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春霞+劉欣+黃曉靜
摘 要:大學生生命質量評價的目的是測評大學生生命質量的薄弱環節,進而通過干預,促進大學生的良性發展。文章運用文獻法、訪談法、會議法等初步構建了大學生生命質量評價指標框架,以此為基礎形成條目池,并形成量表。通過項目分析、信效度檢驗等對評價指標進行篩選,最終形成5個維度(一級指標)、11個二級指標、48個三級指標的大學生生命質量評價指標體系。
關鍵詞:大學生;生命質量;評價指標體系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4107(2014)01-0061-03
大學生生命質量是不同社會背景下,大學生的學習、生活和促進其全面發展等相關狀態的優劣程度和主觀體驗[1]。大學生生命質量評價的目的是以和諧為導向,測評當前我國大學生生命質量的不和諧體現在哪些薄弱環節,進而有針對性地進行干預,旨在促進大學生的良性發展,提高大學生生命質量。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緊密圍繞著這個目的展開,過程分為五步:(1)借鑒相關量表,借助調查和訪談以及團隊編制,初擬大學生生命質量評價指標框架;(2)以評價指標框架為基礎,借鑒相關量表,借助調查和訪談以及團隊編制,形成條目池;(3)通過大學生的建議、研究團隊的反復討論,經過專家的多次修改,對條目池進行修改和潤色形成大學生生命質量調查表初稿;(4)分層抽取410人作為樣本進行預調查,通過項目分析、效度分析、信度分析對條目和評價指標進行篩選,形成大學生生命質量調查表修改稿;(5)重新抽取389人進行調查,通過驗證性因子分析驗證構想模型,確定評價指標體系。
一、大學生生命質量評價指標選取原則
(一)目的性和可干預原則
大學生生命質量評價指標體系是以和諧為導向,從多個維度區分生命質量低的大學生,進行針對性的干預,以期盡可能提高大學生生命質量。干預無效或無法改善的方面則不列入指標體系,如近視等。
(二)導向性和代表性原則
大學生生命質量評價指標旨在通過評價采取干預措施,因此應體現大學生良性發展的導向功能,選取最具代表性的方面和代表性強、綜合性強的指標,準確地測評出大學生生命質量的差異。
(三)全面性和可比性原則
全面性是強調大學生生命質量評價指標體系能夠作為一個有機整體,在其相互配合中能比較全面、科學地達到評價目的。指標在評價時應有可比性,即既可縱向比較各期的同一指標,也可橫向比較同一期間的評價主體單元。
二、大學生生命質量評價指標框架
研究主要采用綜合文獻法、訪談法、會議討論等方法來構建評價指標框架,基本過程主要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通過文獻整理,綜合比較生命質量和大學生生命研究的相關文獻,結合前期理論研究初步構建大學生生命質量的評價維度(也稱為一級指標)[2-3]。對文獻資料進行全面匯總分析,得出維度不同主要是因為研究對象、研究目的和研究著眼點存在差異。如病人的生命質量與所患疾病帶來的軀體功能、社會角色、心理狀態的改變息息相關,因此不同疾病患者生命質量的測評重點不一,維度也就不同。大學生作為評價對象時,最接近普通人群,因此測量維度以世界衛生組織頒布的WHOQOL-BREF為主,適當考慮SF-36。前期研究已證實這兩個量表評價大學生的敏感性差[4],根據大學生生命的特殊性對維度稍有調整[5],設為生理、心理、行為、環境、社會支持五個維度。
第二,對相關的學者、管理者、教師和學生進行了訪談,并邀請專家參加研討會議,仔細討論推敲大學生生命質量各維度的具體二級指標。多數訪談對象對大學生生命質量二級指標的看法與WHOQOL-BREF和SF-36出入較大。結合訪談結果,刪除WHOQOL-BREF中不合適的指標,如身材與相貌、行動能力、日常生活能力、對藥物及醫療手段的依賴性、性生活、社會安全保障、經濟來源、交通條件等,對保留的指標進行重新歸類調整,并補充一些預測大學生生命價值實現的指標。行為、環境、社會支持三個維度的二級指標重新歸類調整;新加入的二級指標主要對心理維度重新詮釋,另外將學術界普遍重視、訪談對象特別強調的自我意識納入心理維度評價指標。經過研究團隊的反復研討,形成了包括5個維度和15個二級指標的大學生生命質量評價指標框架(詳見表1)。
