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FDI技術溢出效應和產業升級這兩個命題,每一個命題各自都是當前經濟研究的重點熱點,但將兩者聯系起來,依據微觀企業層面將FDI技術溢出的不同途徑全面細化地歸納,梳理其與產業升級之間聯系的文獻并不多。文章從企業微觀層面歸納和總結了FDI技術溢出經由不同途徑對產業升級的影響機制,較為詳細地探討了FDI技術溢出通過不同渠道促進產業內升級和產業間關聯產業技術水平和附加價值提升,進而推動對產業升級的深入研究
關鍵詞:FDI技術溢出;產業升級;微觀機制
一、 FDI技術溢出微觀機制闡述
對于FDI技術溢出效應理論模型微觀層面上的探討可以追溯到20世紀70、80年代,相關的經濟學家包括Findlay(1978)、Koizumi(1977)、Das(1987)等等,他們假定跨國公司的子公司意識不到技術外部性的存在,能夠自然地產生對于東道國本土企業的技術外部性轉移。這種假定的不合理性后來受到很多學者的懷疑,隨著FDI理論模型發展歷程的推進,逐步得到了糾正。比較具代表性的有Wang和Blomstrom(1992)以外企子公司和本土企業均能夠認識到FDI技術溢出存在為前提,構建了跨國公司分支部門與本土企業之間的博弈模型,兩者之間發生策略性的競爭行為。經過有約束的博弈調整,理性推斷最終得到各自的最優解,達到一種動態均衡的狀態。外資企業為保持產品技術的相對優勢,提高自身實力,不斷從國外補充引進或者研發新技術,這種行為又進一步地推動了FDI溢出的再發生;另一方面本土企業在吸收學習上更多的投資也更有利于FDI溢出的產生和持續。
進一步地,Kokko(1996)對于FDI技術溢出的正向反饋進行理論和實證的探討,在競爭不充分或者受限的產業中,溢出效應可能不會很顯著。支持提升本地企業技術能力的措施,以及培養本地企業與外企競爭的措施都可以納入鼓勵FDI引入的政策策略。Kazz(2000)從知識流動、擴散角度揭示了技術溢出產生的緣由。
1. 產業內溢出機制。示范或者傳染效應是FDI產業內溢出中非常重要的一種渠道,外資企業遠離母國總部的管理,來到并不熟悉的東道國,只有通過其本身的技術或者管理等優勢來克服地理距離、投資環境適應等額外成本(Dunning,1974),通過該渠道本土企業受益于外資企業的“感染”,在管理營銷能力、技術效率等方面的競爭力有了顯著的改善和提升。競爭效應則是由于外資企業在本地市場的進入,帶給本土企業巨大的競爭壓力,為了在市場上的生存和獲益,本土企業通過提升自身技術創新能力和資源利用效率等方式保持企業活力(Gorg,Greenaway,2004;程培堽等,2009)。人員流動效應,也可理解為培訓效應,包括兩種情況,一種是外企員工向本地企業流動所帶來的溢出效應,通過在外資企業工作經歷和累計,由于工作需要通過培訓或者干中學的方式是自身的技術知識得到積累,后來進入本土企業工作,有利于本土企業生產技術水平的提高(Javorcik,2004);還有一種就是外企員工在工作中所學到的技術和經驗在其離職后,創辦自己的企業,而這類企業是屬于東道國本土企業的,從而提高了東道國的技術實力(Gorg & Greenaway,2004)。
2. 產業間溢出機制。關于產業間溢出理論模型的研究,也有很多經濟學家在此領域進行著各種嘗試。Markusen和Venables(1999)以微觀企業的理論模型的研究方式,重點關注FDI如何通過關聯效應影響東道國的經濟。具體來說,外資企業在東道國的生產需要對中間投入產品進行采購,無論從成本還是最終本地化需求的要求來說,在東道國本土采購是個首選,這種采購就會擴張上游供應產業本土企業的生產,而外資企業較高的要求和產品標準使得供應商企業提高質量甚至彼此競爭造成的價格降低以便獲得外資企業的訂單,產生后向關聯效應,帶動上游本土企業的生產和發展。同時,外資企業若以中間品廠商的形式進入產業鏈,這種進入會從生產供給方面提供更多支持,從而增加本地最終產品的生產,就像是催化劑對本地產業產生積極的催化和促進作用。
