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曦
摘 要:在學前教育大發展的背景下,通過對學前教育專業專科畢業生區域性就業的調查(以嘉興學院平湖校區為例),顯示該專業的畢業生更愿意去公辦幼兒園工作、學生干部比非學生干部就業更順利等特點。為此,從畢業生自身和高校兩個角度提出相關建議,以提高就業質量,促進人才成長。
關鍵詞:學前教育專業;畢業生;就業;幼兒園;人才
有關學前教育的一系列政策接二連三地出臺,全國上下刮起了一股學前教育風。自然而然,幼兒園教師也備受矚目。隨著2012年教育部《幼兒園教師專業標準(試行)》的印發,更多的青年學生愿意從事幼兒園教師這一職業,學前教育專業正蓬勃發展。
筆者通過對嘉興學院平湖校區(以下簡稱平湖校區)2010~2013屆學前教育專科畢業生進行調查,共發出問卷400份,每一屆畢業生100份,收回358份,有效問卷349份,其中2010屆83份,2011屆93份,2012屆78份,2013屆95份,樣本基本合理。
一、調查結果
(1)就業觀念基本合理,滿意度高。根據調查結果顯示,有83%的畢業生對目前工作基本滿意,且工作滿意度主要圍繞發展前景和工作環境,分別占到46%和31%,另外,比較滿意薪酬待遇的畢業生占5%。工作基本穩定,一年內沒有更換工作的情況較普遍,占了86%,在更換工作的14%的畢業生中,有32%是因為考上編制才更換工作。
(2)絕大部分畢業生從事與本專業相關的工作。對于是否從事與本專業相關工作的選項中,有92%的畢業生選擇了正在從事與本專業相關工作。對于就業單位性質,有59%的畢業生在公辦幼兒園工作,有26%的畢業生在私立幼兒園工作,有4%的畢業生在各類培訓機構和早教機構工作。工作地點以各縣市和鄉鎮為主,兩者均為41%,其余18%在嘉興市區工作。
(3)薪酬基本穩定,社會保險繳納情況較好。根據調查結果顯示,畢業生薪酬普遍比較穩定,年收入低于三萬的占41%,介于三萬和四萬之間的占33%,介于四萬和五萬之間的占14%,高于五萬的占12%。社會保險繳納情況較好,其中78%的畢業生單位為其繳納五險一金,12%的畢業生單位為其繳納五險,其余10%的畢業生單位為其繳納三險。
二、調查結果比較分析
(1)畢業生的就業意向順序是公辦幼兒園、私立幼兒園、各類培訓機構、轉行。通過調查發現,學前教育專業的畢業生在就業過程中的首選意向是參加當地的教師招聘考試,其次是公辦幼兒園的合同工招聘考試,然后是通過親戚朋友幫忙進公辦幼兒園代課,接下來是考慮各類私立幼兒園,再是考慮各類早教和培訓機構,最后是從事與本專業無關的工作。在參與調查的349位同學中,15%的畢業生為公辦幼兒園編制內教師,49%的畢業生為公辦幼兒園合同工教師,4%的畢業生為公辦幼兒園的代課教師,20%的畢業生為私立幼兒園的教師,4%的畢業生在早教和培訓機構工作,其余8%的畢業生從事與專業無關的工作。
(2)在就業過程中,學生干部比非學生干部更順利。在參與調查的畢業生中,有37%的畢業生在校期間曾擔任過學生干部,其余63%的學生沒有擔任過學生干部。學生干部與非學生干部就業單位性質比例如下:學生干部——公辦幼兒園59%、私立幼兒園39%、培訓早教機構0、其他31%;非學生干部——公辦幼兒園41%、私立幼兒園61%、培訓早教機構100%、其他69%。學生干部與非學生干部年收入:學生干部——2萬~3萬占42%、3萬~4萬占59%、4萬~5萬占61%、5萬以上占63%;非學生干部——2萬~3萬占58%、3萬~4萬占41%、4萬~5萬占39%、5萬以上占37%。
(3)工作時間長短與收入沒有直接關系。依據2010~2013屆畢業生年收入情況調查結果,畢業生的工作時間長短,與其收入之間沒有直接關系。
三、對調查結果的思考
學前教育專業畢業生的就業方向主要是各類幼兒園、早教機構與培訓機構,其中,絕大部分畢業生均在公辦幼兒園以合同工的形式工作或者代課,薪酬待遇和個人發展前景有限,但是因為他們都是以考上編制作為目標,所以均把合同工的經歷作為經驗積累。為進一步提升學前教育專科生的就業質量,除了要依靠政府部門相關政策支持外,更需要畢業生自身和學校雙方共同努力。
(1)提升畢業生就業能力。就業能力,主要是指大學生能夠實現順利就業并保持工作機會的各種素質的集合。就業能力包括很多方面,本文認為,最主要是自我定位、專業技能和就業觀念三個方面。
