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燕 陳歡
摘要:文章采用Arcelus-SSM模型,對天津海洋產業發展的國家增長分量、國家產業結構分量、地區增長分量和地區產業結構分量進行了測度和評價。研究結果表明,在全國范圍內,天津海洋油氣業、海洋化工業競爭優勢明顯,為實現海洋石化工業鏈式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天津海水利用業發展速度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是填補天津海洋高技術產業空白的最具潛力的朝陽產業;天津海洋交通運輸業的競爭優勢在逐步減弱,對于這種結構性的銳變應引起高度關注。
關鍵詞:海洋產業;產業競爭力;偏離—份額法
一、 研究背景
根據傳統的產業結構理論,國內學者對海洋產業結構進行了專門研究,大體上分為三個視角:一是從海洋產業結構演進規律的視角,認為海洋產業的發展首先從第一產業占主導地位,然后到第二、三產業迅速崛起,最后由第三產業占主導地位,遵循著“三二一”結構順序的動態演化過程;二是從產業結構評價的視角,運用結構變動值、結構熵或霍夫曼系數等指標對沿海地區海洋產業結構進行評價和比較研究;三是從海洋主導產業選擇的視角,認為海洋主導產業應符合三個條件,并通過“點—軸”理論將海洋主導產業作為海洋產業布局中的“點”,通過其前瞻效應、回顧效應和旁側效應布局其它相關產業,發揮主導產業的集聚點作用。
雖然國內學者對我國海洋產業結構進行了多視角的研究,但對于沿海地區海洋產業結構紅利的量化研究尚不夠深入。本文將以天津市為例,采用Arcelus-SSM模型,分析國家海洋經濟發展、海洋產業結構變動對天津市的影響,測算天津市海洋經濟的產業結構紅利,診斷其存在的主要問題,為天津海洋產業發展提供預警,并提出天津市海洋產業結構優化的基本路徑。
二、 模型方法
偏差-份額分析法(SSM:Shift-Share Analysis)由美國經濟學家Daniel(1942)和Creamer(1943)最先提出,后經多位學者對其進行不斷完善,到20世紀80年代以后,該方法已經發展成為一種廣泛應用于區域經濟分析的技術。傳統的SSM模型將研究區域某一期間的產值變動量d分解為三個組成部分:國家增長分量g,結構分量m和競爭力分量c。設Eij為j地區i產業的期初產值,E*ij為j地區i產業的期末產值,rij為j地區i產業從期初到期末的產值增長率,rio為全國i產業的產值增長率,roj為j地區經濟增長率,roo為全國經濟增長率,則:
dij=gij+mij+cij
其中,dij=E*ij-Eij
gij=Eij*roo
mij=Eij*(rio-roo)
cij=Eij*(rij-rio)
因此,偏離-份額模型也可以記為:
dij=Eij*roo+Eij*(rio-roo)+Eij*(rij-rio)
國家增長分量gij是指按照國家經濟增長速度為基準,在分析期內j地區i產業所應取得的增長額,反映了國家經濟增長宏觀面對j地區i產業產值的影響;結構分量mij是根據全國i產業產值增長速度和全國經濟增長速度之差所測度的j地區i產業的產值偏離量,反映了整個i產業在國家經濟增長中的競爭地位及其對j地區i產業產值變化的影響;競爭力分量cij是以j地區i產業產值增長率與全國i產業產值增長率之差來衡量的j地區i產業的產值偏離量,反映了j地區i產業相對于全國相應產業所具有的競爭優勢。其中產業結構分量與競爭力分量稱為凈偏離。
傳統的SSM方法引來了眾多的批評,一是因為模型中所有分量都是以期初產值作為分析基礎;二是因為模型中競爭力分量cij獨立性不足。為克服這些缺陷,Arcelus(1984)對SSM模型進行了修正,主要是將cij分解為地區增長分量Rgij和地區產業結構分量Rmij兩部分,修正后的Arcelus-SSM模型對于區域產業結構評價具有很好的解釋性,基本公式為:
dij=gij+mij+Rgij+Rmij
其中,Rgij=E^ij*(roj-roo)+(Eij-E^ij)*(roj-roo)
Rmij=E^ij*[(rij-roj)-(rio-roo)]+(Eij-E^ij)*[(rij-roj)-(rio-roo)] E^ij=Eoj*(Eio/Eoo)
E^ij的含義指按照全國i產業在國家經濟中的比重,j地區i產業應有的產值,稱作“位似變量”,以替代原有的期初產值Eij作為測算基礎,當(Eij-E^ij)>0時,表明j地區i產業有較好的發展基礎,符合整個研究區域i產業的結構特性。模型中的Rgij實際上就是按照j地區整個經濟增長速度roj與全國經濟增長速度roo之差計算的j地區i產業的地區增長分量,該增長分量可分解成兩部分,一部分是按照全國i產業結構比重,由j地區經濟增長速度相對于全國經濟增速所產生的j地區i產業的預期增長量。另一部分是j地區i產業的實際增量與預期增量的比較,把它稱為“地區增長差別分量”,它提供了一個衡量j地區i部門專業化程度的趨勢;模型中地區產業結構分量Rmij用來衡量研究期內地區產業結構對dij的貢獻。它也被分解成兩部分,一部分表示按照全國i產業結構比重,i產業在區域j和全國之間由相對增長率的不同所產生的預期增長量。另一部分表示實際增量與預期增量的差異,把它稱為“地區產業結構差別分量”,反映了j地區i產業相對于全國是否具有競爭優勢。由于Arcelus對SSM模型的修正較好的分解不同層面的地區產業競爭優勢,因此本文采用了該模型進行實證分析。
