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修訂的《環境保護法》將于2015年1月1日起執行。由于增加了按日計罰等條款,被稱為“史上最嚴環保法”。
突出保護優先 企業損害擔責
環保部政法司法規處處長王煒說,新法突出了“保護優先、損害擔責”,提出政府、企業和公眾是三大責任主體,特別是對企業明確了污染者負責的原則。要求排放污染企業都要建立“環境保護責任制度”,這意味著所有排污企業都要有專人負責企業環保事務,并有專門的環保規章制度等。
環保執法要“啃硬骨頭”
針對“違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問題,在罰款方面,新《環保法》設計了“按日計罰”。王煒說,單日罰款數是根據“水、氣、聲、渣”等專門性環保法規的規定,上不封頂,直至罰到企業改正為止。除加大罰款力度外,新法還規定了行政拘留、追究刑事責任等處罰措施。“后兩者涉及人身自由。原本只是罰票子,現在要蹲號子了。”王煒說。環保部門還將設立“黑名單”制度,企業的環境信息將納入誠信檔案。
公眾有舉報違法企業等權利
新《環保法》還專門有第五章規定了“信息公開和公眾參與”。公眾有環境知情權,這就要求排污企業信息公開。“環保部還將出臺信息公開具體辦法,目前正在細化其細節。”王煒說。“公眾參與”還包括公眾舉報環境違法行為的權利,這在新《環保法》的第五十七條得到明確規定。
(節選自2014年11月27日《科技日報》,作者:李禾)
針對部分行業出現產能過剩,2013年10月,《國務院關于化解產能嚴重過剩矛盾的指導意見》提出“消化一批、轉移一批、整合一批、淘汰一批”的化解辦法。當前,各地淘汰落后產能雖力度空前,但整體“去產能”進程仍步履維艱。
一些地方政府和企業仍然“割舍不下”
由于產能過剩矛盾在各地表現不一,且個別地方對化解產能過剩認識不一。種種因素,造成目前各地落實“四個一批”產能化解政策進展不一。一些地方政府和企業還存在“割舍不下”的心態。一是企業主動化解過剩產能的意愿不足;二是地方政府化解過剩產能的動力不足;三是過剩產能、落后產能界定標準模糊;四是過剩產能退出機制不暢。
市場倒逼加速行業分化
受市場需求放緩及政府強制干預影響,一些嚴重過剩行業陷入發展低谷。鋼鐵產能出現兩極分化現象。產能嚴重過剩的電解鋁行業分化趨勢更加明顯。某鋁企業領導表示,盡管企業鋁業板塊規模在做大,但不再重復走擴大產能的路子。“去產能”過程中,政府的引導作用亦十分突出。
產能過剩矛盾總體可控 局部存風險
這一輪產能過剩矛盾讓企業普遍感覺“溫水煮青蛙”,壓力持續加大,但對于絕大部分過剩產能,市場都在自行調節,只要宏觀經濟穩定在合理增長區間,產能過剩的矛盾總體將是可控的。不過,就部分行業、企業和局部地區來說,產能過剩引發的矛盾不斷加劇。專業人士表示,雖然目前沒有大規模的企業破產倒閉情況,但一些行業潛在問題值得關注。
(節選自2014年11月30日《瞭望》,作者:《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11月26日,國務院發布《關于創新重點領域投融資機制鼓勵社會投資的指導意見》(下稱《意見》),提出推動環境污染治理市場化,大力推行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
市場化帶來新機遇
近年來,主要依靠政府和“誰污染、誰治理”的原則進行環境污染治理的方式,在日益復雜的環境問題面前顯得乏力。因此,“污染企業付費、專業化治理”的第三方治理模式被寄予厚望。《意見》提出,在電力、鋼鐵等重點行業以及開發區(工業園區)污染治理等領域,大力推行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通過委托治理服務、托管運營服務等方式,由排污企業付費購買專業環境服務公司的治污減排服務,提高污染治理的產業化、專業化程度。穩妥推進政府向社會購買環境監測服務。建立重點行業第三方治污企業推薦制度。
交易進一步放閘
另外《意見》指出,推進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試點,建立排污權有償使用制度,規范排污權交易市場,鼓勵社會資本參與污染減排和排污權交易。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宋國君認為,排污權交易需要有非常完善的排污許可證制度,只有做好前一步,才能再做后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