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棟良 楊忠直
摘要:生態工業園區是企業產業鏈的特殊形式和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模式。文章對近年來企業研發網絡與技術創新以及生態園區的相關發展理論進行梳理,為分析生態工業園區研發網絡與技術創新能力的相互影響,揭示生態工業園區研發網絡與技術創新能力體系之間的匹配互動關系提供了理論框架,同時也為解決當前我國產業鏈中存在的可持續發展難題闡明了解決的思路和方向。
關鍵詞:企業研發網絡;技術創新;生態工業園區;互動機制
一、 引言
企業技術創新,是指生產技術的創新,包括開發新技術,或者將已有的技術進行應用創新。研發網絡是指,在研發過程中企業與合作研發企業、公共研究結構、高校、政府等形成的正式關系的集合。兩者對企業發展都非常重要且相輔相成,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提高和研發網絡的完善過程,受到不同因素的影響,清楚地認識這些重要的影響機制,有利于企業科學地選擇創新方向和路徑。盡管對新環境下創新能力體系和研發網絡的發展規律的研究為利用研發網絡提高創新能力奠定了基礎,但是,針對創新能力體系與研發網絡如何整合與銜接才能夠有效地構建創新能力,提高創新績效的問題目前研究不夠。技術創新能力體系與研發網絡之間都不是靜止的,而是不斷演化發展的。研究需要進一步分析技術創新能力體系與研發網絡的匹配、互動關系,及其協同演化的機理。
生態工業園區是循環經濟的重要實踐形式,是可持續發展理念走向實踐的重要方向之一,生態工業園區綜合地運用了工業生態學和循環經濟理論,把經濟增長建立在環境保護的基礎上,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思想,是21世紀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一種重要模式。技術創新對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有巨大的推動作用,所以在生態工業園區發展建立科學的技術創新與研發網絡體系對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有著積極意義。
本文對近年來企業研發網絡與技術創新以及生態工業園區的相關發展理論進行梳理,為分析生態工業園區研發網絡與技術創新能力的相互影響,揭示生態工業園區研發網絡與技術創新能力體系之間的匹配互動關系提供了理論框架,同時也為解決當前我國產業鏈中存在的可持續發展難題闡明了解決的思路和方向。
二、 生態工業園區的概念內涵
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開始著手生態產業園區的建設和發展,并將其作為實現產業生態化與區域產業綠色化的重要手段。目前中國的生態產業園區主要以生態工業園區為代表。齊振宏(2003)認為,生態工業園區是依據循環經濟理論和工業生態學原理而設計成的一種新型工業組織形態。生態工業園區作為循環經濟一個重要的發展形態,通過模擬自然生態系統建立工業系統“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的循環途徑和食物鏈網,采用廢物交換、清潔生產等手段,使一個食業產生的副產品或廢物可以用作另一個工廠的投入或原材料,實現物質循環和能量多級開發利用,從而形成一個相互依存、類似自然生態系統食物鏈過程的工業生態系統。盧兵友等(2001)從當然和必然、整體和局部、發展與限制等方面進行了分析,提出了生態產業園區可能是未來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一種比較理想的模式。韓良(2006)認為生態產業園區的發展模式與區域發展特點緊密結合,不僅有效規避了同類園區間可能產生的競爭,而且通過生態產業園區的特色經營為區域發展注入了活力;園區的形成和發展多以市場機制為導向自發形成,政府主要充當服務者和間接支持者的角色,而并不參與園區和企業的具體經營。宋小龍等(2008)提出適合我國生態產業園區發展的3種典型模式:牧食型生態產業園區、寄生型生態產業園區和腐生型生態產業園區。郭莉(2008)則認為生態工業園對于改善園區內部的環境質量成效斐然,可對其所在區域環境改善的貢獻有限,所以認為環境擴散效應不僅體現在園區內部的環境改善上,更應體現在拉動區域產業升級和技術溢出等隱性擴散效應上。
三、 企業技術創新與研發網絡的研究
