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東宇
白內障應用小切口非超聲乳化治療與超聲乳化治療的比較研究
張東宇
目的比較研究白內障應用小切口非超聲乳化治療與超聲乳化治療的效果和可靠性。方法隨機的將2010年6月~2013年6月本科收治的白內障患者86例分成對照組38例和試驗組48例,對照組應用小切口非超聲乳化治療、試驗組應用超聲乳化治療, 術后隨訪2個月, 對治療后的效果和并發癥進行比較。結果術后試驗組的角膜平均散光情況小于對照組, 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試驗組的視力情況與對照組相似, 兩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的并發癥與對照組相似,兩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小切口非超聲乳化治療與超聲乳化治療白內障均為安全可靠的治療方法, 但超聲乳化治療術后更有利于患者視力的恢復, 可在臨床廣泛推廣應用。
白內障;小切口非超聲乳化;超聲乳化
白內障是我國致盲性眼病中最常見的致盲原因, 手術治療是目前最有效的治療方法[1]。本科對收治的白內障患者進行了小切口非超聲乳化治療與超聲乳化治療的對比, 現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本組以2010年6月~2013年6月本科收治的白內障患者86例為研究對象。隨機的分成對照組38例和試驗組48例, 對照組應用小切口非超聲乳化治療、試驗組應用超聲乳化治療。其中對照組男21例、女17例, 年齡55~84歲、平均年齡(72.3±10.8)歲, 12例Ⅱ級核、16例Ⅲ級核、10例IV級核, 術前視力光感~0.3。試驗組男26例、女22例, 年齡53~87歲、平均年齡(73.1±11.2)歲, 15例Ⅱ級核、20Ⅲ級核、13例IV級核, 術前視力光感~0.3。在性別、年齡、核硬度和視力光感等方面的組間比較, P>0.05,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具有組間的可比性。
1.2治療方法 對照組應用小切口非超聲乳化治療、試驗組應用超聲乳化治療。
1.3統計學方法 分析處理數據應用SPSS17.0統計軟件包。計數資料用%表示、用χ2檢驗比較;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 x-±s)表示、用t檢驗比較, P<0.05表示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術后隨訪2個月, 試驗組的角膜平均散光情況為(0.37±0.21)、對照組的角膜平均散光情況為(1.24±0.23), 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試驗組裸眼視力>0.5的40例、占83.3%、術后對照組裸眼視力>0.5的31例、占81.6%、兩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發生角膜水腫3例、后囊膜破裂2例、前房虹膜反應2例、并發癥發生率為14.6%、對照組發生角膜水腫2例、后囊膜破裂1例、前房虹膜反應3例、并發癥發生率為15.8%, 兩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白內障是我國目前老年人常見的眼部疾病, 其發生率有著升高的趨勢。研究表明, 由于白內障因素致盲的患者約占39%~75%[2]。白內障手術既能達到良好的術后效果、而且手術造成的創傷小、手術安全以及術后的快速康復已經成為目前追求的主要目標。超聲乳化技術始于上世紀60年代,隨著設備的改良、操作技術的成熟以及觀念的改變, 其在臨床實踐中成為治療白內障的主流技術手段。研究表明[3], 超聲乳化治療更適用于核硬度較小的Ⅱ~Ⅲ級, 術后的效果更好, 而對于硬度較大的IV級患者, 超聲乳化手術造成術后角膜內皮細胞損傷的機率將大大的升高。因此, 在術式的選擇上應當嚴格的把握適應證, 才能達到更好的臨床效果, 避免術后并發癥的發生。本組研究中, 試驗組患者術后的角膜平均散光情況優于對照組患者, 表明超聲乳化治療較小切口非超聲乳化治療更有利于患者術后視力的恢復, 避免角膜散光的發生。而試驗組與對照組在術后視力恢復情況和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無統計學差異, 表明兩種方法都利于患者的康復和均具有較好的安全性。與黃經河等[4]獲得一致的研究結論。
綜上所述, 小切口非超聲乳化治療與超聲乳化治療白內障均為安全可靠的治療方法, 但超聲乳化治療術后更有利于患者視力的恢復, 可在臨床廣泛推廣應用。
[1] 劉海英.改良小切口白內障手術與超聲乳化術治療中等核白內障的臨床對比分析.中國醫藥指南, 2013, 11(32):171-172.
[2] 趙鎮芳, 段香星, 宋亞玲.超聲乳化白內障摘除術與小切口非超聲乳化白內障摘除術的療效觀察.國際眼科雜志, 2011, 11(8):1407-1408.
[3] 李戰梅, 黃海, 黃學文.超聲乳化術與小切口非超聲乳化術治療白內障療效比較.國際眼科雜志, 2012, 12(10):1925-1927.
[4] 黃經河, 鄧全好, 覃濤.白內障超聲乳化與小切口非超聲乳化摘出手術的臨床療效對比分析.微創醫學, 2010, 5(4):363-364.
2014-04-08]
110101 沈陽市第二中醫院眼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