三、 實證分析
根據《中國海洋統計年鑒》提供的分類,本文選取2006年~2011年作為研究期,分別以A1~A14表示海洋漁業、海洋油氣業、海洋礦業、海洋鹽業、海洋化工業、海洋生物醫藥業、海洋電力業、海水利用業、海洋船舶工業、海洋工程建筑業、海洋交通運輸業、海洋旅游業、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務業和海洋相關產業。其中,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務業包括海洋信息服務業、海洋環境監測預報服務、海洋保險與社會保障業、海洋科學研究、海洋技術服務業、海洋地質勘查業、海洋環境保護業、海洋教育、海洋管理、海洋社會團體與國際組織等產業,海洋相關產業包括海洋農林業、海洋設備制造業、涉海產品及材料制造業、涉海建筑與安裝業、海洋批發與零售業、涉海服務業等。相關數據來自《中國海洋經濟統計年鑒(2007-2012)》及相關部門提供的數據,并以2006年價格為基價,對數據進行了價格處理。
利用Arcelus-SSM模型,首先對天津市海洋產業在研究期間的實際增加值(dij)、國家增長分量(gij)、國家產業結構分量(mij)和地區競爭力分量(cij)進行測算,結果見表1。
根據表1的計算結果:(1)從研究期實際增長看,天津市海洋生產總值從2006年的1 456.03億元增加到2011年的3 233.03億元,增幅達到120.68%,明顯高出全國海洋生產總值79.15%的增幅。其中,天津的海洋油氣業、海洋化工業、海水利用業、濱海旅游業、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務業和海洋相關產業的增長幅度均高于全國海洋同行業發展水平(rij-rio),是天津市海洋經濟結構性紅利的貢獻部門。除了這幾個產業外,天津的海洋礦業、海洋生物醫藥業、海洋電力業、海洋工程建筑業均屬于起步晚且基本上沒有發展起來的產業,而海洋漁業、海洋鹽業、海洋船舶工業和海洋交通運輸業雖然具備一定的發展基礎,但是在增長速度上已經落后于全國海洋同行業的發展水平;(2)從國家增長分量看,研究期間天津海洋生產總值的實際增量為1 768億元,按照國家海洋經濟增長速度預計的國家增長分量為1 159.57億元,天津海洋生產總值增量比預期的國家增長分量高出608.43億元(dij-gij),其中天津海洋油氣業、海洋相關產業對其的貢獻度分別達到64.15%和28.72%,其他海洋產業的作用并不明顯。值得注意的是,天津海洋交通運輸業作為原有的優勢產業,近年來發展態勢堪憂,研究期內的實際增量僅為21.26億元,遠遠低于國家增長分量139.88億元的預期;(3)從國家產業結構分量看,我國海洋產業增長速度快于總體發展平均水平的行業(rio-roo>0)包括海洋油氣業、海洋礦業、海洋鹽業、海洋生物醫藥業、海洋電力、海洋船舶工業、海洋工程建筑業、濱海旅游業和海洋相關產業,因此要求相應的預期mij也大于0。對比全國和天津各海洋產業的發展速度可以看出,天津海洋產業與全國海洋產業的發展態勢既有一定的趨同,又有一定的錯位,比較明顯的是我國海水利用業的增長速度低于全國平均水平,而天津海水利用業則是發展最快、最有前景的高新技術產業;(4)從地區競爭力分量看,其測算值大于0的產業是那些在研究期間實際增長值超過國家增長分量與國家產業結構分量之和的產業,這些產業是天津海洋經濟中最具競爭力的產業,包括海洋油氣業(261.37億元)、海洋化工業(16.59億元)、海水利用業(0.76億元)、濱海旅游業(11.15億元)、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務業(30.48億元)以及海洋相關產業(143.98億元)。顯然,海洋油氣業是天津海洋經濟發展中結構性紅利的最大貢獻部門,該產業憑借豐富的資源稟賦,在全國海洋經濟中形成了明顯的區域競爭優勢,不僅對天津海洋經濟地區競爭力分量的貢獻度極為明顯,而且2011年在全國海洋油氣業增加值中的比重也達到了57.46%。另外,天津市海水利用業雖然發展基數還較低,2011年在全國海水利用業增加值中僅占有10%的比重,但其增幅達到689.66%,遠高于全國海水利用業增加值增幅(64.89%)和天津市海洋生產總值增幅(120.68%)。
為了更好的對天津海洋產業競爭力進行刻畫,本文對地區競爭力分量cij進一步分解為地區增長分量(Rg)和地區產業結構分量(Rm),測算結果見表2。
