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以南南合作為視角,通過搜集SITC行業數據,以貿易差額為切入點,利用貿易專業化指數(TSC)綜合分析中國與發展中國家貿易結構的變動。研究發現中國在與發展中國家的產業間貿易中,凸顯勞動密集品的比較優勢,形成了與貿易伙伴的互補性,而大量存在的產業內貿易中,以運輸和機械產品的相互貿易為主,形成了與以新興經濟體為代表的發展中國家的競爭性。重點產品貿易中的競爭性和廣泛存在的互補性,是中國推行南南合作戰略的重要基礎和現實前提。
關鍵詞:貿易差額;貿易專業化指數;競爭性;互補性;南南合作
本文的主要結構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構造順差結構圖來分析中國與不同地區、收入水平的發展中國家以及在不同類型的產品貿易中貿易結構的發展趨勢,從中探究影響中國產業間貿易的比較優勢的變動;第二部分將利用圖形化的貿易專業化指數(TSC)來進一步分析中國與發展國家的究竟是以產業內貿易為主還是以產業內貿易為主。第三部分綜合分析中國與發展國家的貿易的競爭性與互補性,提出相關對策建議。
一、 中國與發展中國家的產品貿易結構——基于產業間貿易的分析
運用比較優勢可以來解釋一國與其他國家在產業間貿易,是一國開展貿易的首要和重要基礎。一國貿易的比較優勢可以決定該國產業間貿易的結構變動,繼而決定該國的貿易差額變化,所以本文用貿易差的變動來反映貿易結構及比較優勢的轉化。一國順差的產品可以近似地認為是有比較優勢的,在對其貿易伙伴的貿易活動中處于競爭性地位;逆差產品則是有競爭劣勢的。如果該國在特定商品種類中的順差增大或由逆差轉為順差,說明該國的競爭性增強,優勢地位得到鞏固;反之,說明該國的競爭性減弱,需要在貿易中,加強與伙伴國的合作。基于這一解釋,可以通過比較中國與發展中國家在2000年與2011年這兩個時間點上不同產品的貿易差額的變動,來判斷比較優勢的轉化,繼而分析中國與上述國家的貿易結構是否發生了變化。
在文中的散點圖(如圖1所示),橫軸代表2000年中國與發展中國家的每一類產品的貿易差額,縱軸代表的是2011年相應的貿易差額。如果兩個時期的貿易差額沒有變化,應該落在圖中斜率為1的直線上,說明中國的比較優勢沒有發生變化,若偏離直線,根據偏離的位置,可以判斷或根據競爭力的增強或減弱。如果兩個時期對應的散點落在直線的左上方,代表中國在相應產品的貿易順差趨勢增強或由貿易逆差轉為順差,說明競爭性提高,能夠從與該地區的貿易中獲利;如果散點位于右下方,代表中國的逆差趨勢增強或有貿易順差轉為逆差,說明競爭性減弱,互補性提高,無法從該產品的貿易中增加收入,卻需要大量進口來滿足國內需求。
中國與發展中國家在不同類型的產品貿易中都顯示出了不同的結構變動趨勢,且都在一定程度上與中國的比較優勢相關。
但眾所周知,中國是石油、天然氣等不可再生資源的重要進口國,歷年對該類產品的需求只增不減,在國際大宗產品價格不斷通貨膨脹的情況下,貿易逆差加劇,且逆差幅度超越了中國對發展中國家的貿易順差,主導了中國的總體上的競爭劣勢地位。2011年,中國從發展中國家大量進口石油、天然氣等能源產品(SITC-3),形成的貿易逆差達到了18.64萬億美元,而2000年的逆差額度僅為1.37億美元,基于這一顯著事實,本文在分析產品結構的變動的過程,直接得到中國與發展中國家在SITC-3產品的貿易中始終處于競爭劣勢,并且該類產品是中國進口的主要產品,需要增加對該類產品的議價能力,避免剛性需求給中國帶來的外匯損失。
如圖2所示,在SITC兩位編碼分類的65類產品中,從2000年到2011年,中國與發展中國家有貿易的大部分產品的貿易差額都落在直線附近,偏差較小,但仍有少數產品的貿易差額偏離回歸直線,說明中國在生產這些產品時的比較優勢發生了變化,直接導致貿易產品結構的相應變動。為達到說明問題的目的,本文選取偏離回歸直線較大的16種產品進行分析。
落在直線左上方的產品有10種,分別分布在第一和二象限中。其中位于第一象限的產品有SITC-65(紡織紗線,織物,制成品以及相關產品)、SITC-66(非金屬礦產制)、SITC-69(金屬制品)、SITC-74(一般工業機械和設備和機器零件)、SITC-75(辦公室機器和自動資料處理儀器)、SITC-78(道路車輛(包括氣墊車輛))、SITC-79(其他運輸設備) 和SITC-84(服裝及衣服配件)和SITC-89(雜項制品)。說明中國在對于發展中國家的貿易中,上述產品始終處于貿易順差,并且順差趨勢加強,這些產品大多屬于資本與技術密集型產品,顯示出目前,技術和資本密集型產品的比較優勢較強,中國可以通過出口附加值較高的技術型產品獲得更好的收益。落在第二象限的只有SITC-67(鋼鐵),說明中國的鋼鐵貿易在2000年時是貿易逆差,到2011年時,扭轉局面變成順差并且順差規模較大,證明我中國在鋼鐵行業上的生產能力有所加強。但是同時我們可以看到除鋼鐵產品之外,傳統的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并沒有更多地顯示出更為強勁的比較優勢,說明中國在勞動密集品出口中的比較優勢不盡明顯,對于中國國民收入的促進作用正在減小。