三、大學生生命質量評價指標的修訂
大學生生命質量評價指標體系的修訂分為三個階段:形成條目池和大學生生命質量量表初稿,修改大學生生命質量量表,驗證大學生生命質量評價指標體系。
第一階段,根據大學生生命質量評價指標框架,形成量表的條目池,對條目池修改形成量表初稿。研究主要采用文獻檢索對比、調查和訪談等方法編制對應的條目池。研究團隊對條目池進行反復討論修改,并請大學生試填寫并提出修改意見,最后請專家進行增減。經過篩選、歸并以及專家評判,在條目池的基礎上形成67個條目的初稿。
表1 大學生生命質量評價指標框架和評價指標體系
第二階段,將大學生生命質量量表初稿施測于410名大學生,其中隨機抽取了45份作為重測對象,其他365份問卷采用無記名方式開展調查。抽取為重測對象的45名大學生在預調查兩周后接受再一次測試。調查回收395份問卷,有效回收389份,回收率為94.9%。根據預調查的結果,對大學生生命質量量表初稿的每個條目進行逐條的項目分析,并對信度和效度進行了檢驗,最終刪除了16個條目,形成了51個條目的修訂稿。
第三階段, 采用問卷修訂稿調查了445個大學生,有效回收了418份問卷。為了考察構想模型與實際模型的擬合度,以及條目與各因素之間的關系,應用Lisrel 8.50對該模型進行了驗證性分析。驗證性因素分析結果模型較好,詳細擬合指標:χ2/df=2.05(χ2=2291.39,df=1120),RMSEA=0.052,SRMR=0.064,GFI=0.83,AGFI=endprint
0.81,CFI=0.91,IFI=0.91,NFI=0.84,NNFI=0.90。所有擬合指標均達到可接受的水平,說明模型擬合度較好,問卷具有較好的結構效度,可見11個二級指標的評價模型是比較理想的。
四、大學生生命質量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經因子分析的調整和修訂,大學生生命質量評價指標體系具體包括5個維度,11個二級指標,48個三級指標(詳見表1)。
(一)生理
生理維度是所有生命質量量表的共同維度,它體現的是生命體本身的生存和代謝以及過程中的各種表現或規律。大學生剛好處于青春期,生理狀態非常好,但大學生個體之間的生理狀態仍有明顯的差異,而且這些差異影響著大學生個體未來的生理狀態和生命長度,因此本研究也將生理維度列入其中。個體生理差異有先天和后天之別,也有暫時和長久之分,考慮到個體生理的可干預性,一些無法干預或干預效果很弱的指標未納入,如近視、先天遺傳、后天肢體殘疾等。當前大學生體育鍛煉的減少和行為生活方式的不健康導致許多大學生的體能明顯下降,而睡眠問題不同程度地困擾過多數大學生,因而大學生群體較為突出的精力、體能、睡眠成為生理維度的三級指標。因意外、患病或健康狀態導致的疼痛和行動受限是絕大多數量表共有的指標,根據前期的研究得出大學生的疼痛體驗和影響也存在個體差異,因而也列入生理維度的三級指標。考慮到個體生理的先天差異,生理維度的指標采用了相對的評價方法,用調查對象的主觀評價取代了絕對的量化評判。
(二)心理
大學生的心理狀況是教育界的學者、專家、工作者以及家長們普遍關注的問題,因此是大學生生命質量的重要維度。心理維度是多數生命質量評價量表共有的維度。不同量表的研究視角、研究對象和研究側重點不同,它們對心理的關注程度不一,測評內容也不同。本研究將心理維度從心理過程和個體心理兩個方面切入評價;另外根據訪談等定性研究,加入學者、專家、教育者和大學生均認可的“自我意識”。
心理過程分為認知、情感、意志。大學生的認知已經達到較高的水平,且難以干預,因此未列入二級指標。情感分別從積極感受、消極感受兩方面測量。意志的測量參考了意志力量表,經團隊討論,結合專家建議,測評意志的五個方面,即自覺性、獨立性、果斷性、堅韌性、自制性。
個體心理分為個性傾向性和個性心理特征。個性傾向性是指決定一個人態度、行為和積極的選擇性的動力系統,如需要、動機、興趣、理想、世界觀等。該指標對大學生的發展起著導向作用,但所包含的內容很多,經過因子分析的調整,整合形成了動機、學習觀、生命價值觀、社會價值觀等三級指標,并重命名為“價值觀念”。個性心理特征是個性傾向性穩固化和概括化的結果,如能力、氣質、性格等。盡管個性心理特征非常重要,但涉及面太廣,且相對穩定、可干預的空間較小,干預效果很難測評,因此未列入評價指標體系。