從表2可以看出,(1)2006年天津只有海洋油氣業、海洋鹽業、海洋交通運輸業和海洋相關產業在結構比重上超出了國家海洋產業平均水平(Eij-E^ij>0),成為發展基礎較好的產業,而其他各海洋產業在研究期初不具有競爭優勢。(2)2006年~2011年期間,天津海洋生產總值增幅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因此其各海洋產業部門的地區增長分量Rg以及由Rg分解出來的預期增量均大于等于0,差別分量大于零的只有海洋油氣業、海洋鹽業、海洋交通運輸業、濱海旅游業和海洋相關產業,說明這幾個產業在全國海洋經濟中具有一定的專業化水平。(3)2006年~2011年期間,天津地區產業結構分量Rm大于0的產業有海洋油氣業、海洋化工業、海水利用業和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務業,由于這個指標是剔除全國海洋產業結構對dij貢獻,單獨衡量地區產業結構的貢獻,說明這些產業無論在全國還是在天津均具有相對的競爭優勢。特別是在Rm分解中預期分量和差別分量均大于零的只有海洋油氣業一個產業,表明該產業是天津海洋經濟中最具競爭力的優勢產業。
四、 主要結論及優化路徑
第一,與全國沿海地區海洋經濟發展的總體水平相比,天津海洋經濟中具有結構紅利的產業有海洋油氣業、海洋化工業、海水利用業和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務業,其中海洋油氣業的競爭優勢非常顯著,研究期間其增加值占全國海洋油氣業增加值比重不斷提高,到2011年已達到62.87%。由于天津海洋油氣業和海洋化工業同處于一個產業鏈的上下游,因此為天津市海洋經濟實現石油化工鏈式發展和產業鏈延伸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第二,天津市海洋生物醫藥業、海洋電力業幾乎是空白,但海水利用業的各項測算指標都顯示出其發展的生命力。2006年~2011年該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速度高達53.53%,遠高于全國該產業同期10.52%的年均增長水平。研究期間天津海水利用業增加值占全國海水利用業增加值比重也從2.12%提高至10.94%,是天津海洋產業中最具發展潛力的朝陽產業,也是解決天津海洋高技術產業結構性短板效應問題的突破口。
第三,天津海洋經濟中發展基礎較好海洋鹽業、海洋交通運輸業的競爭優勢在逐步減弱,特別是天津海洋交通運輸業的變動趨勢值得關注,雖然在地區增長分量測算中專業化程度尚存,但是在地區產業結構分量測算中已說明該產業原有的競爭優勢已經不再。天津作為著名的港口城市,濱海新區作為北方國際航運中心和國際物流中心,對于這種結構性的銳變應引起高度重視。
參考文獻:
1. 宋軍繼.美國海洋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經驗及啟示.東岳論叢,2013,(4):176-189.
2.Simon Kuznets.National Income and Indu- strial Structure.The Econometric Society,1949,(17):205-241.
3.羅斯托.經濟增長的階段.北京:商務印書館,1962.
4.M.Peneder.Structural Change and Aggreg- ate Growth.WIFO Werking Paper, Austrian Institue of Economic Research, Vienna,2002.
5.張靜,韓立民.試論海洋產業結構的演進規律.中國海洋大學學報,2006,(6):1-3.
6.于海楠,于謹凱、劉曙光.基于“三軸圖”法的中國海洋產業結構的演進分析.云南財經大學學報,2009,(4):71-76.
7.紀建悅,孫嵐,張志亮.環渤海地區海洋經濟產業結構分析.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2):96-106.
8.黃瑞芬,苗國偉,曹先珂.我國沿海省市產業結構分析及優化.海洋開發與管理,2008,(3):54-57.
9.于謹凱,于海楠,劉曙光等.基于“點-軸”理論的我國海洋產業布局研究.產業經濟研究,2009,(2):55-62.
10.F.J.Arcelus.An Extension of Shift-Sha- re Analysis.Growth and Change,1984,15(1):1-8.
11.王磊,安同良.中國傳統產業自主創新模式研究.現代經濟探討,2013,(4).
作者簡介:王燕,南開大學經濟與社會發展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陳歡,南開大學經濟學院博士生。
收稿日期:2013-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