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江 黃亞雄
摘要:文章采用2009年至2011年各省、市、自治區的政府科技投入及企業研發投入等數據,以企業研發投入規模最大化為目標,估算了政府科技投入的最優規模。研究表明,政府科技投入規模與企業研發投入規模之間是倒“U”型相關關系,政府科技投入的最優規模為2.3%;目前我國各地區的政府科技投入規模偏低,非常不平衡,除北京超過了最優投入規模水平之外,其他地區的政府科技投入規模優化度均不足50%。
關鍵詞:政府科技投入;企業研發投入;最優規模
一、 引言
當今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決定了國家的基本競爭力,而一個國家或者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是國家綜合國力的決定性因素,經濟發展水平是衡量國家發展成就和發展程度的重要指標。在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的今天,國家科技實力和創新水平是影響經濟發展水平的重要因素,影響科技實力的因素又包括人才、科研基礎以及科研投入等等。如果以資金投入代表科研投入,科研投入主要包括來自政府的研發投入和來自企業的研發投入。如表1所示,政府科技投入占比最高的國家是法國,占比達到39.7%,占比最低的國家是日本,僅為17.2%,不到德國的一半,而這兩個國家卻同時在科學技術活動領域中占據領先地位。這促使我們進一步思考,政府投入與企業投入之間的關系如何?如果說企業研發投入是由市場因素決定的,相對政府科技投入而言更有效率,那么使得企業科研投入總額最高的政府科技投入規模應該是多少?
朱平芳和徐偉民(2003)采用上海市1993年~2000年32個行業數據研究了政府的科技激勵政策和大中型工業企業R&D投入及其專利產出的關系,認為政府的科技撥款和稅收減免政策對企業增加研發投入具有積極的效果。劉虹等人(2012)采用2007年~2009年的上市公司數據進行實證研究,發現政府研發補貼對企業研發投入同時存在互補效應和擠出效應,政府對企業的科研補貼最優值是1.33億元。本文將以省際面板數據為基礎,從地區總投入的角度研究以企業研發投入最大化為目標的地區最優政府科技投入規模。
二、 理論假設
政府科技投入對企業研發投入具有兩種效應,一種是互補效應,另一種是擠出效應。互補效應是指政府提供公共知識產品拓展了企業進行科研活動的可行面,以及研發補貼降低企業的研發成本從而更積極地開展科研活動,從而提高了企業的研發投資;替代效應是指政府提供了公共知識,減少了企業需要通過進行研發而獲得的知識,又或者是因為政府政府科技活動提高了科技活動生產要素市場的要素價格,提高了企業進行科研活動的成本,從而抑制了企業的研發投資。這兩種效應的存在,是使得企業科研投入最大化的政府科技投入最優規模的理論前提。得到了本文的假設1——
假設1:政府科技投入與企業研發投入的關系是倒"U"型曲線關系,在政府增加研發投入的最初階段,企業科研投入也逐步增加,但是當超過了某一最優值之后,政府科技投入對企業研發投入的擠出效應大于擠入效應,企業研發投資逐步減少。
一個地區的專利保護水平有利于促進企業研發的投入。目前我國專利保護制度還不夠完善,市場上充斥著大量的仿制品,這使得很多企業不愿意進行研發投入,因為一旦研發出來很快就會被模仿,無法獲得研發的壟斷利潤。如果一個地區市場環境有利于企業通過研發投資獲得壟斷回報,那么企業是有動力進行研發投入的,越嚴格的專利保護制度越能保護企業研發的預期回報,市場越有序企業就越愿意通過申請專利來保護科研投入的收益,所以一個地區的專利保護制度對企業的研發投入的積極性是有影響的。得到了本文的假設2——
假設2:在有利于科學技術創造獲得投資回報的地區,同樣的政府科技投入可以激勵更多的企業科研投資。
三、 模型與數據
(1)模型設計。參考顧元媛和沈坤榮(2012)和劉虹等人(2012)在分析企業研發投入和政府研發補貼的關系時建立了的模型,建立面板模型:
在模型(1)中,PRD是企業研發投入規模,用各地區企業R&D投入占GDP的比值表示;GRD是政府科技投入的規模,用政府科技投入占GDP的比重表示,GRDS是政府科技投入規模的二次項;prp是專利保護制度,以地區年專利申請受理量比上地區R&D人員全時當量表示,這里采用R&D人員全時當量能更有效地衡量地區研發工作的總時間;
本文的主要研究對象是政府科技投入規模和企業研發投入規模的關系,根據前文的理論分析,隨著政府科技投入的規模逐步增加,企業科研投入規模應該是先增后減
(2)數據說明。本文所使用的數據來自相關年份《中國科技統計年鑒》和《中國統計年鑒》,選取了2009年~2011年共3年的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的面板數據。
本文主要研究的變量是政府科技投入規模和企業研發投入規模兩個指標,為了使兩個變量更具有可比性,本文采取各地區R&D經費內部支出中企業資金與地區GDP的比值作為地區企業研發投入規模的指標,各地區R&D經費內部支出中政府資金與地區GDP的比值作為地區政府科技投入規模的指標。GDP數據來自相關年份《中國統計年鑒》,地區R&D經費內部支出數據來自相關年份《中國科技統計年鑒》。需要說明的是,2010年至2012的《中國科技統計年鑒》中列出的是R&D經費內部支出,但是2009年之前的《中國科技統計年鑒》并沒有對各地區R&D經費按來源進行劃分,而是對各地區科技活動經費按照來源進行了劃分,在我國的統計科技統計口中R&D經費與科技活動經費不同,不具備可比性,故此本文選取2009年~2011年的面板數據作為分析樣本。
有利于地區科技創新的因素中,本文選取了地區年申請專利受理數與地區R&D人員全時當量的比值作為衡量指標,以該指標作為對專利知識產權保護程度的指標,該指標值越高,則表明該地區的專利保護程度越高,反之亦然。該指標采取的是專利申請受理數與R&D人員全時當量的比值,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地區科研水平。專利申請受理數和R&D人員全時當量都來自相關年份《中國科技統計年鑒》。
模型中各變量的描述性統計見表2。
從表2可以發現企業研發投入規模和政府科技投入規模的變動范圍都比較大,企業研發投入規模在0.027%到2.05%之間變動,平均值為0.91%,政府科技投入規模在0.08%和3.3%之間變動,平均值為0.39%,說明我國各地區的研發投入存在極大的不均衡。專利申請受理數對R&D人員全時當量的比值變化也比較大,最大值約是最小值的10倍,說明各地區的科技研發水平和科技保護政策也存在極大的差異
四、 回歸分析
分別采用混合回歸、固定效應模型和隨機效應模型三種方法對模型(1)進行回歸,回歸結果見表3。
從表3可以發現,混合回歸的自變量系數既不顯著,符號也與預期不符,固定效應模型和隨機效應模型的回歸系數非常顯著,符號與預測相符。Hausman檢驗結果顯示應該選取固定效應模型。
(1)政府科技投入規模與企業研發投入規模的關系成倒“U”型曲線,存在一個使得企業研發投入最大化的政府科技投入最優規模。無論是固定效應模型還是隨機效應模型,這一結論是一致的。在固定效應模型的回歸結果中,政府科技投入規模的系數是正的,說明企業研發投入規模對政府科技投入規模的一階倒數為證,政府科技投入規模的二次項系數是負的,說明企業研發投入規模對政府科技投入規模的二階倒數是負的,的符號與理論預期是一致的,當政府科研投入最初能帶動企業研發投入,但是當超過一定規模時,則替代效應大于互補效應,企業研發投入規模下降。根據式(2),得出政府科技投入的最優規模是2.30%。假設1得到證明。
(2)專利保護水平有利于促進企業研發投入。無論是固定效應模型還是隨機效應模型,這一結論也是一致的,專利保護水平每上升1個百分點,企業研發投入規模則上升0.003個百分點,考慮到企業研發投入規模的均值為0.9%,這個比例是非常可觀的。假設2也得到證明。
五、 我國各地區的政府科技投入規模優化度