自我意識經因子分析的調整和修訂后,分解為2個二級指標,即自我認知和自我體驗、自我調控。自我認知涵蓋了對有關“自己”的一切屬性的認識,指個體對物質自我(生理自我)、精神自我、社會自我的認識。自我體驗是通過認識和評價而表現出來的情緒上的感受,包括自我感受、自尊、自愛、自信、自卑、責任感、義務感、自豪感、成就感等層次[6]。其中,自尊和自信是自我體驗中最主要的方面,也可稱之為自我效能感和自我價值感。自我調控指個體對自己的行為與心理活動的主動掌握,包括自立、自主、自律、自我監督、自我控制和自我教育等層次。就大學生而言,其中自我監督、自我控制、自我教育是最主要的方面。自我監督是主體根據內在和外在刺激對自身行為進行監察。自我控制是主體根據內在和外在環境的變化對自身行為有目的、自覺地進行調整的程度[7]。自我教育是主體自我按照社會要求對客體自我所實施的教育,是大學生完善自我、形成人格、實現自我價值的重要途徑。
經過訪談、專家討論和幾輪調查,心理維度分為情感、意志、價值觀念、自我認知和自我體驗、自我調控5個二級指標,包含19個三級指標。
(三)行為
行為維度是指對大學生未來的發展和生命價值的實現具有深遠影響的活動和作為。大學生大多數時間生活在校園中,對未來有深遠影響的行為多表現在學習和生活中。評價指標框架將行為分為學習行為和生活行為,然而在指標的進一步分解后,發現學習行為和生活行為的三級指標中代表性較好的指標有部分交叉和重合,如對時間的管理等,因此經因子分析重新整合為學習管理、時間管理和生活行為3個二級指標。大學生的學習管理包括大學生的學習習慣、學習方法、學習態度和專業態度。時間管理包括生活作息是否規則、時間分配是否合理,以及人生規劃是否有計劃、是否有方案、是否有落實的舉動。生活行為分為大學生個體生活行為和群體生活行為,包括鍛煉身體、人際相處和人際信任,分別影響著個體長遠發展的生理基礎和人際關系基礎。
(四)環境
環境本身的內涵很廣,無論是硬環境還是軟環境,在教育研究中均有相關的量化比較。地區不同、學校不同、專業不同都會影響校園的環境。本研究從研究目的出發,對環境相關數據的量化存而不論,不考慮各學校環境的絕對差異,僅考慮大學生對所處校園學習環境和生活環境的主觀評價。研究如此設計基于以下兩點考慮:一是認可不同學校的環境差異,但大學生對環境的評價是結合客觀現實的;二是大學校園硬環境雖有差異,但絕大多數高校具備了培養大學生的必備條件。因此軟環境的差異對人才培養的影響更大,而軟環境的差異是難以客觀量化的,采用大學生的主觀評判更為合適。因此,環境維度的評價采用大學生的主觀評判,包括學習環境中學校、教學環境、學風、教師、教學的評價和生活環境中日常生活的便利及相關評價。
(五)社會支持
社會支持通常是指來自社會各方面包括父母、親戚、朋友等給予個體的精神或物質上的幫助和支持的系統[8]。社會支持能增加大學生的喜憂感、歸屬感,提高其自尊心和自信心,對大學生的社會適應和心理健康具有積極影響。大學生的主要社會支持包括家庭關系、朋友關系、師生關系等,這些關系涉及學生學習生活的各個方面,為其提供重要的社會支持。研究根據訪談等定性研究結果,將大學生社會支持調整為長輩、同輩、其他3個二級指標。初稿和修改稿的調查顯示戀愛學生的比例分別為29.9%和30.1%,戀愛尚未大范圍普及,且支持作用是否正向也得到質疑,因此刪除了“戀人”的三級指標。經因子分析的擬合調整,形成了老師、家長、親戚、同學、朋友5個三級指標。
綜上所述,經過研究構建的大學生生命質量評價指標包括5個維度,11個二級指標,48個三級指標。5個維度分別是生理維度、心理維度、行為維度、環境維度和社會支持維度。其中心理維度有5個二級指標,分別是情感、意志、價值觀念、自我認知和自我體驗、自我調控;行為維度有3個二級指標,分別是學習管理、時間管理、生活行為;生理、環境、社會支持三個維度未劃分二級指標。生理、心理、行為、環境、社會支持維度分別有5個、19個、12個、7個、5個三級指標。
參考文獻:
[1][2]苗春霞,張萬紅.大學生生命質量評價的理論建構
[J].現代教育管理,2012,(5).