落在直線右下方的產品有6種,均分布在第三象限。包括SITC-22(石油種子和含油果實)、SITC-28(金屬礦砂及金屬廢料)、SITC-51(有機化工產品)、SITC-58(在非塑料,初級形狀)、SITC-68(有色金屬)和SIT-C-93(特殊交易和商品并無按實物)。這些產品大致屬于兩類:一類是化學品,屬于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品;另一類與我們圖3中列出的油氣產品一同屬于資源密集品。說明中國在化學產品的生產上仍然比較落后,存在技術的劣勢,不得不依靠進口來維持生產;中國對于各種類型的資源密集品都維持了大量的需求,期間大宗產品價格飛漲和中國對于定價權的缺失造成了巨幅的逆差,這不僅會影響國民收入實現增長,同時還會制約經濟尤其是工業的建設。
二、 中國與發展中國家的貿易結構——基于產業內貿易的分析
與產業間貿易相比,產業內貿易在新的國際分工下更為主流,兩者結合可以說明一國對外貿易的所有貿易結構。產業內貿易是規模經濟和國際分工深化為前提的,發生在產業內部相似產品之間的貿易。利用可圖形化的貿易專業化指數(TSC)可以看出在一國的對外貿易中,產業內貿易和產業間貿易究竟誰的影響更大。
貿易專業化系數(Trade Specialization Coefficient,TSC)是一個用來判斷一個國家的一種產品在國際市場上是否具備相對競爭優勢的比較簡單的測度工具,表示一國進出口貿易的差額占進出口總額的比重。其計算公式為:
TSC=■(2)
其中,Xki和Mki分別為i國k產品的出口額和進口額。一般認為,當-0.25 圖3顯示了2000年、2008年和2011年中國與發展中商品貿易的TSC散點圖。圖中左側是基于SITC兩分位商品歷年的TSC圖,右側是按照要素密集度分類的TSC圖。根據上一部分的分析,中國在對外貿易的過程中會大量出口勞動密集型產品和部分資本密集型產品,同時進口資源密集型產品和部分技術密集品,但是圖3所反映的貿易格局可能恰恰打破了傳統的分析結果。從右圖中可以看出,圖中所列出的三個代表性年份的各密集型產品的TSC值說明中國與發展中國家的貿易時以產業內貿易為主,尤其是資本和技術產品的產業內貿易,而不是以產業間貿易為主的。從左圖中可以看出,SITC-77產品的貿易額占中國對發展中國家總貿易的比重最大,同時其TSC值接近于0,說明中國主要在電器機械、儀器和用具行業內進行貿易。其余典型SITC-6、7、8產品的貿易占比也比較大,對應的TSC指數也出現在0附近,說明中國與發展中國家的貿易大量地集中在勞動密集品和資本密集品的產品內貿易,這與改革開放后,中國的產業結構相關,在制造業領域形成了規模經濟優勢,不斷承接來自發達國家的技術和加工環節,最終形成了與新興工業化國家的產業內貿易。 當然,除了這一明顯的貿易格局,圖3還顯示其余3個特點: 第一,從2001年到2011年,基于要素密集度的TSC指數散點圖呈現更為明顯的“鐘形”,并且“鐘頂”右移。這一方面說明在中國與發展中國家的貿易中,資本和技術密集品的產業內貿易逐漸加強,占到了貿易總額的一半以上,體現了極強的貿易互補性,其余的貿易總額來自出口勞動密集品和進口資源密集品的貿易。另一方面,“鐘頂”在2011年出現了明顯的右移,這是有SITC-75和SITC-76(電信和錄音及音響設備儀器)帶動的,說明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的產業內貿易有轉化為產業間貿易的趨勢,這可能是由于國際分工的深化和全球生產網絡的形成,產業劃分逐漸細化了,因此了形成了針對新的產品間貿易。 第二,除了SITC-77之外,可以看到SITC-33(石油產品及其副產品)也是中國與發展中國家貿易的主要商品,只不過這是中國貿易逆差的最大來源。這一產品的TSC指數接近于-1,是中國產業間貿易的主要內容。