1. 企業技術創新研究。企業技術創新能力這一概念可以從行為主體、資源要素、戰略視角和創新過程等四個角度來理解。行為主體視角走從技術創新活動的各個行為主體的描述和分析的角度闡述技術創新能力體系的。Barton(I992)從企業技術創新行為主體出發,認為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是由技術人員和高級技工的技能、技術系統能力、管理能力、價值觀等內容組成的。Burgellman(2004)等學者將技術創新能力定義為促進和支持企業技術創新戰略的一系列綜合性特征。Burgdmall和Maidique把技術創新能力看成是可利用的資源、對競爭對手的理解、對環境的了解、公司的組織結構的變化、開拓性戰略等能力的一種組合。
近年來,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問題引起了多方關注。虞曉芬等(2005)認為,區域技術創新效率的差距是我國經濟區域發展不平衡的重要表現與深層原因。張暉明等人(2004)認為企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是新經濟時代企業外部組織形式和制度的創新表現。田中偉(2003)認為通過稅收優惠能最有效地促進企業集群內合作創新機制的形成。朱桂龍(2008)提出了隨著企業規模的變化,外部知識獲取路徑對技術創新影響的差異變化比較明顯。這也說明,從組織間合作獲取知識與企業本身實力有關。黃坡等人(2006)在對產業集群和企業技術創新論述的基礎上,提出產業集群和企業技術創新之間有互惠關系。楚天驕等人(2006)認為跨國公司研發機構是地方創新體系聯入跨國公司全球技術網絡的關鍵節點,是區域創新體系的重要資源,跨國公司研發機構與本土互動是雙方反復博弈的結果,建立互動關系是一種雙贏策略。張成考(2006)提出生態工業園作為經濟、生態和社會協調發展的新模式,應根據園區內生產者企業、消費者企業、分解者企業的匹配關系和各自的功能以及自然環境容量,保證園區內的各項活動既不能突破生態工業園內各生態產業鏈的生態閾限,也不能超過自然生態系統的耐受限度,并能達到對自然環境的負面影響最小,實現整個生態工業園與自然生態系統互利共生、協調發展。余偉玲等人(2003)研究表明生態工業不僅有助于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還可以影響到一個城市的眾多行業,推動城市經濟快速而健康的發展。
2. 企業的研發網絡的研究。研發網絡的概念是伴隨著過去的20年中全球創新格局的變化及環境變化而興起的重要概念,研發網絡化已經成為創新環境的突出特征。研發網絡可以提高企業的創新能力和創新的專屬性,例如,可以降低風險,對國外客戶的需求迅速響應,收取溢價并獲得規模效益(Tiwari,2007),以及企業通過創新獲取績效的能力Kafouros et al.,2008)。王卉(2011)認為,知識經濟時代,企業以網絡的形式參與競爭,其競爭優勢也源于企業網絡。張帆(2008)認為,企業網絡組織形式比以往的組織形式具有優勢,特別是在變化劇烈的外部環境下,企業網絡組織的競爭優勢非常明顯。江詩松(2005)指出了研發網絡存在的3個主要問題是溝通、機會主義以及利益分配,認為建立在良好的網絡環境之上的信任是一種重要的治理機制。王文亮等(2010)提出,企業研發網絡成為企業獲取研發資源、縮短技術開發時間、減少研發投資費用與分散風險的有效組織形式。
3. 技術創新能力與研發網絡環境的關系研究。當前網絡對創新的影響機制的研究可以分為兩派,一派是以Burt為代表的“結構洞理論”或弱聯系學派,認為弱聯系可以為創新提供更多的冗余信息;另一派是以Coleman為代表的“橋梁”或強聯系學派,認為強聯系可以促進隱性知識的傳遞并進一步促進創新(Ahuja,2000;Ruef,2002)。盡管這兩個流派的觀點還存在一些分歧,但是大家對網絡能夠促進企業創新達成了共識。Powell和Grodal(2005)認為,網絡為企業的創新提供了多樣的信息和能力,進一步可以提高企業創新的水平,特別是對于處在網絡中心位置的企業來說,其創新的產出更為顯著。郝生賓等(2009)對企業網絡能力與技術能力的交互耦合關系進行了分析與研究。張清輝(2011)認為,在網絡環境中,網絡能夠給企業的創新提供大量的信息和知識。一個企業擁有企業網絡資源對企業的技術創新過程有著突出的影響,這是獲取和利用知識的關鍵,也是提高企業創新績效的關鍵。黨興華等(2005)研究提出,網絡環境下企業技術創新過程就是一個知識缺口彌補的過程。
四、 外部因素與內部變量對企業技術創新與研發網絡的影響