[3][5]苗春霞,張萬紅.大學生四維生命初解[J].黑龍江高
教研究,2012,(4).
[4]苗春霞,張萬紅,黃水平.大學生生命質量研究工具的敏
感性分析[J].中國衛生統計,2009,(4).
[6]朱文斌,趙淑文.高等教育心理學[M].北京:首都師范大
學出版社,2007.
[7]馮正直.大學心理素質教育[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
版社,2004.
[8]程虹娟,張春和,龔永輝.大學生社會支持的研究綜述
[J].成都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1).endprint
0.81,CFI=0.91,IFI=0.91,NFI=0.84,NNFI=0.90。所有擬合指標均達到可接受的水平,說明模型擬合度較好,問卷具有較好的結構效度,可見11個二級指標的評價模型是比較理想的。
四、大學生生命質量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經因子分析的調整和修訂,大學生生命質量評價指標體系具體包括5個維度,11個二級指標,48個三級指標(詳見表1)。
(一)生理
生理維度是所有生命質量量表的共同維度,它體現的是生命體本身的生存和代謝以及過程中的各種表現或規律。大學生剛好處于青春期,生理狀態非常好,但大學生個體之間的生理狀態仍有明顯的差異,而且這些差異影響著大學生個體未來的生理狀態和生命長度,因此本研究也將生理維度列入其中。個體生理差異有先天和后天之別,也有暫時和長久之分,考慮到個體生理的可干預性,一些無法干預或干預效果很弱的指標未納入,如近視、先天遺傳、后天肢體殘疾等。當前大學生體育鍛煉的減少和行為生活方式的不健康導致許多大學生的體能明顯下降,而睡眠問題不同程度地困擾過多數大學生,因而大學生群體較為突出的精力、體能、睡眠成為生理維度的三級指標。因意外、患病或健康狀態導致的疼痛和行動受限是絕大多數量表共有的指標,根據前期的研究得出大學生的疼痛體驗和影響也存在個體差異,因而也列入生理維度的三級指標。考慮到個體生理的先天差異,生理維度的指標采用了相對的評價方法,用調查對象的主觀評價取代了絕對的量化評判。
(二)心理
大學生的心理狀況是教育界的學者、專家、工作者以及家長們普遍關注的問題,因此是大學生生命質量的重要維度。心理維度是多數生命質量評價量表共有的維度。不同量表的研究視角、研究對象和研究側重點不同,它們對心理的關注程度不一,測評內容也不同。本研究將心理維度從心理過程和個體心理兩個方面切入評價;另外根據訪談等定性研究,加入學者、專家、教育者和大學生均認可的“自我意識”。
心理過程分為認知、情感、意志。大學生的認知已經達到較高的水平,且難以干預,因此未列入二級指標。情感分別從積極感受、消極感受兩方面測量。意志的測量參考了意志力量表,經團隊討論,結合專家建議,測評意志的五個方面,即自覺性、獨立性、果斷性、堅韌性、自制性。
個體心理分為個性傾向性和個性心理特征。個性傾向性是指決定一個人態度、行為和積極的選擇性的動力系統,如需要、動機、興趣、理想、世界觀等。該指標對大學生的發展起著導向作用,但所包含的內容很多,經過因子分析的調整,整合形成了動機、學習觀、生命價值觀、社會價值觀等三級指標,并重命名為“價值觀念”。個性心理特征是個性傾向性穩固化和概括化的結果,如能力、氣質、性格等。盡管個性心理特征非常重要,但涉及面太廣,且相對穩定、可干預的空間較小,干預效果很難測評,因此未列入評價指標體系。