這說明雖然中國與發展中國家主體的貿易結構是產業內貿易,但是在體現競爭關系的產業間貿易也對中國對發展中國家的貿易總額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產業間貿易可以實現共贏,一方面為中國競爭性產品的生產提供保證,另一方面可以使其他發展中國家通過出口自身的比較優勢產品獲得收益。 第三,從2000年到2011年,在以產品為基礎的TSC散點圖(左圖)中,可以發現突出點逐漸明顯和固定,整條散點圖的連線逐漸平滑。中國與發展中國家的貿易結構只是由一些典型產業主導的,因此貿易的產品結構比較單一,容易受到經濟危機的影響,不利于貿易利益的增加。 三、 結論與建議 通過對中國和發展中國家的貿易結構進行的分析,可以得到如下兩個結論: 第一,中國和發展中國家主要進行的是產業內貿易,即在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品內廣泛的商品流動,主要表現為機電產品進出口規模相當。在地區上,與中國進行產業內貿易最大的是亞洲國家。從地區和產品角度可以說明,中國的產業內貿易是和全球生產網絡的布局緊密相連的。由于國際分工越來越細密,中國和亞洲國家以及其他地區的新興經濟體被價值鏈連接起來,各方生產的產品不同,但又前后相連,屬于同一產業,形成了基于垂直分工的產業內貿易。由于新興經濟體與中國,尤其是中國的東部沿海地區同屬于收入較高的地區,需要更多不同的附加值較高的產品來滿足新的需求,因而形成了基于產品多樣化的水平分工的產業內貿易。因此,分工協作是中國與發展中國家進行南南合作的重要基礎。 第二,在中國與發展中國家的貿易中,產業間貿易也占有相當的比例,這主要體現在中國對于發展中國家尤其是低收入國家大量出口勞動密集品,并從這些國家進口資源密集品。這是由于各國不同的資源稟賦所決定的,這種經濟互補性是中國與發展中國家進行南南合作的另一重要基礎。隨著經濟的發展,勞動密集品和資源密集品的貿易規模都有了相應方向的擴大,前者的順差規模更大,后者的逆差規模更大,造成了中國與發展中國家在總貿易差額上的逆差。大宗商品由于壟斷導致的價格上漲和低附加值的消費品由于競爭的價格下降,容易是中國陷入貿易利益惡化的局面。 因此,中國要想從南南合作中收獲經濟利益和政治利益,就必須對應地做好如下兩點: 首先,中國應該加強與亞洲國家和其他新興經濟體的經濟一體化,加強國際分工的聯系,利用政策和經濟手段減少垂直一體化的交易成本。經濟一體化的協同一致可以克服各個經濟體在價值鏈上的重復投入和貿易壁壘,通過降低成本的方式,使各國獲得更大的利潤。 其次,中國需要增加對于大宗產品和消費品的價格的控制權,才能提高貿易利益。中國對于大宗產品主要的買方,卻罕有議價權,使得價格上漲直接影響到貿易甚至是國民經濟,因此中國必須增加對大宗產品的控制權,積極主動開發替代能源,節約能源,降低對能源進口的需求,只有這樣才能縮小與主要能源出口國的貿易逆差。另外,加強傳統貿易產品的多樣化,提高附加值,滿足更多的需求,通過差異化定價提高收益。 參考文獻: 1. 魯曉東,何昌周.中國與發展中國家貿易結構的競爭和互補——基于南南合作的視角.國際經貿探索,2010,(6). 2. 姚枝仲.中國貿易結構的變動:2001-2008.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工作論文,2008. 3. Michelle Morais de Sá e Silva.South-Sou- th Cooperation in Times of Global Economic Crisis.The International Policy Centre for Incl- usive Growth. One pager,2009. 4. Frank L.Bartels & Jebamalai Vinanchiara- chi.South-South Cooperation,Economic and Industr- ial Development of Developing Countries: Dynamics,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UNIDO working pap- er,2009. 基金項目:天津市2012年度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資助項目“促進天津市外貿發展方式轉變路徑研究”(項目號:2012ZD028)。 作者簡介:王維薇,南開大學國際經濟研究所博士生。 收稿日期:2013-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