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艷 祿佳玲
低位產鉗助產術在陰道分娩中的應用
余艷 祿佳玲
目的探討低位產鉗助產術在陰道分娩中的應用。方法回顧分析2011年1月~2013年8月在本院施行低位產鉗助產術的58例產婦的臨床資料, 分析低位產鉗助產術的適應證和術后母嬰并發癥情況。結果對產婦的影響多表現為陰道壁撕裂傷及宮頸裂傷等, 對新生兒的影響主要為面部皮膚受損及頭皮血腫等。結論嚴格掌握好產鉗助產適應證, 可有效避免母嬰創傷, 降低剖宮產率。
低位產鉗助產術;陰道分娩;適應證
產鉗術是現代產科中加快分娩的一種助產方法, 是應用產鉗牽拉胎兒頭部幫助胎兒從陰道內娩出。頭位難產時,應用低位產鉗術可幫助產婦快速娩出胎兒, 避免了剖宮產術時因抬頭過低取頭困難造成的產婦損傷, 在產科臨床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文分析了在本院采取低位產鉗助產的58例產婦的臨床資料, 探討低位產鉗助產術在陰道分娩中的應用。
1.1一般資料 2011年1月~2013年8月在本院行低位產鉗分娩產婦58例, 年齡19~34歲, 初產婦41例, 經產婦17例,孕周37~42周。58例行低位產鉗助產術的產婦中, 胎兒窘迫33例(56.90%), 妊娠期高血壓綜合征3例(5.17%), 各種原因導致的第二產程延長10例(17.24%), 胎位異常7例(12.07%),子宮收縮乏力5例(8.62%);所有產婦符合《中華婦產科學》診斷標準。
1.2方法 采用Simpson產鉗, 手術均由本科高年資醫生操
作。術后觀察并統計產婦及新生兒有無損傷。
本組58例行低位產鉗助產術產婦發生陰道裂傷7例(12.07%), 陰道壁血腫1例(1.72%), 宮頸裂傷3例(5.17%), 會陰Ⅲ度裂傷1例(1.72%), 未出現盆腔血腫、子宮下段裂傷及生殖道瘺等嚴重并發癥。
新生兒方面:產鉗術造成面部皮膚擦傷3例(5.17%), 頭皮血腫2例(3.45%), 鎖骨骨折1例(1.72%), 臂叢神經受損1例(1.72%), 輕度窒息1例(1.72%), 未出現顱內出血及重度窒息等損傷。
近年來, 隨著剖宮產率的上升, 遠期并發癥開始突顯,如再次妊娠、子宮瘢痕部位妊娠問題等, 因此, 降低剖宮產率已成為產科工作者面臨的重要問題。產鉗術是在第二產程內解決難產、迅速結束分娩的重要方法, 能有效降低剖宮產率, 且創傷小、產婦恢復快, 降低了產婦不良并發癥的發生率。產鉗術分為高位、中位和低位產鉗術, 而中、高位產鉗術因操作難度較大, 母嬰并發癥多, 故已被剖宮產所取代。低位產鉗助產術是指胎兒雙頂徑已達坐骨棘水平以下, 先露骨質最底部已達盆底, 胎頭矢狀縫已轉至骨盆出口前后徑上時使用產鉗作為牽引力, 協助胎頭下降及胎兒娩出的產科手術[1]。胎兒窘迫是進行產鉗助產的主要原因之一, 本組研究中33例出現胎兒窘迫, 占研究病例的56.90%, 與程文君[2]的研究相符。如胎兒宮內窘迫發生在第一產程, 可以采取剖宮產解決, 當發生于第二產程或第一產程末且胎頭已至低位時, 則不宜進行剖宮產, 產鉗助產是較為安全有效的方式。尤其對于低位產鉗助產術, 只要掌握好產鉗助產適應證, 熟練掌握操作規程, 一般對母嬰損傷很小, 并且可在數分鐘內娩出胎兒。本院產鉗助產的主要指征為胎兒窘迫或產婦有高血壓綜合征等內科疾病, 需要迅速娩出胎兒或縮短第二產程的情況。在實施產鉗助產術前, 仔細檢查產道, 綜合分析骨盆、胎兒大小、先露高低、胎位等情況, 科學評估手術難易及可能造成的母嬰損傷, 避免盲目操作。在產鉗術過程中, 注意動作輕柔, 嚴格按照操作規范進行, 放置產鉗前, 應查清胎頭骨質最低位置與胎位, 當胎頭骨質最低點達坐骨棘下 3cm時, 手術難度小, 且對母嬰創傷小, 如遇對胎位不正、回轉胎頭困難、上鉗扣合不良及牽拉阻力大等情況, 應及時放棄產鉗, 采取剖宮產。本院58例產婦產鉗助產成功率為100%, 產婦損傷多表現為陰道裂傷與宮頸裂傷, 各占12.07%和5.17%, 胎兒損傷多表現面部皮膚擦傷與頭皮血腫, 分別占5.17%和3.45%, 無嚴重損傷發生。可見, 產鉗助產術是安全可行的, 可以在胎兒窘迫等緊急情況下, 加快分娩過程, 搶救母嬰生命, 且能降低剖宮產率, 具有一定的臨床應用價值。
[1] 王劭敏.低位產鉗助產術58例臨床分析.當代醫學, 2012, 18(21):51-52.
[2] 程文君.低位或出口產鉗助產術132例分析.浙江中西醫結合雜志, 2013, 23(2):149-150.
2014-03-27]
553109 貴州省威寧縣龍街鎮衛生院(余艷);貴州省威寧縣雪山鎮衛生院(祿佳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