1我們可以看出,企業F2投資項目的凈現值NPV2與F1企業的生產容量K1成反比,與市場需求的隨機變量參數成正比,這意味著,一旦待到市場變好,企業F2就會進入市場。
然而,企業F1也能發現這一點,為了繼續占有市場并持續獲得超額的利潤,企業F1會繼續采取增大生產容量K1的競爭策略。無疑,在市場不確定條件下企業F1的投資策略行為導致了超產能投資建設并助推形成產能過剩。
四、 結論與政策建議
治理產能過剩的首要工作就是弄清楚產能過剩的形成機制,然后針對形成機制來制定相應的對策及措施。因此,本文從企業投資策略的視角出發,考慮不確定的市場因素以及企業競爭因素建立定量分析模型,分析我國產能過剩的微觀形成機制。
結論一:企業缺乏技術創新動力導致產品同質化競爭,造成低端重復建設。
由于存在R&D溢出效應,當某個企業如F1進行技術創新R&D投資時,其他企業如F2可以從中獲利,而該企業F1卻得不到更多的額外收入和報酬。由此,企業之間就會陷入消耗戰。帶來的結果只能產品同質化以及低端產品重復生產。其本質的原因在于我國的知識產權制度和人力資本產權制度不夠完善以及存在執行效率低等問題。
因此,應該進一步完善我國的產權制度,加強對技術創新成果知識產權的保護力度,這不僅有利于直接提高企業技術創新的積極性和內在動力;也有利于促進創新成果的產業化與市場化。另外,政府應致力于推進產學研一體化,引導支持企業之間或者與高??蒲性核献鬟M行技術創新。由于企業是項目建設的投資主體,也是科技成果轉化的市場終端,因此在合作技術創新時一定要明確企業的主體地位。
結論二:為阻止競爭者進入,企業采取超產能過度投資建設助推了產能過剩。
在競爭情況下,企業為了占據市場,獲得更多的超額利潤,總是千方百計的阻止競爭對手的進入,上述模型表明超產能投資建設可以有效阻止競爭對手的進入。因此,企業往往過度投資,建設更多的產能以占有市場,讓競爭者感到市場容量很小,而不再進入某行業。即使等到市場轉好,在位企業仍會繼續采取超產能投資策略,以便能夠在一定的產品生命周期內有效阻止競爭對手。顯然,在競爭與不確定情形下許多在位企業都采取該投資策略時,就必然進一步加劇重復建設而形成產能過剩。因此,政府應在企業投資項目時嚴格審批,并對所有在建、擬建項目規劃和建設情況進行清理核查,嚴禁企業違規超產能投資建設。同時,針對市場不確定性因素,政府應著力推動市場信息公開化、透明化,用及時、完整、準確的信息引導社會投資,加強對企業投資預期的引導,以減少不確定性給企業投資決策帶來的盲目性,讓投資者真能夠在這樣的基礎上作出正確的投資決策。
參考文獻:
1. 柳慶剛,李殊琦.GDP政績考核制度下的重復建設和地區競爭. 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24(1):10-15.
2. 林毅夫. 潮涌現象與發展中國家宏觀經濟理論的重新構建.經濟研究,2007,(1):126-131.
3. 林毅夫,巫和懋,邢亦青.“潮涌現象”與產能過剩的形成機制.經濟研究,2010,(10):4-19.
4. 江飛濤,曹建海.市場失靈還是體制扭曲—重復建設形成機理研究中的爭論、缺陷與新發展.中國工業經濟,2009,(1):53-64.
5. 耿強,江飛濤,傅坦.政策性補貼、產能過剩與中國的經濟波動—引入產能利用率RBC模型的實證檢驗.中國工業經濟,2011,(5):27-36.
6. 盧鋒.不恰當干預無助于治理產能過剩.金融實務,2010,(1).
7. 王立國,高越青.基于技術進步視角的產能過剩問題研究.財經問題研究,2012,(2):26-32.
8. 李靜,楊海生.產能過剩的微觀形成機制及其治理.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51(2):192-200.
9. Kim HY.Economic capacity utilization and itsdeterminants:theory and evidence.Review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1999,(15):321-339.
10. Driver C.Capacity utilization and excess capacity:theory, evidence, and policy.Review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2000,(16):69-87.
11. 楊明,周琦.超生產容量阻止對手進入有效性的實物期權分析.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2007,(10):64-70.
基金項目: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基金(項目號:4001121 2201006)。
作者簡介:黃海峰,北京大學匯豐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孫義,北京工業大學經管學院博士生。
收稿日期:2013-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