Matouschek和Venables(2005)從供給和需求角度分析外商直接投資的進入對關聯的上下游產業的影響。當外商直接投資進入東道國的下游產業時,會產生初始生產效應(外資進入帶來的產出的直接變化、本地企業受到競爭而產出減少以及上游本地企業的產量變化)和反饋效應(上游企業產量增加會使得中間產品價格下降反過來會增加下游產業的產出);若外資進入東道國的上游產業,也會產生這兩種效應,只是這里的初始生產效應為外資進入直接促進上游產業產出增加,這種產品供給的增加,使得產品價格相應下降,下游產業對于上游產品的需求增加而產量增加,最終產生了反饋效應。
然而,Juan Carluccio和Thibault Fally(2013)指出,前面的研究(Markusen & Venables,1999;Matouschek & Venables,2005)都是將理論假設為外企對中間投入的需求供應來源全部來自上游本土企業,這一假設與UNCTAD(2001)和OECD(2002)的報告矛盾,報告稱外企傾向于以小部分本地企業作為生產中間投入的原料來源,即并不是所有的本地供應商都會采用外資企業的技術。
考慮到這一重要特征,Juan和Thibault(2013)推進了早期的研究,假設只有部分上游本地企業選擇外資企業的技術,并提供了更適合解釋實證結論的理論框架。他們以企業生產率異質性為前提來研究企業在技術吸收采納或溢出效應中所具有的作用,研究三種企業(外企、本土供應商即上游本土企業,本土銷售生產商即下游本土企業)自由進入的均衡模型,而且上下游的本地企業均能夠自由選擇采納何種技術。
通過模型推導,最后形成了產業關聯的三種均衡:上游產業的均衡,下游產業的均衡,上下游產業的同時均衡。(1)上游產業的均衡。上游產業的均衡狀態時,外資企業技術的優勢大小與外企與本土企業的相對生產率成正比,即外企與本土企業的生產率比值越大,則外企技術的成本優勢越明顯,上游產業的本地供應商企業采納外企技術的數量就會相對更多些。而且,均衡還顯示,上游本土企業采用外企技術的數量越多,使用外企技術生產的中間投入產品成本就越小,這樣就會使企業增加對外企技術生產的中間投入品的需求,從而生產出更多樣的外企技術投入產品。根據對于產品多樣性偏好的假設,隨著外企技術生產的中間投入產品成本的下降,又會通過前向關聯影響下游產業的外資企業和本地企業。由于技術的不兼容假設,即企業只能選擇外企或者本土技術,不能同時采用。采納外企技術的中間投入品的成本優勢對于采用外資技術的企業有正向促進作用,而對于仍采用本土技術的企業則產生消極影響。而且外企技術生產的中間投入品在最終產品的所需投入中所占的比重越大,上游產業對于下游產業的這種互動作用就越大。(2)下游產業的均衡。采用外企技術的外資企業和本地企業數目與采用本地技術的本土企業數目的比值與外企技術生產的成本優勢成正比。(3)上下游產業的同時均衡。上游產業的均衡和下游產業的均衡同時滿足時,就達到了上下游產業的同時均衡,并且Juan和Thibault(2013)證明這種均衡至少存在一個。
這種均衡的存在,則說明在技術不兼容的前提下,上游本土企業選擇使用外企先進技術來生產中間投入品既有利于提升上游本土企業的產出和技術水平,也能夠促進下游外企和下游采用外企技術的本地企業產出和技術水平提升。
二、 FDI溢出影響產業升級的微觀作用機制
1. 溢出主體與產業升級。FDI技術溢出主體包括溢出方和吸收方。從企業層面來說,溢出主體的溢出方指的是外國直接投資到東道國的外資企業,溢出主體的吸收方指的是東道國的本土企業;從東道國視角來說,溢出主體的溢出方是指來當地投資的外資企業或者跨國公司,其吸收方也可以理解為東道國的產業,因為本土企業技術水平或者生產率水平的提升也能夠帶動當地產業整體的技術進步。
當然,外資企業一般具有相對領先的技術或者管理經驗等優勢,可以說是潛在的溢出方,溢出效應的實際產生尚需要其他條件。另一方面,當外商投資企業進入東道國本土市場之后,當地企業有可能通過與外資企業的合作甚至競爭,在溢出效應發生時,就成為了技術溢出的吸收方。溢出方和吸收方成為FDI技術溢出效應的產生的主體,其二者的關系多數情況下是單向的,可以通過各種溢出途徑發生聯系。