自我意識經因子分析的調整和修訂后,分解為2個二級指標,即自我認知和自我體驗、自我調控。自我認知涵蓋了對有關“自己”的一切屬性的認識,指個體對物質自我(生理自我)、精神自我、社會自我的認識。自我體驗是通過認識和評價而表現出來的情緒上的感受,包括自我感受、自尊、自愛、自信、自卑、責任感、義務感、自豪感、成就感等層次[6]。其中,自尊和自信是自我體驗中最主要的方面,也可稱之為自我效能感和自我價值感。自我調控指個體對自己的行為與心理活動的主動掌握,包括自立、自主、自律、自我監督、自我控制和自我教育等層次。就大學生而言,其中自我監督、自我控制、自我教育是最主要的方面。自我監督是主體根據內在和外在刺激對自身行為進行監察。自我控制是主體根據內在和外在環境的變化對自身行為有目的、自覺地進行調整的程度[7]。自我教育是主體自我按照社會要求對客體自我所實施的教育,是大學生完善自我、形成人格、實現自我價值的重要途徑。
經過訪談、專家討論和幾輪調查,心理維度分為情感、意志、價值觀念、自我認知和自我體驗、自我調控5個二級指標,包含19個三級指標。
(三)行為
行為維度是指對大學生未來的發展和生命價值的實現具有深遠影響的活動和作為。大學生大多數時間生活在校園中,對未來有深遠影響的行為多表現在學習和生活中。評價指標框架將行為分為學習行為和生活行為,然而在指標的進一步分解后,發現學習行為和生活行為的三級指標中代表性較好的指標有部分交叉和重合,如對時間的管理等,因此經因子分析重新整合為學習管理、時間管理和生活行為3個二級指標。大學生的學習管理包括大學生的學習習慣、學習方法、學習態度和專業態度。時間管理包括生活作息是否規則、時間分配是否合理,以及人生規劃是否有計劃、是否有方案、是否有落實的舉動。生活行為分為大學生個體生活行為和群體生活行為,包括鍛煉身體、人際相處和人際信任,分別影響著個體長遠發展的生理基礎和人際關系基礎。
(四)環境
環境本身的內涵很廣,無論是硬環境還是軟環境,在教育研究中均有相關的量化比較。地區不同、學校不同、專業不同都會影響校園的環境。本研究從研究目的出發,對環境相關數據的量化存而不論,不考慮各學校環境的絕對差異,僅考慮大學生對所處校園學習環境和生活環境的主觀評價。研究如此設計基于以下兩點考慮:一是認可不同學校的環境差異,但大學生對環境的評價是結合客觀現實的;二是大學校園硬環境雖有差異,但絕大多數高校具備了培養大學生的必備條件。因此軟環境的差異對人才培養的影響更大,而軟環境的差異是難以客觀量化的,采用大學生的主觀評判更為合適。因此,環境維度的評價采用大學生的主觀評判,包括學習環境中學校、教學環境、學風、教師、教學的評價和生活環境中日常生活的便利及相關評價。
(五)社會支持
社會支持通常是指來自社會各方面包括父母、親戚、朋友等給予個體的精神或物質上的幫助和支持的系統[8]。社會支持能增加大學生的喜憂感、歸屬感,提高其自尊心和自信心,對大學生的社會適應和心理健康具有積極影響。大學生的主要社會支持包括家庭關系、朋友關系、師生關系等,這些關系涉及學生學習生活的各個方面,為其提供重要的社會支持。研究根據訪談等定性研究結果,將大學生社會支持調整為長輩、同輩、其他3個二級指標。初稿和修改稿的調查顯示戀愛學生的比例分別為29.9%和30.1%,戀愛尚未大范圍普及,且支持作用是否正向也得到質疑,因此刪除了“戀人”的三級指標。經因子分析的擬合調整,形成了老師、家長、親戚、同學、朋友5個三級指標。
綜上所述,經過研究構建的大學生生命質量評價指標包括5個維度,11個二級指標,48個三級指標。5個維度分別是生理維度、心理維度、行為維度、環境維度和社會支持維度。其中心理維度有5個二級指標,分別是情感、意志、價值觀念、自我認知和自我體驗、自我調控;行為維度有3個二級指標,分別是學習管理、時間管理、生活行為;生理、環境、社會支持三個維度未劃分二級指標。生理、心理、行為、環境、社會支持維度分別有5個、19個、12個、7個、5個三級指標。
參考文獻:
[1][2]苗春霞,張萬紅.大學生生命質量評價的理論建構
[J].現代教育管理,2012,(5).