①準確的自我定位。在就業過程中,準確的自我定位非常重要,可以讓畢業生明確地意識到自己的目標,少走彎路。自我定位可以通過職業生涯規劃的形式來實現。一般高校在新生入學開始,就開設職業生涯規劃課程,該課程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學會如何結合自己的興趣愛好、性格特點、知識水平等內容,對自己進行全面和客觀的分析,明確今后的目標和努力方向,從而對自己進行準確定位。
②進一步提升專業技能。一方面就業市場的競爭日趨激烈,各類幼兒園、早教和培訓機構對畢業生有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學前專業畢業人數的增加,使得該專業畢業生就業過程中面臨更多的困難。要想順利就業、高質量就業,必須進一步提升畢業生自身的綜合素質。首先,要加強相關專業理論的學習。學生的第一要務是學習,學習能力在就業競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在就業招聘考試中,筆試的內容就是圍繞專業理論展開的,如教育學、心理學以及相關學科的教學法等。其次,應加強職業技能的培養。各類幼兒園及早教、培訓機構的面試基本圍繞職業技能開展的,學前教育師范生職業技能主要有舞蹈、鋼琴、講故事、片段教學等內容,缺一不可。最后,應加強實踐能力的培養。學生在校學習期間多參加學校組織的各類活動,擔任一定的社會工作,以此鍛煉自己的組織管理能力、溝通應變能力等。
③培養積極的就業觀念。專科學生普遍的就業觀念主要有:依靠父母親戚解決就業、一次就業定終身等。一方面,他們往往不把學習作為最主要的目標,認為學習成績不重要,將來父母或者親戚朋友會幫自己找好工作。所以在就業過程中,缺乏主動性,更不會去考慮專升本這一途徑。另一方面,由于人們的慣性思維影響,總是認為學這個專業的,就應該從事該專業相關的工作,所以很多學生都不愿放棄幼兒園合同工的機會。只有自己實在找不到工作了,才會考慮去培訓機構和早教機構工作。在這種觀念的誤導下,很多畢業生都盯著教育局招聘幼兒園教師考試,而不愿去考慮其他途徑,錯過了很多機會。
(2)加強高校的就業指導工作。
①加強實習實訓。高校應該通過各種途徑建立一批穩定的實習實訓基地,以規范有序地組織學生開展各類實習實訓活動,使學生鍛煉課堂掌控能力和學生管理經驗。實習實訓可以按照年級的不同而有所區別。低年級的實習目的主要是了解幼兒園的各項管理制度和運行規律。中間年級段的實習主要是嘗試真實情景下的課堂講學,以鍛煉學生的課堂教學能力。畢業班的實習目的主要是系統學習體驗幼兒園的各項工作,以便畢業后能更快更好地適應工作。當然,高校也應該安排進微格教室模擬課堂講學這類的校內實習。
②完善就業指導課程體系。就業指導作為一項必修課程,越來越多的高校開始重視起來。就業指導課程的設置應該結合當前就業形勢,有針對性有選擇性地開展,引導學生樹立科學正確的擇業、就業觀念。比如,面向所有畢業生可以設置職業觀教育、就業形勢分析、介紹國家相關的就業政策和法規、面試禮儀等內容,可以借助人員素質測評等工具幫助畢業生進行正確的自我認知和職業認知。同時,根據學前教育專業的特點,以師范特色為抓手,就業指導課程中還應有當地歷年的招聘計劃、招聘條件,筆試的真題介紹,模擬面試等內容。還可以請高年級順利就業的同學進行經驗交流,可以讓學生有一個直觀的感受。
③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社會實踐活動。社會實踐活動一般都是學生利用課外時間組織開展的主題活動,通過參加這一類主題活動,學生可以進一步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有利于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首先,通過開展形式多樣的社會實踐活動,學生可以接觸社會,了解社會,有利于更快適應社會。其次,通過參加各類社會實踐活動,可以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鍛煉學生的人際溝通能力、組織協調能力。當然,各類活動的開展應圍繞專業特色,以此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最后,參加各類社會實踐活動可以讓學生所學的理論知識應用于實踐,同時對比自身的不足,改正缺點,為今后更好地就業打下基礎。
參考文獻:
[1]肖云,杜毅,劉昕.大學生就業能力與社會需求差異研究[J].高教
探索,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