溢出方企業與吸收方企業之間的互動作用,可以促進技術的溢出和擴散,對于當地企業甚至產業(尤其是發展中國家的本土企業)技術進步和管理效率的提升有著很好的促進作用,具體途徑包括競爭、模仿示范、人員流動、后向關聯以及前向關聯。溢出方和吸收方互動并促進技術的溢出和擴散,推動產業升級的機理可以通過圖1進行簡單展示。
以上是對FDI技術溢出主體及促進產業升級的一個整體的概況描述,接下來將按照水平溢出和垂直溢出兩種方式,依據具體的溢出途徑逐條分析這一機制。
2. 水平溢出促進產業內升級。
(1)示范與模仿。多數情況,外商投資企業相對東道國的本地企業有著更高的技術水平或者更優的管理模式(組織方式),相比之下,外資企業就有著更多的競爭實力而且更可能獲得盈利。而本地企業在外資進入本土市場之后,基于企業經營的基本目的,為了獲得更多的利潤,勢必會想辦法學習外資企業的優勢技術和先進的管理理念以及營銷模式,提高產品的生產層次,增加產品的種類和技術復雜度,并且通過模仿增強設計和生產營銷能力,促進經濟活動層次的升級。隨著時間的推移,經過本土企業不斷地學習模仿,它們與外資企業間的技術差距會逐漸減少,本土企業整體技術水平也就得到了提升。技術水平的提高,使本土企業擁有了更大的發展和利潤空間,它們也就有動力進一步地模仿學習,不斷地示范與模仿學習就形成了一個良性的循環,再加上外企的資金與技術的直接影響,從而不斷地促進著東道國相關產業內的升級和優化。
(2)競爭效應。競爭效應是FDI產業內溢出效應,往往產生于技術水平相對接近的外資企業和本土企業之間。跨國公司憑著雄厚的資本和品牌優勢、高效的優秀員工、成熟的管理模式和技術條件,會對其所進入產業領域的本土企業帶來巨大的競爭壓力。與外資企業差距很大的本土企業或許就在競爭中被淘汰,而只有差距不大或者技術相當的本土企業才能夠通過提高技術創新能力和科研投入,要么在管理要么在技術上與外資企業同行進而持續縮小差距,來提升企業的實力和優勢,立足于該產業的長遠發展,增強技術能力,擴充產品種類,提高設計水平,促進企業在產品和功能層次的升級。對于本土企業的積極迎戰,外資企業為了保持其技術優勢也會進一步地從母公司引進先進技術或者在東道國建立研發中心,從而又刺激新一輪的競爭效應產生,持續性地為東道國產業升級注入動力。
(3)人員流動。外資無論是以跨國企業子公司還是與本地合作的方式入駐東道國,為其工作的員工絕大多數均會來自于本地招聘,而外資企業在技術或者管理上的優勢需要結合人力執行和操作才能實現,不會固化在設備資本上。通常母公司開始會先派一部分專家和管理人員,到投資的當地進行招聘新員工,對于招聘來的員工要進行與母公司類似的職業培訓,并針對當地情況也要有針對性的指導,使得員工逐漸具有了適應本地并且又相對本地先進的理念和技術。當這些經過培訓和工作實踐掌握并擁有了相對先進理念與技術的人員再去其他本土企業工作或者自己成為創業者企業家的時候,都成為新的為本土企業工作的個體,他們在外資企業所學習到的先進知識也就帶到了本土企業里,這也是FDI技術溢出效應的一種途徑。
3. 垂直溢出促進關聯產業升級。
(1)后向關聯。外企為了降低生產成本,往往會選擇合理充分地利用本地資源和生產要素。后向關聯實際上是一種在產業鏈條上的合作與資源分配利用,外資企業生產的需求帶動了上游本土供應商企業的發展,本地供應商為了滿足客戶需求也會提高自身技術水平從而生產出合格的產品,而外企除了監控質量往往還會提供生產設施和專家技術支持輔導等等以保障產品質量達到與母公司的一致性。這種與上游本土企業的后向關聯合作促進了本地企業在管理、產品質量和生產技術水平等多方面的能力提升,推動了上游關聯產業的產業升級。