1. 關鍵外部因素對企業創新能力和研發網絡的影響。Mdlk和Kotabe(2009)發現新興經濟國家提供的關于資源投入和市場開拓方面的政策支持會與企業內部創新能力發生互補作用。Robinson(1998)指出,產業特征和環境變化對于企業成長績效具有顯著影響。Hitt(2004)則認為,企業所面臨的市場環境具有高度不確定的特征。隨著中國市場化改革的推進、世界經濟的擴展以及信息技術的普遍應用,整個世界日益成為一個緊密聯系的經濟體。Zhou (2005)指出,市場環境的波動性會很大的影響企業的創新能力。
2. 關鍵內部變量對企業創新能力和研發網絡的影響。Sirmon和Hit(2003)提出,當企業所需的戰略資源無法直按在要素市場上購買或購買的成本太高時,企業自身可以通過模仿、學習、創新來獲得資源。企業資源內部開發相比外部資源來說周期較長、獲取資源的速度較慢,但內部開發獲取的資源與內部其他資源能力的匹配度高,并很容易形成其他競爭對手難以模仿的競爭優勢,柳卸林和李艷華(2009)分析認為外部聯系尚未成為創新能力提高的主要方式,內部的研究開發和正式的研發合作是提高能力的重要來源。蔡莉和柳青(2008)分析發現企業集群中,共享性資源所包含聲譽、資源整合與交換和機構參與程度三個主要因素對創新能力的提高有顯著影響。
3. 關鍵外部因素與內部變量共同對企業研發網絡與技術創新的影響。Hillman(2003)提出,轉型環境下的中國企業,創新能力的發揮受到創新環境的影響,表現為對環境的反應、戰略選擇及戰略變化。制度因素可以解釋企業活動路徑、參與水平和戰略等行為選擇;反過來,企業的能力也會影響其戰略的有效性(Oliver & Holzinger,2008)。Hamel(1998)指出,隨著環境的變化進行戰略創新,企業可以為顧客創造新的價值、擺脫競爭者的步凋、使利益相關者獲取財富、重新構建己經存在的產業模式。Suhomlinova(2006)指出,企業可以與所處行業進行交互作用,改變其經營環境。Teece(1997)研究表明,制度、文化等環境會對企業的創新活動產生影響,同時企業也可以通過恰當地適應、綜合和重構組織技能和職能,主動地根據需要改變環境,以適應自己的優勢。
沈勛豐等人(2007)提出,企業網絡與生態學中種群間的關系有著內在特征的相似性。張帆(2008)等人分析了瀏陽生物醫藥園企業網絡形成過程,并在此基礎上對園區企業網絡核心能力進行了實證分析,運用模糊評價模型對園區企業網絡核心能力進行綜合評價。滕麗華(2008)等人提出了一種基于貝葉斯網的生態工業園環境影響因子的分析方法。并將生態工業園區的各環境影響因子作為貝葉斯網的變量,再利用貝葉斯網對生態工業因的各環境影響因子之間的關系進行建模,并對各指標進行分析和預測,進而指導工業生態園區的整體決策。Beckman和Hauschild(2002)提出了,擁有廣泛的網絡可以帶來更多的經驗、能力利用機會
近年來,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問題引起了多方關注。虞曉芬等(2005)認為,區域技術創新效率的差距是我國經濟區域發展不平衡的重要表現與深層原因。張暉明等人(2004)認為企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是新經濟時代企業外部組織形式和制度的創新表現。黃坡等人(2006)提出,在產業集群和企業技術創新論述的基礎上,產業集群和企業技術創新之間有互惠關系。張成考(2006)提出生態工業園作為經濟、生態和社會協調發展的新模式,應根據園區內生產者企業、消費者企業、分解者企業的匹配關系和各自的功能以及自然環境容量,保證園區內的各項活動既不能突破生態工業園內各生態產業鏈的生態閾限,也不能超過自然生態系統的耐受限度,并能達到對自然環境的負面影響最小,實現整個生態工業園與自然生態系統互利共生、協調發展。余偉玲等人(2003)研究表明生態工業不僅有助于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還可以影響到一個城市的眾多行業,推動城市經濟快速而健康的發展。
五、 總結與展望
企業研發網絡與技術創新的互動機制對企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而生態工業園區既是企業產業鏈的一種特殊的形式,同時也是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模式,所以對生態工業園區的企業研發網絡與技術創新的互動機制研究是非常有意義的。本文正是通過對近年來企業研發網絡與技術創新以及關于生態園區的理論進行梳理,闡述了企業研發網絡和技術創新的關系,為在生態工業園區中如何搭建科學合理的研發網絡以提高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提供了理論框架和解決思路。