從表2中可以發現,各省區的政府科技投入規模極為不平衡,均值為0.385%,方差為0.006,政府科技投入規模最小的省份僅為0.08%,而政府科技投入規模最大的省份為3.3%,是規模最小的省的42倍,差異巨大。在此,以各省2011年的實際政府科技投入規模除以理論政府科技投入最優規模,得到了各省區的政府科技投入規模優化度,具體數值見表4。
31個地區的政府科技投入規模優化度相差極大,均值為15.95%,最小值為3.65%(內蒙古),最大值為133%(北京),方差為0.24。總體上來看,各地區的政府科技投入規模離最優規模相差甚遠,政府科技投入規模優化度超過了10%的地區僅有12個,19個地區的政府科技投入規模優化度還在10%以下。除了北京的政府科技投入規模優化度超過100%之外,沒有一個地區的政府科技投入規模優化度超過50%。
六、 結論與討論
(1)通過建立模型,使用我國2009年~2011年的省際面板數據,本文得到了三個基本結論。一是政府科技投入規模與企業研發投入規模的關系成倒“U”型曲線,存在一個使得企業研發投入最大化的政府科技投入最優規模。通過各地區2009年~2011年的面板數據進行回歸,發現政府科技投入在最初能使企業增加研發投入,但是隨時政府科技投入的增多,對企業研發投入總體上表現擠出效應,政府科技投入的最優規模是2.3%。二是企業研發投入同時也受到地區專利保護政策的影響,如果地區的專利保護政策較強,為科技創新和技術進步提供了良好的環境,企業更有動力進行研發投資。三是目前我國各地區的政府科技投入規模優化度偏低,除了北京之外,所有的地區的政府科技投入規模優化度都在50%以下,其中19個地區的政府科技投入規模優化度在10%以下,各地區的政府科技投入規模及其優化度都非常不均衡。
(2)政策啟示。一是各地要提高政府科技投入的規模,各省的政府科技投入規模優化度遠遠未達到激勵企業研發投入的最優規模,增加政府科技投入的空間還非常巨大,各地應當迅速增加政府科技投入,使之帶動更多的企業研發投入,促進本地區的科技創新。《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提出,“到2020年,全社會研究開發投入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提高到2.5%以上”,我國政府科研投入的比例大致在五分之一,按照這個比例計算,政府科研投入的預期目標是占GDP的0.5%,遠遠低于激發企業科研投入最大化的政府科技投入最優規模。二是要創造有利于科技創新的市場條件。對知識產權的保護程度對激勵企業進行研發投入的作用非常大,有必要快速提高對知識產權的保護程度,最大化地維護社會公平正義,有效激勵企業進行研發投資。三是要注重地區平衡。各地區的政府科技投入規模及其優化度差異很大,總體上發達地區的程度較高,而較不發達的地區程度較低,地區差異較大是目前難以回避的發展難題,如果相對落后地區的科技創新還落后在較發達地區,地區之間的差距將越來越大。
參考文獻:
1. Guellec D, Van Pottelsberghe De La Pott- erie B.The impact of public R&D expenditure on business R&D.Economics of innovation and new technology,2003,12(3):225-243.
2. 劉虹,肖美鳳,唐清泉.R&D 補貼對企業R&D支出的激勵與擠出效應——基于中國上市公司數據的實證分析.經濟管理,2012,(4):7.
3. 朱平芳,徐偉民.政府的科技激勵政策對大中型工業企業 R&D 投入及其專利產出的影響.經濟研究,2003, 6(5):l.
4. 國務院.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 (2006-2020 年),2006.
作者簡介:林江,中山大學嶺南學院財稅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黃亞雄,廣州市中山大學嶺南學院博士生。
收稿日期:2013-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