(2)前向關聯。外企產品以其先進的技術和品牌等優勢,使其產品也會得到本地消費者的青睞,下游產業的本土企業會敏銳地看到這個商機,它可能也會選擇使用外資企業技術生產的產品并進行生產之,從而也自然而然地提升了企業的技術水平。而若外企企業產品作為中間產品向其下游本土企業提供時,也常會提供一些配套的服務和技術援助以維持業務,從這個角度上講也提高了下游本土企業的技術能力。
簡言之,外商直接投資的產業關聯效應帶動了上下游本土企業技術水平和生產能力的提升,也有助于東道國產業從低附加值狀態向高附加值狀態的演進,推動當地關聯產業的升級進程。
三、 結論
本文通過水平溢出促進同一產業內升級和垂直溢出促進關聯產業升級兩個方面展開對于FDI技術溢出影響產業升級的作用機制研究。產業內升級主要表現為同一產業內部由低加工度、低附加值層次向高加工度、高附加值層次的發展;而對關聯產業升級主要表現為外企的進入由于產業關聯效應所帶來的上游產業和下游產業的低附加值、低技術含量向高附加值、高技術含量的發展。FDI的產業內溢出效應主要表現為本土企業通過模仿學習、競爭以及吸引外企員工等渠道提升自身的技術水平和產出,從而帶動整個行業的技術能力提高和產出增加,實現同一產業內升級。FDI的產業關聯效應主要通過產業鏈的上下延伸來實現,促進關聯產業的本地廠商向更高價值產品和服務生產轉化。通過對上游產業和下游產業本土企業的積極影響,使得關聯產業的本土企業在生產技術、管理水平以及生產能力等方面獲得進步,從而使得整個產業鏈條的附加值得以增加,促進了關聯產業的升級。
參考文獻:
1. 程培堽,周應恒,殷志揚.FDI對國內投資的擠出 (入)效應:產業組織視角.經濟學(季刊),2009,(4):16.
2. 傅元海,唐未兵,王展祥.FDI溢出機制、技術進步路徑與經濟增長績效.經濟研究,2010,(6):92-104.
3. 張會清,王劍.企業規模、市場能力與FDI地區聚集——來自企業層面的證據.管理世界,2011,(1):82-83.
4. 朱正.FDI、技術外溢與區域差異的實證分析.統計與決策,2013,(9):146-148.
5. Carluccio, J.and T.Fally,Foreign entry and Spillovers with Technological incompatibi- lities in the supply chain, Journal of Int- ernational Economics,2012.
6. Gorg, H.and E.Strobl,Multinational co- mpanies and Productivity Spillovers: A meta‐analysis, The economic journal,2001,111(475):723-739.
7. Javorcik, B.S.,Does Foreign Direct I- nvestment increase the Productivity of Dome- stic Firms? In search of Spillovers through Backward Linkages,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 iew,2004,94(3):605-627.
8. Markusen, J.R.and A.J.Venables,For- eign Direct Investment as a Catalyst for I- ndustrial Development,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1999,43(2):335-356.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十二五期間加快推進我國產業結構調整研究”(項目號:10zd&011)。
作者簡介:李佳,上海財經大學國際工商管理學院產業經濟系博士生。
收稿日期:2013-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