具體來說,我們提出以下幾點:
(1)政府政策支持和引導。生態工業園區的形成和發展多以市場機制為導向自發形成,政府主要充當服務者和間接支持者的角色,并不需要直接參與園區和企業的具體經營,但需要給予生態工業園區一定政策的支持和導向,特別是在生態工業園區形成初期,給予一定稅收、人才吸引等政策優惠。
(2)加強企業創新建設。要充分發揮生態工業園區的優勢,就必須要發揮園區內各個企業的資源優勢和特點,形成覆蓋園區內產業鏈中各個環節的優勢覆蓋。以產學研合作的形式,組織實施能夠提升核心競爭力的研發項目。各企業也可利用企業網絡成員之間的有意識合作和無意識的知識溢出,來提高自身的競爭力。
(3)完善監督機制。生態工業園區的形成是市場導向加政府適當引導。如果企業不適合園區的發展,則會被自然淘汰出園區,但政府也需要進行適當的監督,防止園區內有企業違反制度和規則造成園區內產業鏈的重大損失和契約精神的淪喪。政府和企業需要有效地監督,除了發揮內部監督還需要完善外部的監督機制,為生態工業園區的有效運行提供有力的保障。
參考文獻:
1. Ahuja,G.Collaboration networks, Structu- ral holes, and innovation: a longitudinal study.Adminisrative Science Quarterly,2000,(45):425- 455.
2. Barton, R.R.Metamodels for simulation input-output relations.Proceedings of the Winter Simulation Conference,1992:593-616.
3. Burgelman, R.A., Pearl, R., Meza, P.E.Better medicine through information technology.Stanford Business School,2004.
4. Hitt, M.A., Ahlstrom, Dacin, M.T., Levitas, E.and Svobodina, L.The instiutional effects on strategic alliance partner selection in transition economies: China vs.Russia, Organization Science,2004,(15):173-185.
5. Kafouros, M.I., Buckley, P.J., Sharp, J.A and Wang, C.Q.The role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in explaining innovation performance. Technovation,2008,(28):63-74.
6. Malik, O.R.and Kotabe, M.Dynamic capabilities, government policies, and performance in firms from emerging economies: evidence from India and Pakistan.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2009,46(3):421-450.
7. Sirmon, D.G., Hitt, M.A.and Ireland, D.D.Managing firm resources in dynamic environments to create value: looking inside the black box.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s,2007,32(1): 273-292.
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企業研發網絡優化、技術創新能力演進及其相互促動機制的研究”(項目號:71132006)。
作者簡介:楊忠直,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符棟良,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博士生。
收稿日期:2013-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