[3][5]苗春霞,張萬紅.大學生四維生命初解[J].黑龍江高
教研究,2012,(4).
[4]苗春霞,張萬紅,黃水平.大學生生命質量研究工具的敏
感性分析[J].中國衛生統計,2009,(4).
[6]朱文斌,趙淑文.高等教育心理學[M].北京:首都師范大
學出版社,2007.
[7]馮正直.大學心理素質教育[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
版社,2004.
[8]程虹娟,張春和,龔永輝.大學生社會支持的研究綜述
[J].成都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1).endprint
0.81,CFI=0.91,IFI=0.91,NFI=0.84,NNFI=0.90。所有擬合指標均達到可接受的水平,說明模型擬合度較好,問卷具有較好的結構效度,可見11個二級指標的評價模型是比較理想的。
四、大學生生命質量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經因子分析的調整和修訂,大學生生命質量評價指標體系具體包括5個維度,11個二級指標,48個三級指標(詳見表1)。
(一)生理
生理維度是所有生命質量量表的共同維度,它體現的是生命體本身的生存和代謝以及過程中的各種表現或規律。大學生剛好處于青春期,生理狀態非常好,但大學生個體之間的生理狀態仍有明顯的差異,而且這些差異影響著大學生個體未來的生理狀態和生命長度,因此本研究也將生理維度列入其中。個體生理差異有先天和后天之別,也有暫時和長久之分,考慮到個體生理的可干預性,一些無法干預或干預效果很弱的指標未納入,如近視、先天遺傳、后天肢體殘疾等。當前大學生體育鍛煉的減少和行為生活方式的不健康導致許多大學生的體能明顯下降,而睡眠問題不同程度地困擾過多數大學生,因而大學生群體較為突出的精力、體能、睡眠成為生理維度的三級指標。因意外、患病或健康狀態導致的疼痛和行動受限是絕大多數量表共有的指標,根據前期的研究得出大學生的疼痛體驗和影響也存在個體差異,因而也列入生理維度的三級指標。考慮到個體生理的先天差異,生理維度的指標采用了相對的評價方法,用調查對象的主觀評價取代了絕對的量化評判。
(二)心理
大學生的心理狀況是教育界的學者、專家、工作者以及家長們普遍關注的問題,因此是大學生生命質量的重要維度。心理維度是多數生命質量評價量表共有的維度。不同量表的研究視角、研究對象和研究側重點不同,它們對心理的關注程度不一,測評內容也不同。本研究將心理維度從心理過程和個體心理兩個方面切入評價;另外根據訪談等定性研究,加入學者、專家、教育者和大學生均認可的“自我意識”。
心理過程分為認知、情感、意志。大學生的認知已經達到較高的水平,且難以干預,因此未列入二級指標。情感分別從積極感受、消極感受兩方面測量。意志的測量參考了意志力量表,經團隊討論,結合專家建議,測評意志的五個方面,即自覺性、獨立性、果斷性、堅韌性、自制性。
個體心理分為個性傾向性和個性心理特征。個性傾向性是指決定一個人態度、行為和積極的選擇性的動力系統,如需要、動機、興趣、理想、世界觀等。該指標對大學生的發展起著導向作用,但所包含的內容很多,經過因子分析的調整,整合形成了動機、學習觀、生命價值觀、社會價值觀等三級指標,并重命名為“價值觀念”。個性心理特征是個性傾向性穩固化和概括化的結果,如能力、氣質、性格等。盡管個性心理特征非常重要,但涉及面太廣,且相對穩定、可干預的空間較小,干預效果很難測評,因此未列入評價指標體系。
自我意識經因子分析的調整和修訂后,分解為2個二級指標,即自我認知和自我體驗、自我調控。自我認知涵蓋了對有關“自己”的一切屬性的認識,指個體對物質自我(生理自我)、精神自我、社會自我的認識。自我體驗是通過認識和評價而表現出來的情緒上的感受,包括自我感受、自尊、自愛、自信、自卑、責任感、義務感、自豪感、成就感等層次[6]。其中,自尊和自信是自我體驗中最主要的方面,也可稱之為自我效能感和自我價值感。自我調控指個體對自己的行為與心理活動的主動掌握,包括自立、自主、自律、自我監督、自我控制和自我教育等層次。就大學生而言,其中自我監督、自我控制、自我教育是最主要的方面。自我監督是主體根據內在和外在刺激對自身行為進行監察。自我控制是主體根據內在和外在環境的變化對自身行為有目的、自覺地進行調整的程度[7]。自我教育是主體自我按照社會要求對客體自我所實施的教育,是大學生完善自我、形成人格、實現自我價值的重要途徑。
經過訪談、專家討論和幾輪調查,心理維度分為情感、意志、價值觀念、自我認知和自我體驗、自我調控5個二級指標,包含19個三級指標。
(三)行為
行為維度是指對大學生未來的發展和生命價值的實現具有深遠影響的活動和作為。大學生大多數時間生活在校園中,對未來有深遠影響的行為多表現在學習和生活中。評價指標框架將行為分為學習行為和生活行為,然而在指標的進一步分解后,發現學習行為和生活行為的三級指標中代表性較好的指標有部分交叉和重合,如對時間的管理等,因此經因子分析重新整合為學習管理、時間管理和生活行為3個二級指標。大學生的學習管理包括大學生的學習習慣、學習方法、學習態度和專業態度。時間管理包括生活作息是否規則、時間分配是否合理,以及人生規劃是否有計劃、是否有方案、是否有落實的舉動。生活行為分為大學生個體生活行為和群體生活行為,包括鍛煉身體、人際相處和人際信任,分別影響著個體長遠發展的生理基礎和人際關系基礎。
(四)環境
環境本身的內涵很廣,無論是硬環境還是軟環境,在教育研究中均有相關的量化比較。地區不同、學校不同、專業不同都會影響校園的環境。本研究從研究目的出發,對環境相關數據的量化存而不論,不考慮各學校環境的絕對差異,僅考慮大學生對所處校園學習環境和生活環境的主觀評價。研究如此設計基于以下兩點考慮:一是認可不同學校的環境差異,但大學生對環境的評價是結合客觀現實的;二是大學校園硬環境雖有差異,但絕大多數高校具備了培養大學生的必備條件。因此軟環境的差異對人才培養的影響更大,而軟環境的差異是難以客觀量化的,采用大學生的主觀評判更為合適。因此,環境維度的評價采用大學生的主觀評判,包括學習環境中學校、教學環境、學風、教師、教學的評價和生活環境中日常生活的便利及相關評價。
(五)社會支持
社會支持通常是指來自社會各方面包括父母、親戚、朋友等給予個體的精神或物質上的幫助和支持的系統[8]。社會支持能增加大學生的喜憂感、歸屬感,提高其自尊心和自信心,對大學生的社會適應和心理健康具有積極影響。大學生的主要社會支持包括家庭關系、朋友關系、師生關系等,這些關系涉及學生學習生活的各個方面,為其提供重要的社會支持。研究根據訪談等定性研究結果,將大學生社會支持調整為長輩、同輩、其他3個二級指標。初稿和修改稿的調查顯示戀愛學生的比例分別為29.9%和30.1%,戀愛尚未大范圍普及,且支持作用是否正向也得到質疑,因此刪除了“戀人”的三級指標。經因子分析的擬合調整,形成了老師、家長、親戚、同學、朋友5個三級指標。
綜上所述,經過研究構建的大學生生命質量評價指標包括5個維度,11個二級指標,48個三級指標。5個維度分別是生理維度、心理維度、行為維度、環境維度和社會支持維度。其中心理維度有5個二級指標,分別是情感、意志、價值觀念、自我認知和自我體驗、自我調控;行為維度有3個二級指標,分別是學習管理、時間管理、生活行為;生理、環境、社會支持三個維度未劃分二級指標。生理、心理、行為、環境、社會支持維度分別有5個、19個、12個、7個、5個三級指標。
參考文獻:
[1][2]苗春霞,張萬紅.大學生生命質量評價的理論建構
[J].現代教育管理,2012,(5).
[3][5]苗春霞,張萬紅.大學生四維生命初解[J].黑龍江高
教研究,2012,(4).
[4]苗春霞,張萬紅,黃水平.大學生生命質量研究工具的敏
感性分析[J].中國衛生統計,2009,(4).
[6]朱文斌,趙淑文.高等教育心理學[M].北京:首都師范大
學出版社,2007.
[7]馮正直.大學心理素質教育[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
版社,2004.
[8]程虹娟,張春和,龔永輝.大學生社會支持的研究綜述
[J].成都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1).endprint